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九女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九女墩

中文名稱;九女墩

外文名稱;Nine women pier

類型;紀念碑 園林景點

地理位置;湖北省武漢市東湖風景區

著名景點;《九女墩記》、可歌亭

創建時間;1952年

景區級別;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城市;湖北省武漢市

九女墩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東湖西北岸。相傳太平天國占領武昌時不少獲得解放的婦女參加起義。後清軍反撲,於城郊大肆屠殺,有太平軍女兵九人,不為敵威所屈,在此英勇抗擊清軍,全部壯烈犧牲。鄉人將其遺骸合葬於此。時為避清政府迫害,故不稱墳而稱墩。

建國後,加以培修,在崗頂墓前建有70平方米的層台,周有護欄,南有36級台階,中立雄偉紀念碑,上鐫董必武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張難先等所寫碑記和題詞。

1956年11月15日九女墩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序言介紹

九女墩現在成為了去東湖必到的景點,在上世紀末有白鷺棲息,但是現在卻難以發現。該景區也成為當地人野炊的好地方,現已免費供遊人觀賞,弔唁銘記歷史,緬懷先烈。

在東湖的西北岸邊,有一塊地方叫九女墩,因九女墩公園而得名。走進九女墩公園,迎面有一高大雄偉的九女墩紀念碑,碑後有一墓地,裡面葬着9名太平軍女戰士。墓地周圍,遍植桂花樹,每到中秋時節,便幽香浮動,顯得莊嚴而又肅穆。

碑頂懸掛銀鈴,風振鈴鳴,配以拍岸怒濤,頗具當年女英雄們金戈鐵馬、激戰疆場的意境。四周繁花環擁,樹木拱衛,更顯莊嚴美觀。

名字由來

太平軍與九女

1855年2月太平軍攻克武昌後,獲得解放的婦女積極參加起義軍。解放後,人民政府為紀念這9位無名英雄,應鄉人之請於1952年培修陵墓,坪台上建紀念碑1座。碑以石塊砌成,頂部懸有銅鈴,正面鐫刻董必武撰寫的《九女墩記》,碑陰和兩側刻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張難先等人題詞。董必武在詩中稱讚九女 "自求解放入天軍,巾幗英雄著義聲,群眾最憐英雄女,口碑傳出足千秋"。宋慶齡肯定"她們的反抗,為了人民,她們獻出了一切"。何香凝題詞為:"鄂中巾幗九英雄,壯烈犧牲後世風。辛亥太平前後起,推翻帝制古今崇。"墩的四周,遍植花樹,蔥籠茂密,莊嚴肅穆。走進九女墩公園,迎面有一高大雄偉的九女墩紀念碑,碑後有一墓地,裡面葬着9名太平軍女戰士。墓地周圍,遍植桂花樹,每到中秋時節,便幽香浮動,顯得莊嚴而又肅穆。 九女墩既然是座墳墓,為何不叫九女墓,而稱為九女墩呢?原來這裡面有一段悲壯的故事。 據傳,1856年11月,太平軍堅守的武昌城因天京(今南京)發生事變而被清兵攻陷。清兵進城後,大肆屠殺太平軍,太平軍則頑強突圍,先後與清兵進行了三次突圍戰,場面極為慘烈。戰鬥中,9名太平軍女戰士,壯烈犧牲在東湖岸邊。

後世紀念

後來,當地人敬慕九女的節烈,把她們的遺體偷偷收葬在東湖邊。為免遭清兵的破壞,人們特意將墳墓稱為墩。解放後,武漢市人民政府為了紀念這9位無名女英雄,重修了陵墓,並在墓前建了高大的紀念碑。為此,董必武專門撰寫了《九女墩記》,由張難先書寫,刻在碑的正面。在碑的左側,刻有宋慶齡的題詩,由何香凝書寫;在碑的右側,則刻有郭沫若的題詞。 九女墩已被列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遊人每到碑前,品讀着厚重深沉的碑文、激揚奮進的題詞,更能感受到9名女烈士的英勇無畏。[1]

歷史意義

原來九女乃太平天國女英雄,她們都是興國州(今湖北省陽新縣)人武昌爭奪戰中犧牲於東湖岸邊,無名。墩即墓,為防清軍破壞方避稱墓。看着巨大冢墓,生出許多想象,自然肅穆起來,繞走一圈,心說若把那蒼涼黃色換作青翠,似乎會更富生機感。不過,依山傍水,長眠於靜謐天地間,不被今天的城市喧鬧輕易打擾,足以讓先烈安慰了。

墓旁立有武漢市政府五十年代建成的花崗石碑,八米左右高,通體赤色,接近上端處有三個打通的窗口,更特別的是整個碑體由兩塊高低、寬窄、厚薄有別的柱體交疊互嵌形成,少了許多單調但又不失莊重。太平天國解放婦女的宗旨眾人皆知,在那個年代,這一點實在難能可貴。犧牲於此地的或許是九個人,或許更多,重要的是這樣的集體代表鑄就了一種精神。精神的確是抽象的,但富有傳承性和感應性,這跨越了時空。碑體四面有董必武、宋慶齡、郭沫若、何香凝等名人於五十年代初所提碑文,內容很鼓舞人心。彼時剛解放,國內形勢大好,方針政策也對頭,象徵性地立碑撰文也是傳達號召大家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信號的方式之一。

辛亥革命時期的婦女,腳上應該還有纏過的痕跡,是剛剛從閨房走出還不適應耀眼的陽光的時候,然而就是這樣的一個時候,她們用弱小去抗擊強暴,去證明力量;用吶喊呵斥束縛,去喚醒沉睡;謀婦女之幸福,謀大眾之幸福,可敬可佩。沒有人知道她們的名字,但她們活在敬仰者的心裡,她們的精神將永遠激勵着後人!

相關視頻

清明時節憶先烈 九女墩前緬懷女英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