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余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余靖 (1000年~1064年)北宋官員,慶曆四諫官之一。本名希古,字安道,號武溪。韶州曲江(今屬廣東韶關)人。天聖二年進士。歷官集賢校理、右正言,使契丹,還任知制誥、史館修撰、桂州知府、集賢院學士、廣西體量安撫使、以尚書左丞知廣州,卒諡襄,有《武溪集》二十卷遺世[1]

人物生平

余靖生於1000年三月初一,少時聰慧,讀書過目不忘,師從舅父黃正,後師林逋張伯端,學業大進。

1024年(宋天聖二年)中進士第,錄為贛縣(今屬江西省)縣尉,主理緝捕盜賊,查察奸宄。不久朝廷新置書判拔萃科,余靖又中書判拔萃第一,提為新建(今江西省南昌縣)知縣。 1027年遷任宣州司理參軍。1030年6月中書判拔萃科,授將作監丞知洪州新建縣。1034年到京任秘書監,負責掌管典籍文書,入崇文館主持校勘《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寫出了《三史勘誤》四十卷。1036年,2月推集賢院校理,同年5月因向皇帝上疏為被貶的禮部員外郎范仲淹辯護,與尹洙、歐陽修同被貶,降職為監筠州酒稅,均是益知名。1037年12月余靖徙任泰州(今江蘇省泰州)稅監。1039年6月徙知英州,因其母離世,服喪三年而沒有上任。

1042年3月復職為集賢院校理,同知太常禮院。1043年,擢升為諫院右正言, 專門向皇帝進諫奏事,余靖正直敢言,曾多次為建言「輕徭薄賦」整頓戶政,去除貪殘之吏,撫疲睏之民事而向皇帝抗聲力爭,以致唾液飛濺至皇帝的「龍顏」上仍意猶未盡。(見《宋人軼事匯編》)他的多數建議為仁宗所接受,因而與歐陽修王素蔡襄,同被譽為朝廷敢於進諫的「四諫」,提出『清、公、勤、明、和、慎』的著名從政六箴。 [2]他積極提出各種諫議,主張要變更盡依「祖宗故事」的舊法。倒如舉人才、去冗兵、冗官、寬租賦、厚農桑、省佛事、節國用等建議。涉及人事、治民、邊政、刑法、租賦、御盜等多方面。上述種種,都為范仲淹富弼等人後來推行「慶曆新政」的改革措施,提供了先行的理論基礎和輿論準備,余本人則是「慶曆新政」的積極參與者。

1044年,受命為出使契丹的使者。他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折服了雄據一方的遼主,從而適時的在複雜的宋遼夏三角關係中維護了宋朝的利益。1045年正月為回謝契丹使,5月知吉州[3]。1046年7月左遷將作少監,分司南京、許居韶州,久之,改光祿少卿。1049年,升左神武軍大將軍、雅州刺史、壽州兵馬鈐轄,靖辭不就。1050年余靖遷衛尉卿知虔州(今江西省贛州市),詢民疾苦,政多惠愛。

1051年8月被貶任知虔州,不久因父離世而辭官。

去世

1052年6月,余靖於喪次被起用為秘書監,知潭州(今湖南省長沙市)旋改知桂州(今廣西省桂林市)兼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後下詔經制廣州。 [6] 1053年2月遷任給事中,5月遷任工部侍郎。1054年2月復職加集賢院學士。1055年6月遷任戶部侍郎。1056年被貶知譚州。1058年改知青州,知青州期中轉吏部侍郎。1060年8月為廣南西路體量安撫使、知桂州,後在狄青統屬之下;狄青節制嶺南各路軍馬,在崑崙關外大破儂智高。儂高的母、子、弟主人均為余靖遣人擒獲。1061年5月授尚書左丞,廣南東路經略安撫使,知廣州。1063年宋英宗即位,拜工部尚書。1064年余靖回京述職途次南京,偶染風寒,病重不起,卒於江寧府秦淮亭,享年六十五歲。英宗聞訊惻然,輟朝一日追贈刑部尚書,諡曰「襄」後人尊稱忠襄公。

人物評價

孔平仲談:余靖不修飾,作諫官,乞不修開寶塔。時盛暑,上入內云:「被一汗臭漢薰殺,噴唾在吾面上。」

兩京留守推官、館閣校勘蔡襄《四賢一不肖》詩,稱譽范、歐陽、尹、余為「四賢」,以高為「不肖」。其中詩句「斬然安道生頭角,氣虹萬丈橫天衢。臣靖胸中有屈語,舉嗌不避蕭斧誅」大大讚揚了余靖的膽識和氣概。

北宋大文學家歐陽修撰襄公餘靖道碑謂:「公為人資重剛勁,而言語恂恂,不見喜怒。自少博學強記,至於歷代史記,雜家小說,陰陽律歷,外鐕浮屠,老子之書,無所不通。」

余靖《武溪集》中對儒與佛有一些精彩論述。他讚嘆佛門「無刑而威,無爵而勸,歸之者如川之流,壅之不停,去之不竭」,感嘆儒門淡薄,「世有積善而遇禍,積惡而蒙福者,雖有仁智無如之何」。他認為儒佛二教實不相違:「儒以禮法御當世,使人遷善而去惡,佛以因果誨未來,使人修福而避禍」。

代表詩作

靖著有《武溪集》二十卷,[4]

參考資料

  1. 像取自清代修《浙江金華赤松山口余氏宗譜》。
  2. 余靖的「從政六箴」,風采堂網,2011-3-5
  3. 上海商務印書館.宋史: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年
  4. 《四庫總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