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臨江仙·記得金鑾同唱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臨江仙·記得金鑾同唱第》
北宋詞人歐陽修的作品

《臨江仙·記得金鑾同唱第》宋代文學家歐陽修的詞作。[1]

此詞當作於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歐陽修貶任滁州太守期間。當時一位同榜及第的朋友將赴任閬州(今四川閬中)通判,遠道來訪,歐陽修席上作此詞相送。

此詞蘊含了詞人豐富的情感:久別重逢的喜悅、宦海沉浮的悲惋無奈和離別在即的愁緒。全詞想象奇特,虛實相生,虛實處理得當,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富有浪漫色彩。

作品原文

《臨江仙·記得金鑾同唱第》

記得金鑾同唱第,春風上國繁華。

如今薄宦老天涯。十年歧路,空負曲江花。

聞說閬山通閬苑,樓高不見君家。

孤城寒日等閒斜。離愁難盡,紅樹遠連霞。

白話譯文

還記得當年剛剛進士登第時,春風得意,自以為前途似錦。

可如今卻是官職卑微身老天涯。分別十年以來我一事無成,白白辜負了當年新科進士的宴會。聽說您要到的閬州有閬山可以通往神仙閬苑,可我登上高樓卻望不到您的家。

獨處孤城寒日無端西斜,離別愁緒難以說盡,只見那經霜的紅樹連接着遠處的紅霞。

詞句注釋

⑴臨江仙:原為唐教坊曲,後用作詞牌名,雙調小令,共六十字。又名「謝新恩」「雁後歸」「畫屏春」「庭院深深」「採蓮回」「想娉婷」「瑞鶴仙令」「鴛鴦夢」「玉連環」。

⑵金鑾:帝王車馬的裝飾物。金屬鑄成鸞鳥形,口中含鈴,因指代帝王車駕。這裡指皇帝的金鑾殿。前蜀毛文錫《柳含煙》詞:「昨日金鑾巡上苑,風亞舞腰纖軟。」唱第:科舉考試後宣唱及第進士的名次。唐元稹《酬翰林白學士代書一百韻》:「唱第聽雞集,趨朝忘馬疲。」

⑶上國:指京師。南朝梁江淹《四時賦》:「憶上國之綺樹,想金陵之蕙枝。」

⑷薄宦:卑微的官職。有時用為謙辭。晉陶潛《尚長禽慶贊》:「尚子昔薄宦,妻孥共早晚。」

⑸曲江花:代指新科進士的宴會。

⑹閬山:即閬風巔。山名,在崑崙之巔。《海內十洲記·崑崙》:「山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之輝,名曰閬風巔;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堂;其一角正東,名曰崑崙宮。」閬苑:指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⑺君家:敬詞。猶貴府,您家。《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

⑻孤城:邊遠的孤立城寨或城鎮。唐王昌齡《從軍行》之四:「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寒日:寒冬的太陽。唐李百藥《登葉縣故城謁沉諸梁廟》詩:「總轡臨秋原,登城望寒日。」

⑼離愁:離別的愁思。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六:「驢鞭半裊,吟肩雙聳,休問離愁輕重,向個馬兒上駝也駝不動。」

作品鑑賞

詞上片撫今追昔。

先懷念過去。久別的朋友來訪,詞人無比喜悅地與朋友暢談從前:當年自己與朋友一同參加科舉殿試,同榜及第,金鑾殿上一同被皇上唱報名次,然後一同跨馬遊街,到瓊林苑赴宴賞花,在繁華的汴京,自己和朋友都覺得春風得意、前程似錦。

再感慨現在。分別十年,歲月滄桑,如今自己卻遠離京城、身貶滁州、官職低微,多年在人生的岔路口徘徊,無所成就,徒然辜負了當年皇上的隆恩和風光榮耀。過去的得志與現在的失意形成鮮明的對比,抒發了詞人對過去春風得意的歲月的懷念與留戀,對自己宦海浮沉、如今遭受貶謫的境遇的鬱悶與悲嘆。

下片抒寫對朋友的情意。

先寫對朋友的留戀與關心。聽說朋友要去赴任的閬州和神仙的住處相通,那麼自己今後就再也見不到朋友了,即使登上高樓也夠不着神仙之地,看不到朋友的家。久別重逢,自是喜悅,但離別在即,分別難再相見,怎能不讓人依戀不舍;何況朋友任職的四川閬州與自己的貶所滁州相比,是更偏遠、蠻荒之地,自己和朋友「同是天涯淪落人」,朋友也要善自珍重啊。

再想象朋友離開後自己的離愁別緒。朋友的離去,使滁州似乎變成了孤城,太陽不再令人溫暖,一天天的日子顯得空虛、難以打發,生活孤單、清冷、無聊,心裡充滿無盡的離愁,只能將思念付予那些經霜的紅樹以及與它們相連的遠處的紅霞。

此詞風格飄逸。首先,多重時空轉換變化,有重聚的現在,有同榜及第的十年前,還有即將到來離別之後;有詞人與朋友都風光得意的汴京,有詞人「薄宦老天涯」的滁州,有朋友即將赴任的閬州,還有神仙居處的閬苑,境界開闊。其次,多處用虛筆,回憶過去,想象朋友的去處,想象朋友離開後自己在滁州的情形,筆觸靈動超逸。最後,想象奇特,詞人忽發奇想,將人間僻地的閬州點化為天上仙境閬苑,賦予閬州以神奇、浪漫、縹緲的特點,具有神話色彩。再次,境界縹緲開闊,語言灑脫靈動。「閬山」通「閬苑」,「滁州」望「閬州」,展現了多重時空的組合變化。「聞說」二字導入傳說,忽又接以「樓高」句設想將來,靈動超逸,揮灑自如。

全詞蘊含了詞人豐富的情感。有因朋友遠道來訪的喜悅,有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與留戀,有對自己宦海浮沉、一無成就的悲嘆,有和朋友同病相憐的感慨,更有對朋友離別在即的不舍與憂愁。

古詩文鑑賞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年8月1日-1072年9月22日),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 漢族,出生於綿州(今四川綿陽),籍貫江西廬陵(今江西省吉安市永豐縣)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2]

歐陽修於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以進士及第,歷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參知政事。死後累贈太師、楚國公,諡號「文忠」,故世稱歐陽文忠公。

在宋代文學史上最早開創一代文風的文壇領袖,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蘇洵、蘇轍、王安石、曾鞏合稱「唐宋八大家」,並與韓愈、柳宗元、蘇軾被後人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 [3]

他領導了北宋詩文革新運動,[4]繼承並發展了韓愈的古文理論。其散文創作的高度成就與其正確的古文理論相輔相成,從而開創了一代文風。

歐陽修在變革文風的同時,也對詩風、詞風進行了革新。在史學方面,也有較高成就,他曾主修《新唐書》,並獨撰《新五代史》。有《歐陽文忠集》傳世。 歐陽修一生宦海浮沉,曾三遭貶謫,仕途不像晏殊那麼順利,對人生命運的變幻和官場的艱險有較深的體驗。表現這類情感的詞作雖然不太多,但畢竟顯示出一種新的創作方向,即詞既可以寫傳統的類型化的相思恨別,也能夠用以抒發作者自我獨特的人生體驗和心態。他有名的《朝中普·平山堂》(平山欄檻倚晴空)更展現出他瀟灑曠達的風神個性。這種樂觀曠達的人生態度和用詞來表現自我情懷的創作方式對後來的蘇軾有着直接的影響。

視頻

歐陽修(紀錄片)

初中語文 - 歐陽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