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藥(中藥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藥
圖片來自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烏藥,中藥名。為樟科山胡椒屬植物烏藥Lindera aggregata(Sims)Kosterm.的乾燥塊根。具有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的功效。主治寒凝氣滯胸腹諸痛證,尿頻,遺尿。[1]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烏藥
漢語拼音:Wū Yào
別名:旁其、天台烏藥、鰟魮、矮樟、矮樟根、銅錢柴、土木香、鯽魚姜、雞骨香、白葉柴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肺、脾、腎、膀胱經
功能:行氣止痛,溫腎散寒
主治:寒凝氣滯胸腹諸痛證,尿頻,遺尿

藥理簡介

各種名稱

中文名:烏藥

拼音名:Wū Yào

出處

《本草拾遺》

來源

為樟科植物烏藥的根。冬、春二季採挖;以初夏采者粉性大,質量好。挖取後,除去鬚根,洗淨曬乾,商品稱為"烏藥個"。如刮去栓皮,切片,烘乾者,稱為"烏藥片"。

生境分布

生於荒山灌木林中或高草叢中陽光充足、土壤肥沃處。

分布安徽江蘇浙江福建台灣廣東、廣西、江西、湖北、湖南、陝西等地。

原形態

烏藥,又名:旁其(《本草拾遺》),鰟魮、矮樟(《綱目》),香葉子樹、白葉柴、吹風散、青竹香、錢蜞柴、錢柴頭、鹽魚子柴。 常綠灌木或小喬木,高達4~5米。根木質,膨大粗壯,略成念珠狀。樹皮灰綠色。小枝幼時密被銹色短柔毛,老時平滑無毛;莖枝堅韌,不易斷。葉互生,革質,橢圓形至廣倒卵形,長3~8厘米,寬1.5~5厘米,先端漸尖或尾狀漸尖,基部圓形或廣楔形,全緣,上面綠色,有光澤,除中脈外,均光滑無毛,下面灰白色,被淡褐色長柔毛,後變光滑,葉脈3條,基出,極明顯;葉柄短,有短柔毛。傘形花序腋生,幾無總梗;小花梗長1.5~3毫米,被毛,簇生多數小花;花單性,雌雄異株,黃綠色;花被6片,大小几相等,廣橢圓形,雄花有雄蕊9枚,排成3輪,最內一輪的基部有腺體,花葯2室;雌花有退化雄蕊多枚,子房上位,球形,1室,胚珠1枚。核果近球形,初綠色,成熟後變黑色。花期3~4月。果期10~11月。

本植物的葉(烏藥葉)、果實(烏藥子)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性狀

  • ①烏藥個

呈紡錘形,略彎曲,兩頭稍尖,中部膨大,或成連珠狀,長10~15厘米;膨大部直徑1~2厘米。表面黃棕色或黃褐色,有鬚根殘痕,具縱皺及橫裂紋,質堅硬,不易折斷,橫切面類圓形,淺棕色而微紅,稍顯粉性,中心色較深,外層皮部棕色,甚薄;木質部有放射狀紋理及環紋。氣微香,味微辛苦.以連珠狀、質嫩、粉性大、橫斷面淺棕色者為佳。

  • ②烏藥片

分薄片與厚片,均為類圓形片狀,厚片有時斜切成橢圓形,直徑1~2厘米,厚約1.5毫米;薄片厚1毫米以下。平整而有彈性。切面黃白色至淡棕色而微紅,有放射狀紋理及環紋。以平整不捲、色淡、無黑斑、不破碎者為佳。

主產浙江、湖南、安徽、廣東、廣西。此外,湖北、江西、陝西、四川、雲南、福建等地亦產。習慣以浙江天台所產者品質最佳,故稱"天台烏藥"或"台烏藥"。

貯藏

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化學成分

根含多種倍半萜類成分香樟烯、香樟內酯、羥基香樟內酯、烏藥醇、烏藥醚、異烏藥醚、烏藥酮。

炮製

揀去雜質,分開大小條,用水泡透,根據季節注意換水,防止發臭,及時撈出切片。如已在鮮時切片者,篩去灰屑。

歸經

入脾、肺、腎、膀胱經。

  • 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少陰經。"
  • ②《雷公炮製藥性解》:"入肺、脾二經。"
  • ③《本草經解》:"入足厥陰肝經、手太陰肺經。"
  • ④《本草從新》:"上入脾、肺,下通膀胱與腎。"

性味

辛,溫。

  • ①《開寶本草》:"味辛,溫,無毒。"
  • ②《藥品化義》:"味辛帶微苦,性溫。"

注意

氣虛、內熱者忌服。

  • ①《醫學入門》:"疏散宣通,甚於香附,不可多服。"
  • ②《本草經疏》:"病屬氣虛者忌之。""婦人月事先期,小便短赤,及咳嗽內熱,口渴,口乾、舌苦,不得眠,一切陰虛內熱之病,皆不宜服。"
  • ③《本經逢源》:"不可見火。"

功能主治

順氣,開郁,散寒,止痛。治氣逆胸腹脹痛,宿食不消,反胃吐食,寒疝,腳氣,小便頻數。

  • ①《本草拾遺》:"主中噁心腹痛,宿食不消,天行疫瘴,膀胱腎間冷氣攻沖背膂,婦人血氣,小兒腹中諸蟲。"
  • ②《日華子本草》:"治一切氣,除一切冷,霍亂及反胃吐食.瀉痢,癰癤疥癩,並解冷熱。"
  • ③王好古:"理元氣。"
  • ④《綱目》:"治中氣,腳氣,疝氣,氣厥頭痛,腫脹喘息,止小便數及白濁。"
  • ⑤《本草通玄》:"理七情鬱結,氣血凝停,霍亂吐瀉,痰食稽留。"
  • ⑥《玉楸藥解》:"破瘀泄滿,止痛消脹。"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錢;磨汁或入丸、散。

複方

  • ①治風氣攻疰四肢,骨節疼痛,遍身頑麻,頭目旋暈;癱瘓,語言蹇澀,筋脈拘攣;腳氣步履艱難,腳膝軟弱;婦人血風,老人冷氣,上攻胸臆,兩脅刺痛,心腹膨脹,吐瀉腸嗚:麻黃(去根、節)、陳皮(去瓤)、烏藥(去木)各二兩,白僵蠶(去絲、嘴,炒)、川芎、枳殼(麩炒)、甘草(炒)、白芷、桔梗各一兩,乾薑(炮)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溫服。(《局方》烏藥順氣散)
  • ②治冷氣、血氣、肥氣、息賁氣、伏梁氣、奔豚氣,搶心切痛,冷汗,喘息欲絕:天台烏藥(小者,酒浸一夜,炒)、茴香(炒)、青橘皮(去白,炒)、良姜(炒)。等分為末,溫酒、童便調下。(《衛生家寶方》)
  • ③治心腹氣痛:烏藥,水磨濃汁一盞,入橘皮一片,蘇一葉,煎服。(《瀕湖集簡方》)
  • ④治脹滿痞塞,七情憂思所致:天台烏藥、香附、沉香、砂仁、橘紅、半夏,為末。每服二錢,燈心湯調。(《亦水玄珠》烏藥順氣散)
  • ⑤治渾身脹痛,氣血凝滯者:香附(鹽、酒、便、醋四分制之)、烏藥,共細末,酒下四、五分。(《慎齋遺書》香附散)
  • ⑥治七情傷感,上氣喘息,妨悶不食:人參、檳榔、沉香、天台烏藥。上藥各濃磨水,和作七分盞,煎三、五沸,放溫服。(《濟生方》四磨湯)
  • ⑦治氣厥頭痛,婦人氣盛頭痛及產後頭痛:川芎藭、天台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二錢,蔥、茶調下。(《綱目》)
  • ⑧治產後逆氣,食滯脹痛:陳皮、藿香、枳殼各錢半,厚朴一錢,澤瀉、烏藥、香附各二錢,木香七分至一錢,煎服。(《沈氏尊生書》排氣飲)
  • ⑨治胎前產後血氣不和,腹脹痛:烏藥、香附、當歸、川芎(俱酒炒)各三錢。水煎服。(《本草切要》)
  • ⑩治產後腹痛:天台烏藥、杜當歸,為末,豆淋酒調下。(《朱氏集驗醫方》烏藥散)
  • ⑾治小腸疝氣烏藥一兩,升麻八錢。水二鍾,煎一鍾,露一宿,空心熱服。(《孫天仁集效方》)
  • ⑿治乾濕腳氣烏藥一兩,蒔蘿一分(二味炒令黃色)。同為末,溫酒下二錢。若是干腳氣,用苦楝子一個,柏漿水一升,煎至五合,調下。(《博濟方》烏藥散)
  • ⒀治腳氣掣痛,初發時:土烏藥,不犯鐵器,布揩去土,瓷瓦刮屑,好酒浸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即愈,入麝少許尤佳,痛入腹者,以烏藥同雞子,瓦罐中水煮一日,去雞子,切片蘸食,以湯送下。(《永類鈐力》)
  • ⒁治腎經虛寒,小便滑數及白濁等疾:天台烏藥(細銼)、益智子(大者,去皮,炒)。上等分,為末,別用山藥炒黃為末,打糊丸,如梧桐子大,曝干。每服五十丸,嚼茴香數十粒,鹽湯或鹽酒下。(《魏氏家藏方》固真丹,即《婦人良方》縮泉丸)
  • ⒂治小兒慢驚,昏沉或搐:烏藥磨水灌之。(《濟急仙方》)
  • ⒃治小兒疳積:天台烏藥、雞內金、五穀蟲各等分,加入青黛%5(例如台烏藥淨末用一兩,青黛用五分)。共研細末,和勻。每晨空腹用溫開水送服一至三錢,連服一月。(《浙江中醫雜誌》烏金散。12:32(560),1958)
  • ⒄治瀉血,血痢:烏藥不以多少,炭火燒存性,搗羅為末,陳粟米飯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聖濟總錄》烏金丸)
  • ⒅治跌打損傷(背部傷尤宜):烏藥一兩,威靈仙五錢。水煎服。(《江西草藥》)
  • ⒆風濕麻痹。用烏藥一百兩、沈香五十兩、人參三兩、甘草四兩,共研為末。每服半錢,空心服,姜鹽湯送下。此方名"烏沈湯"。
  • ⒇一切氣痛。用烏藥(酒浸一夜後炒)、茴香(炒)、青桔皮(去白,炒)、良姜(炒),等分為末,以溫酒加童便調下。
  • (21)幾種常見病。用香附、烏藥,等分為末,每服一至二錢,飲食不進,姜棗湯送下;瘧疾,乾薑白鹽湯送下;腹中有蟲,檳榔湯送下;頭風虛腫,茶湯送下;婦女冷氣,米湯送下;產後血攻心、脾痛。童便送下;婦女血海痛,男子疝痛,茴香湯送下。
  • (22)小腸疝氣。用烏藥一兩、升麻八錢,加水二碗,煎成一碗,露一宿,煨熱,空心服。
  • (23)腳氣扯痛。用烏藥刮屑,浸酒中一宿,次早空心溫服。溏泄好愈。加麝香少許更好。
  • (24)血痢。用烏藥燒存性,研為末,加陳米飯做成刃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湯送下。
  • (25)咽喉閉痛。用生烏藥,加酸醋二碗,煎成一碗,先噙後咽,吐出痰涎好愈。

備註

廣西地區另有一種烏藥,植物為白膠木,形態與本種相似,主要區別:其老葉下面密生金黃色或銹色貼伏柔毛,有光澤。參見"千打錘"條。[2]

摘錄

中藥大辭典

臨床應用

  • 1、治胸腹脅肋悶痛,常配香附、甘草等同用,如小烏沉湯(《和劑局方》),也可與薤白、瓜蔞皮、延胡索等同用;若治脘腹脹痛,可配伍木香、青皮、莪朮等,如烏藥散(《聖惠方》),也可與香附、木香、陳皮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多與小茴香、青皮、高良姜等同用,如天台烏藥散(《醫學發明》);若寒凝氣滯痛經,可與當歸、香附、木香等同用,如烏藥湯(《濟陰綱目》)。
  • 2、治腎陽不足、膀胱虛冷之小便頻數、小兒遺尿,常與益智仁、山藥等同用,如縮泉丸(《校注婦人良方》)。

相關配伍

  • 1、烏藥配益智仁:烏藥辛溫,通上走脾肺,順氣降逆,散寒止痛,向下達於腎與膀胱,以溫下元,調下焦冷氣;益智仁辛溫氣香,既能溫補腎陽,收斂固澀、縮小便,又能溫胃逐寒,暖脾止瀉、攝涎唾。烏藥以行散為主,益智仁以溫補收澀為要。二藥伍用散一收,溫下元、散寒邪、補脾腎、縮小便之力益彰。適用於下元虛冷,小便頻數,小兒遺尿等。
  • 2、烏藥配香附:烏藥辛開溫通,順氣降逆,散寒止痛,溫下元,調下焦冷氣;香附辛散苦降,不寒不熱,善於理氣開郁,為婦科調經之良藥,又能入血分,故有人稱其為「血中氣藥」。香附善於宣散,能通行十二經脈,疏肝理氣,調經止痛。香附以行血分為主;烏藥專走氣分為要。香附偏於疏肝理氣;烏藥長於順氣散寒。二藥伍用,直奔下焦,共奏行氣消脹、散寒止痛之效。
  • 3、烏藥配木香:烏藥辛溫,行氣止痛,溫腎散寒;木香苦辛性溫,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烏藥長於溫散下焦寒濕;木香長於行脾胃氣滯。二藥配伍,行氣止痛、溫里散寒作用增強。適用於脘腹脹滿,嘔吐噯氣,不欲食,疝氣,脅痛。

鑑別用藥

  • 1、生烏藥、酒制烏藥、烏藥炭:生烏藥順氣止痛,溫腎散寒,常用於胸腹脹痛,氣逆喘急,膀胱虛冷,遺尿尿頻,寒疝疼痛,痛經;酒制烏藥後,增強其行散溫通作用,功偏溫通利氣,多用於小腸氣,奔豚氣;烏藥炒炭後,澀性增加,功專收澀止血,多用於便血,血痢。
  • 2、烏藥與烏頭:二藥均為辛溫之品,歸脾、腎經,均有散寒止痛之功。然烏藥又歸肺、膀胱經,可行氣止痛,溫腎散寒,縮尿止遺,用治寒凝氣滯所致胸腹諸痛,尿頻,遺尿;烏頭歸心肝經,且有大毒,能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用治風寒濕痹,諸寒疼痛,跌打損傷,麻醉止痛等。

相關藥品

暖臍膏、抗宮炎片(膠囊)、筋骨痛消丸、調經活血片、縮泉丸。

相關方劑

五香散(《婦人大全良方》)、萆薢分清飲(《楊氏家藏方》)、天台烏藥散(《聖濟總錄》)、暖肝煎(《景岳全書》)、膈下逐瘀湯(《醫林改錯》)。

藥膳食療

烏藥香附茶

  • 1、功效:溫經理痛,適用於年輕女性月經前。或行經時腹部疼痛及脹滿感。
  • 2、原材料:香附9克,烏藥9克,延胡9克,肉桂3克。
  • 3、做法:將上述所有藥材研末,以40毫升沸水沖泡,代茶飲用。
  • 4、用法:月經期間,每日1劑,連服5天。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

全年均可採挖,除去細根,洗淨,趁鮮切片,曬乾。生用或麩炒用。

炮製方法

  • 1、烏藥片:取原藥材,除去雜質,大小個分開,浸泡至六七成透時,取出,潤透,切薄片,乾燥。
  • 2、炒烏藥:取淨烏藥片,置鍋內,用文火炒至深黃色,取出放涼。
  • 3、醋烏藥:取烏藥片,加醋拌勻,略悶,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略帶焦斑,取出,放涼。每烏藥100kg,用醋12kg。
  • 4、酒烏藥:取烏藥片,加黃酒噴灑拌勻,悶潤,置鍋內,用文火加熱,炒至微干,取出放涼。每烏藥片100kg,用黃酒12kg。

保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藥材鑑別

鑑別

  • 1、本品粉末黃白色。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長圓形或卵圓形,直徑4-39μm,臍點叉狀、人字狀或裂縫狀;復粒由2-4分粒組成。木纖維淡黃色,多成束,直徑20-30μm,壁厚約5μm,有單紋孔,胞腔含澱粉粒。韌皮纖維近無色,長梭形,多單個散在,直徑15-17μm,壁極厚,孔溝不明顯。具緣紋孔導管直徑約至68μm,具緣紋孔排列緊密。木射線細胞壁稍增厚,紋孔較密。油細胞長圓形,含棕色分泌物。
  • 2、取本品粉末1g,加石油醚(30-60℃)30ml,放置30分鐘,超聲處理(保持水溫低於30℃)10分鐘,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烏藥對照藥材1g,同法製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烏藥醚內酯對照品,用乙酸乙酯溶解,製成每1ml含0.75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通則0502)試驗,吸取供試品溶液4μl、對照藥材溶液4μl、對照品溶液3μl,分別點於同一硅膠H薄層板上,以甲苯-乙酸乙酯(15: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藥材性狀

烏藥個:根紡錘形或圓形,略彎曲,有的中部收縮呈連珠狀,習稱「烏藥珠」,長5-15cm,直徑1-3cm。表面黃棕色或灰棕色,有細縱皺紋及稀疏的細根痕。質極堅硬,不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氣芳香,味微苦、辛,有清涼感。以個大、肥壯、質嫩、折斷面香氣濃郁者為佳。質老、不呈紡錘形的直根,不供藥用。

飲片性狀

  • 1、烏藥片:參見「藥材」項。
  • 2、炒烏藥:形如烏藥片,色黃,偶帶焦斑。
  • 3、醋烏藥:形如烏藥。
  • 4、酒烏藥:微有酒氣。

常見偽品

偽品

  • 1、紅茴香:為木蘭科植物紅茴香IlliciumlanceolatumA.C.Smith的乾燥根。橫切片呈類橢圓形、類圓形,直徑0.8-2.5cm,厚1-5mm,亦有短圓柱形小段及不規則塊片。外表面棕褐色,年輪不明顯,有的周圍帶殘餘棕褐色皮部。質堅硬,難折斷,皮部可剝落。氣香,味苦、微澀而帶辛辣。
  • 2、某植物莖枝:栓皮棕褐色,脫落後呈紅棕色,橫切面淡棕色或淡黃白色,橢圓形或類圓形,直徑1.5-3cm,厚0.5-1mm,年輪不明顯或隱約可見,中心有髓部,無放射狀射線,外部多帶有殘缺不齊的皮部。

生長見習

喜亞熱帶氣候,適應性強。以在陽光充足,土質疏鬆肥沃的酸性土壤栽培為宜。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

栽培技術

種子繁殖:果實9-10廳成熟,採摘後沙藏。翌春播種,幼苗生長緩慢,苗高30cm以上移栽。[3]

參考資料

  1. 烏藥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
  2. 烏藥中醫世家
  3. 烏藥中國醫藥信息查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