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伊朗核問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伊朗核問題

中文名: 伊朗核問題

外文名: nuclear program of Iran

起始時間: 20世紀50年代

原 因: 開發核能源

參與國家: 伊朗,美國等

中國立場: 反對伊朗核問題

美國立場: 「遏制」政策

20世紀50年代,伊朗開始了核能源開發活動。1980年美伊斷交後,美國曾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國際原子能機構也多次就伊朗核問題作出決議,2010年6月,安理會通過「史上最嚴厲」制裁伊朗方案。


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


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支持伊朗核問題的協議。這意味着長達10年的伊朗制裁將被取消。若伊朗在十年內違反協議,聯合國 將重新對其進行制裁。


伊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在維也納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使這場持續13年之久的國際爭端最終得到了圓滿的政治解決。


2021年11月3日,伊朗副外長巴蓋里宣布,伊核談判2021年11月29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重啟。[1]


伊朗核能源開發活動開始於20世紀50年代,當時得到美國及其他西方國家的支持。為充分利用核能資源,伊朗自20世紀50年代後期開始其核能發展計劃,並先後投入大量資金,建立了一個核電站、6個核研究中心和5個處理設施。


1979年伊朗成立了伊斯蘭國家,1980年美伊斷交,伊朗拒絕向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屈服,同時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使伊朗不得不考慮保衛國家的安全,美國開始多次指責伊朗以「和平利用核能」為掩護秘密發展核武器,並對其採取「遏制」政策。美國在伊朗周邊發動的戰爭和軍事行動有兩次伊拉克戰爭、阿富汗戰爭、美軍常年賴在阿富汗伊拉克不撤軍,美國入侵索馬里、美軍飛機空襲巴基斯坦西部等,而且美軍在伊朗近鄰的中東、中亞國家、南亞島嶼等駐紮有大量軍隊,嚴重威脅了伊朗安全。


中東是聯繫歐洲亞洲的重要地區,同時富含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中東一直是大國的目標。世界能源輸出的三大咽喉通道——霍爾木茲海峽蘇伊士運河、連接紅海亞丁灣曼德海峽都在中東,美國已經大部分控制伊拉克阿富汗,只剩下伊朗還沒有控制。美國已經在海灣戰爭時趁機大舉駐軍中東,並擴大美軍中央司令部的控制範圍:它下轄陸、海、空、海軍陸戰隊、特種部隊5個分支司令部,還 有3個綜合性司令部:伊拉克多國武裝力量司令部、阿富汗聯合力量司令部以及非洲之角聯合作戰司令部。美國在這些地區總共部署有25 萬軍隊。海軍第五艦隊歸中央司令部所轄,其司令部設在中東的巴林。美國可能再次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拉克的戰爭,雖然在伊拉克戰爭後沒有發現伊拉克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如果美軍控制伊朗,則大大提高美軍控制中東和中亞的能力,把美國的實際控制的伊拉克、阿富汗、伊朗連成一片,將使美國牢牢地控制中東和中亞,威脅中國、俄羅斯和阿拉伯國家,並對南亞、西亞、中亞、東亞局勢產生重大影響,俄羅斯等國家將受到常年的重大不利影響。美國的全球目標和中東戰略和伊朗核問題密切相關:美國的對外政策就是維護美國及盟國的擴張利益;擴張美國經濟;在國外推進所謂的美式民主,不斷削弱外國的內部力量,為美國的擴張提高便利。


布什爾核電站是伊朗首座核電站,總造價為10億美元,設計裝機容量為1000兆瓦。1995年,俄羅斯與伊朗就建造布什爾核電站簽署合同,根據合同,該核電站應當於1999年竣工。但後來由於政治和經濟等原因該工程一再拖延。


哈塔米政府時期

2003年初,伊朗前總統哈塔米2003年2月9日發表電視講話時宣布,伊朗已在雅茲德地區發現鈾礦並已成功提煉出鈾,伊朗將開採鈾礦並將建設鈾轉換和鈾濃縮設施,以便建立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


至此伊朗核計劃已經發展到關鍵階段,即核燃料循環系統建設階段。這個系統建成後,便可為伊朗的核電站和研究機構提供燃料,同時也可以進一步提高濃縮鈾的豐度,使伊朗能夠獲得武器級高濃縮鈾。


有資料表明,伊朗已在其中部發現鈾礦資源,並正在建設基於高速離心機技術的濃縮鈾設施,為建成一個完整的核燃料循環系統做準備;伊朗南部布什爾核電站在俄羅斯的幫助下已經建成;伊朗還在建設重水反應堆,這將使伊朗能夠更有效地從核廢料中獲取金屬鈈。根據美國和西方國家的情報,伊朗已經邁進了核門檻,但還未能獲得製造核武器所需的武器級濃縮鈾或鈈。


鈾濃縮是生產核燃料的關鍵環節。伊朗方面2003年10月透露,德黑蘭核研究中心曾進行鈈回收試驗。國際原子能機構估計伊朗已經分離出100克的鈈。


伊朗宣布發現並提煉出能為其核電站提供燃料的鈾後,美國對伊朗核能開發計劃提出「嚴重質疑」,並多次警告伊朗停止與鈾濃縮相關的活動,甚至威脅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國際原子能機構也通過多項相關決議,要求伊朗與其合作,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終止鈾濃縮活動。在國際社會,特別是在代表歐盟的法國、德國、英國積極斡旋下,伊朗採取了一系列積極舉措。


伊朗2003年10月中止了鈾濃縮活動。2003年12月18日,伊朗正式簽署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


2004年4月,伊朗宣布暫停濃縮鈾離心機的組裝。2004年9月21日,伊朗副總統兼原子能組織主席拉扎·阿加扎德說,伊朗已開始將37噸「鈾黃餅」(即鈾礦料)的一部分用於鈾轉化試驗。2004年11月中止了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外圍活動。


為說服伊朗徹底終止鈾濃縮活動,德法英3國還與伊朗舉行了多輪會談,並於2004年11月初在巴黎初步達成協議。由於雙方在關鍵問題上 的分歧,巴黎協議未能得到落實。


內賈德政府時期

2005年8月,伊朗又重新啟動作為鈾濃縮準備階段的鈾轉化活動。


2006年1月3日,伊朗宣布已恢復中止兩年多的核燃料研究工作,並於10日在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監督下揭掉了核燃料研究設施上的封條,正式恢覆核燃料研究活動。此舉引起國際社會的強烈反應。3月28日,安理會通過要求伊朗在30天內中止一切核活動的主席聲明。


2006年4月11日,伊朗宣布已成功生產出純度3.5%的低純度濃縮鈾,成為國際「核八強」之一(聯合國常任理事國、印巴、伊朗)。4月28日,國際原子能機構總幹事巴拉迪向該機構理事會和聯合國安理會提交了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報告。報告說,伊朗未能在聯合國安理會規定的期限內中止鈾濃縮活動,也沒有和國際原子能機構核查人員進行全面合作。


伊朗原子能組織主席薩利希2010年8月9日宣布,伊朗第一座核電站——布什爾核電站將於2010年9月投入運營。據伊朗法爾斯通訊社報道 ,薩利希當天在視察布什爾核電站後說,正在對電站設施進行最後檢測,隨後電站將做好全面啟動的準備。他說,希望9月初可以完成在 核反應堆中安放燃料的工作,這樣9月中下旬就可以開始發電。


薩利希當天還宣布,美國、俄羅斯和法國三國在給伊朗的回信中宣布準備就核燃料交換細節問題舉行技術會議。伊朗希望這一會議能在未來兩周內舉行。


為了打破伊朗核問題的僵局,2012年12月,俄羅斯向伊朗遞交了兩國在俄境內建立鈾濃縮聯合企業的提議,以確保伊朗的核技術不會用於軍事目的。但伊朗表示其鈾濃縮活動必須在本國境內進行。


2013年1月1日,伊朗宣布已經開發出用「混合澄分」法從鈾礦石中提取鈾濃縮所需要的「鈾黃餅」的技術。該技術使伊朗朝自主建設核燃料循環系統邁進了一步。


六方會談

2006年5月3日,中美法英德俄六國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協商會議未能達成成果。


2010年2月16日,伊朗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表示,伊朗完成了新一代離心機的試驗,新一代離心機將在不久後投入使用。


2013年10月16日,日內瓦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談判,伊朗提出解決伊核問題新方案,包括時間表、以換取西方取消經濟制裁。雙方同意11月7日―8日在日內瓦舉行後續談判。一名接近伊朗代表團的消息人士周三向俄新社表示,如果美國和歐盟取消單邊制裁,德黑蘭願審議停止純度為20%的鈾濃縮活動的可能性。伊朗首席核談判代表16日還表示,新方案允許突擊檢查伊朗核設施。同時,德黑蘭表示,將設立由 六大國和伊朗成員組成的監督委員會,對方案的實施情況進行監督。


2013年10月24日,伊朗國會國家安全委員會資深成員霍西尼(Hossein Naqavi Hosseini)說,伊朗已暫停提煉純度為20%的濃縮鈾。因為伊朗需用於德黑蘭醫學研究反應爐的純度20%濃縮鈾已足夠,所以已暫停把鈾提煉到民間核電廠所需的純度5%以上。技術上來說,純度20%的濃縮鈾離製造核武器的分裂物質只差幾步。伊朗政府、核能機構和代表伊朗進行核談判的團隊都未發表評論。設在維也納的國際原子能組織(IAEA)也表示,沒有評論。


2013年11月24日,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及德國在瑞士日內瓦就解決伊朗核問題達成一項階段性協議,媒體評價稱這項協議具有「歷史性」意義。


這是伊朗與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美國、英國、法國、中國、俄羅斯,外加德國,自2013年10月中旬以來在日內瓦舉行的第三輪對話。


2013年12月18日,歐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凱瑟琳·阿什頓的發言人邁克爾·曼表示,關於伊朗核問題的專家級會談將於當地時間19日在日內瓦重啟,並持續至20日。


2014年1月12日,歐盟表示伊朗與伊核問題六國,即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協議同意自2014年1月20日開始落實2013年11月24日在日內瓦達成的第一階段協議。伊朗同意以凍結其部分核計劃換取六國放鬆部分制裁。


2015年4月3日引挪意時報報道伊朗與六大國周四就至少在10年內限制伊朗核計劃一事達成框架性協議,向着達成全面協議從而結束12年來的邊緣外交政策、威脅和對抗邁出了一步。


經過在瑞士的八天馬拉松談判,雙方達成初步協議,為將來解決伊朗核問題的談判掃清道路。如果問題最終得到解決,應可緩和西方對於伊朗尋求製造原子彈的擔心,促使國際社會取消經濟制裁。


2015年7月14日,經過多年艱苦談判,伊朗核問題最後階段談判終於在2015年7月14日達成歷史性的全面協議。


伊核問題六國、歐盟和伊朗在維也納達成伊核問題全面協議,使這場持續13年之久的國際爭端最終得到了圓滿的政治解決。這份協議共約100頁,包括主體部分,另外還有五個附件,分別涉及制裁問題、核領域問題、六國與伊朗聯委會的工作、核能合作以及協議執行計劃, 其內容涵蓋了解決伊核問題涉及的所有關鍵領域。另外,此次達成的文件還包括聯合國安理會的一份決議草案。


2019年7月28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委員會副外長級特別會議在維也納舉行,會議由協議各國副外長參加。針對伊朗近期停止執行 部分伊朗核協議內容的舉措,歐洲方面認為有必要在下次伊核協議聯委會部長會議前,就各方關心的問題進行一次預備會議。


2022年3月13日報道,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利11日通過社交媒體宣布,在維也納舉行的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會談暫停。


美國準備以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為理由,發動對伊朗的戰爭,美國通過第一次海灣戰爭,美打擊了伊拉克,主導和控制了海灣地區的局勢;通過北約東擴和科索沃戰爭,擠壓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布什政府上台後,受共和黨保守主義的影響,開始突出維護國家擴張利益,將俄羅斯和中國作為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9·11"事件後,強硬的共和黨新保守主義集團更加得勢,以「反恐」的名義搞擴張,為此出 台了「布什主義」,「先發制人」理論,通過阿富汗戰爭實現了首次駐軍中亞,增加了對中亞、西亞、南亞局勢的影響力。對伊拉克戰爭,是美推行全球戰略擴張的又一重要步驟,在布什的心目中,發動這場戰爭關係到美國的眼前和長遠安全,關係到美國的世界霸權或准霸權地位。通過戰爭,不僅可以拔掉伊拉克這個釘子,在伊斯蘭世界建立維護美國利益的戰略走廊;還可以通過控制歐亞大陸的核心地帶,實現對俄、歐、中、印等大國的戰略牽制這一箭雙鵰的作用。如果再次控制伊朗,則美國對亞洲的影響力將有決定性的影響,美國就實現了對亞洲俄、中、印等大國的軍事包圍。海灣國家的石油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2/3,出口量約占世界石油出口總量的44.5%。而這一地區的石油生產國占了OPEC成員的2/3,是OPEC最主要的石油輸出國,OPEC控制着世界石油出口的80%,而沙特阿拉伯一國就占OPEC日產量的1/2左右 。海灣地區最重要的產油國伊拉克、伊朗是美國捏造的「邪惡軸心」成員(還包括反美的利比亞),沙特阿拉伯在「9·11」事件後與美國 的關係產生了嚴重的信任危機。美國擔心自己嚴重依賴於沙特阿拉伯的石油政策將是相當脆弱的。因此,控制了伊拉克,對於擺脫嚴重依賴沙特阿拉伯石油的局面和控制世界石油供應的主動權有極大的戰略意義。美國前中央情報局局長伍爾西(此人被美國國防部推薦為在伊 拉克戰後重建上擔任重要角色)不久前對德國《明鏡》雜誌發表的談話充分地反映了美國的這一戰略意圖。伍爾西說:「……但是這(指對伊戰爭)不僅僅關係到美國對石油的依賴,而且還關係到全世界對石油的依賴。從短期看,我們的最根本的薄弱之處在於沙特人有可 能很快削減或提高石油的開採量……沙特人對油價的升降起着決定性的影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註:[美]詹姆斯· 伍爾西:《我們必須把石油武器從中東搶過來》)伊拉克戰爭對美國從中東人手中搶過「石油武器」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有了親美的新伊拉克政權,沙特阿拉伯、伊朗和利比亞將失去決定世界石油價格的重要能力。美國如果能進一步遏制伊朗(這將是美國在這次「倒薩 」戰爭後要解決的問題),世界石油將重新回到20世紀70年代以前西方控制的時代,但不同的是此次美國具有單獨的控制權。這對另外的 世界產油大國如委內瑞拉、俄羅斯也將產生重要的經濟制約,這種制約對這些國家的政治和外交走向也將產生重大制衡作用。


美國主戰派

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和美國國防部軍方、美國中央司令部,轄區包括從中亞、西南亞,到中東和非洲東北部。


國務卿賴斯

主戰派觀點:不打,後患無窮;對伊朗動武代價很高,但容忍伊朗擁有核武器對美國的擴張利益形成威脅代價更高;在動武和縱容其擁有核武器之間選擇動武,而且動武后可以控制伊朗。


美國主和派

前卡特政府國家安全顧問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

主和派觀點:局勢類似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美國政府處於「要麼默許敵人擁有危險武器,要麼動武阻止敵人」的兩難困境;動武則美國將陷入20至30年的另一個伊拉克泥潭。

美法總統稱支持核問題六國提出的伊朗核談建議

美國總統奧巴馬2013年11月13日和法國總統奧朗德通過電話討論伊朗核談問題,表示支持伊朗核問題六國提出的相關建議。

美國白宮發表聲明說,在對待伊朗核問題六國(英國、中國、法國、俄羅斯、美國和德國)聯合提出的建議以及與伊朗談判的方式上,「美法保持完全一致」。兩國認為六國提出的建議是朝着確保伊朗核計劃和平性質邁出的「明智一步」。

當地時間2021年9月7日,美國國務院表示,美國伊朗問題特使羅伯特·馬利及其代表團於9月7日至10日前往莫斯科和巴黎,與俄羅斯以及歐洲的合作夥伴就伊朗問題舉行會談,以就相關需求達成共識。

2022年2月28日消息,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賴斯周一表示,如果伊朗表現出不妥協的態度,華盛頓準備退出恢復2015年伊朗核協議的努力 。普賴斯在關於維也納間接會談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對記者說:「如果伊朗不願為談判取得進展做出妥協,我們準備退出。」他補充稱,如果伊朗 「不願意真誠地參與」,美國及其盟友和夥伴將尋求 「替代方案」。他沒有詳細說明這些替代方案。


法國態度

法國總統奧朗德2013年11月13日通過電話與美國總統奧巴馬討論伊朗核談問題,稱支持伊朗核問題六國提出的相關建議。認為六國提出的建議是朝着確保伊朗核計劃和平性質邁出的「明智一步」。


中國立場

中國政府、外交部一直就關於伊朗核問題的順利解決盡最大的外交努力。中方多次表示始終認為,通過對話、談判等外交手段,找到能夠滿足各方關切的方案,是解決伊朗核問題的正確途徑。


2019年8月27日,外交部發言人耿爽主持例行記者會。耿爽表示,中方一貫強調,衝突對抗不是解決辦法,對話協商才是正確途徑。在伊 核問題上,中方始終主張通過對話溝通緩解當前緊張局勢,也為挽救伊核全面協議作出了大量努力。中方將與各方一道,繼續致力於維護和執行全面協議,致力於推動伊核問題的政治解決,為緩解海灣地區的緊張局勢發揮建設性作用。王毅國務委員在會談中表示,在伊核問題上,中方支持一切有利於維護全面協議的努力,理解伊方提出的正當訴求,認為伊方繼續履行全面協議的同時,應當得到合理的回報。


2020年12月16日,伊朗核問題全面協議聯合委員會政治總司長級會議在維也納舉行,中方派團參加會議。華春瑩說:「中方認為,無論形勢如何發展,繼續維護和執行好全面協議,應該是任何伊核問題政治解決方案的基本前提。」她表示,希望各方以此次聯委會為契機,進一步鞏固維護和忠實履行全面協議及聯合國安理會第2231號決議的共識,探討有效應對當前挑戰的辦法,繼續推進伊核問題政治解決進程。


2021年12月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在例行記者會上稱中方對此表示歡迎,作為伊核危機的始作俑者,美方應徹底糾正對伊「極限施壓」的錯誤政策。


聯合國

2015年7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支持伊朗核問題的協議。這意味着長達10年的伊朗制裁將被取消。若伊朗在十年內違反協議, 聯合國將重新對其進行制裁。


重啟談判

2021年11月3日,伊朗副外長巴蓋里宣布,伊核談判2021年11月29日在奧地利首都維也納重啟。


國際決議

國際原子能機構有關伊朗核問題的決議:


2003年

6月19日,發表國際原子能機構理事會主席關於伊朗核問題的「總結性聲明」敦促伊朗:

迅速糾正總幹事巴拉迪在其報告中提到的伊朗在執行與《不擴散核武器條約》有關的保障協定中存在的所有問題,立即和無條件地簽署和執行保障協定的附加議定書

9月12日,通過決議要求伊朗:在10月底前公開其核計劃,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附加議定書,允許國際原子能機構突擊檢查其 核設施,終止提煉濃縮鈾

11月26日,再次通過決議


2004年


3月13日,理事會通過決議批評伊朗沒有公開其部分核計劃

6月18日,理事會通過決議協助解決核計劃的剩餘問題

9月18日,理事會在維也納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終止一切與製造核武器有關的核活動

11月29日,理事會通過決議不將伊朗核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


2004年的決議


8月11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與鈾濃縮有關的一切核活動

9月24日,理事會通過決議認定伊朗多次不履行《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義務


第1737號決議


2006年12月23日通過,其核心就是對伊朗實施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進行制裁。

決議要求伊朗立即停止所有與鈾濃縮、重水反應堆有關的活動;要求世界各國應對進出伊朗的與鈾濃縮、重水反應堆和彈道導彈相關的物資、技術和設備實行禁運;凍結與伊朗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有關的人員和公司的資產,防止向伊朗提供相關的技術和資金支持,在有關人員出入境時進行嚴密監督並向安理會下屬的制裁委員會報告。


第1747號決議


2007年3月24日通過。該決議在第1737號決議的基礎上,加大了對伊朗核問題相關領域的制裁。

決議敦促伊朗立即執行第1737號決議;禁止伊朗出口武器,並呼籲國際社會對伊朗進口重武器保持警惕和克制;繼續對涉及伊朗核計劃和彈道導彈項目的個人及實體實施資產凍結,並擴大了制裁對象的範圍;呼籲各國與國際金融機構不再承諾向伊朗政府提供贈款、財政援助和優惠貸款。決議同時重申致力於通過政治和外交途徑解決問題,並確認在伊朗履行相關決議的前提下可終止有關制裁。


第1803號決議

2008年3月3日通過。第1803號決議決定進一步加大對伊朗核計劃及其相關領域的制裁。

決議主要內容包括:繼續要求伊朗暫停鈾濃縮等活動,並在前兩份決議基礎上增加了對伊制裁措施,包括擴大旅行限制和凍結資產對象名單、禁運敏感雙用途物項、呼籲各國對部分對伊金融活動保持警惕、依法有條件地在機場和港口檢查伊朗空運公司和伊斯蘭航運公司的貨物等。

決議同時重申致力於通過政治和外交談判和平解決問題,支持國際原子能機構發揮作用。決議還規定,如果伊朗採取積極步驟執行決議,安理會將暫停、甚至終止所有制裁。


第1929號決議

2010年6月9日,聯合國安理會伊朗核問題通過第1929號決議,決定對伊朗實行自2006年以來的第四輪制裁。

決議主要內容包括:禁止伊朗在國外參與核領域的投資活動;禁止各國向伊朗出口坦克、戰鬥機和軍艦等重型武器裝備;禁止伊朗進行任何與可運載核武器彈道導彈有關的活動等。

決議附件中包含了自安理會制裁伊朗以來通過的最大的一個制裁清單,其中包括將受到資產凍結的40多家伊朗實體,許多實體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有關。伊朗原子能組織伊斯法罕核技術中心負責人則被列入禁止出國旅行的制裁人員名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