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修道院紀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修道院紀事》是葡萄牙作家若澤·薩拉馬戈寫的一部歷史題材的長篇小說,小說描述了一位士兵和一位具有特異視力的姑娘之間奇特的愛情故事,把讀者帶到了18世紀初宗教裁判所窒息人性的時代。

作家以寓言的方式表達了對專制獨裁的憎恨與詛咒,並對封建宗教的反動本質進行了揭露與批判。作家在真誠呼喚平等與自由的同時也告誡人們應該珍惜自己的自由意志。

內容簡介

小說描述了一位士兵和一位具有特異視力的姑娘之間奇特的愛情故事,故事背景是18世紀初宗教裁判所窒息人性的時代。

國王若奧五世結婚很久,仍然沒有子嗣,於是他向大主教許下誓願,如果上帝讓他有了子女,他就集聚巨額資金修建馬芙拉修道院。後來國王果然有了兒子。於是國王不顧國庫虧空、民不聊生的現實,把馬芙拉修道院的規模擴大了好幾倍。

小說用了三分之二的篇幅描寫洛倫索神甫等人設計製造飛行器的故事。洛倫索有一個助手名叫巴爾塔薩爾,他不幸在戰爭中失去了左手,後來奉命離開部隊。在回家的路上,他親眼目睹了全國各地的城市鄉村和各個階層人們的生活景況,痛不欲生,對國王不顧人民死活的行徑感到深深地憤怒。

後來巴爾塔薩爾遇到了布里蒙達。布里蒙達是一個具有特異功能的女人,她能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兩顆心碰撞產生出了愛情的火花。洛倫索神甫為他們舉行了婚禮並邀請巴爾塔薩爾夫婦幫助他製造飛行器。

洛倫索神甫在布里蒙達的特異功能幫助下,在迫害他的宗教裁判所的人到來之前飛上了天空。在遙遠的蒼穹,他們目睹了大地上人類的種種罪惡和災難。後來洛倫索神甫不知所終,巴爾塔薩爾則繼續勤勉地照看和修理飛行器。一次他一不小心拉動了飛行器的布帆,又一次飛上了天空。妻子布里蒙達不顧千辛萬苦尋找巴爾塔薩爾。經歷了9年的漫長等待和孤寂後,布里蒙達終於來到一座教堂,看見宗教裁判所正在處死幾個「罪犯」,其中就有她心愛的丈夫巴爾塔薩爾。

巴爾塔薩爾的肉體被焚燒了,而他的靈魂卻與布里蒙達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修道院紀事》展示了作者在歷史和現實兩個時空之間自由游弋的才能。

創作背景

《修道院紀事》小說描繪了18世紀葡萄牙國王為得子嗣還願而大興土木修建馬芙拉修道院的真實歷史事件。葡萄牙是歐洲西南部瀕臨大西洋的一個小國。該國最早成立於公元12世紀初,到15世紀的時候,由於航海業的發展,葡萄牙達到了全盛時期,成為了一個殖民大帝國,殖民地比其本土大100倍以上。葡萄牙與它的東鄰西班牙有許多打打殺殺的恩怨。18世紀初,18歲的若奧登基葡萄牙王位。若奧國王生活奢華、糜爛,與修道院的修女私通。[2]

《修道院紀事》還講述了為了完成洛倫索神父的飛天夢想,巴爾塔薩爾與布里蒙達幫助神父建造飛行器的故事。文本中提到了真實的歷史人物即小說中帶領巴爾塔薩爾和布利蒙達製造飛行器、努力實現飛翔夢的巴爾托洛梅烏·洛倫索神父。歷史上確有巴爾托洛麥爾·德·古斯毛神父其人。在《葡萄牙歷史》一書中曾經提到了巴爾托洛麥爾·德·古斯毛的飛行器,且還有確切的年份記載,書中寫到:「1709年,巴爾托洛麥爾·德·古斯毛神甫發明了一種飛行器,它可以從室外飛到王宮舞會的天花板上,隨後,重新飛回室外。」

1706年到1750年正處於唐·若奧五世統治時期,與小說提供的大的歷史背景極其吻合。這一時期,教士階層漸趨衰落,甚至出現了無神論的呼聲,科學方面的探索便順應了時代的潮流,傳播科學知識的書籍不斷出版,同時國家也引進了各種科學儀器。古斯毛神父的飛行事件就發生於這一時期。

除了古斯毛神父飛行的故事,文本中還提到了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如馬芙拉修道院的修建與里斯本大地震。馬芙拉修道院的修建在史書中有記載。馬芙拉是個位於里斯本北部的一個小鎮,規模宏大,耗時費力的修道院就修建於此。以奢華奔放與不規則著稱的巴洛克風格流行於17世紀的歐洲,在葡萄牙一直盛行到18世紀中葉,此時期,這一風格在里斯本被稱為「宮廷巴洛克」。若奧五世的聖旨,源源不斷地從巴西運來的黃金以及其他的殖民地貿易帶來的巨大財富,加上外籍專家的參與,成就了那些富麗堂皇和美侖美奐的建築。

巴洛克藝術雖不為宗教所創,卻為宗教服務,大量巴洛克風格的宗教建築應運而生,馬芙拉修道院就是其中之一。巴洛克風格最早出現在羅馬耶穌會教堂建築,是教會做的建築改革,而後被法國宮廷發展到極致。其主要成就反映在教堂和宮殿的建築和裝飾上,具有氣勢雄偉、生機勃勃、強烈奔放的特徵。色彩運用大膽奔放,意境上富於想象力,充滿浪漫主義[1]和神秘的色彩。

巴洛克藝術是歐洲大航海時代和啟蒙運動[2]時代興起的藝術,此時新富裕資產階級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地理大發現為他們積累了豐厚的財富,啟蒙運動為他們奠定了思想基礎,這些都為接下來的時代——工業革命奠定了物質和思想基礎。日漸壯大的他們對舊貴族感到越來越不滿。但此時舊貴族依然牢牢控制着意識形態,包括審美和藝術

它由外籍專家參與,「自1717年至1750年興建」,成為當時「宮廷巴洛克」的代表。小說並沒有解讀、評價修道院的藝術風格,而是對修道院修建過程進行了細緻的描述,通過對工人們生活以及修建過程的展示,作者希望讀者能夠注意到,富麗堂皇的教堂背後是千千萬萬葡萄牙普通勞動者連年累月的血汗和寶貴的生命。

里斯本大地震發生於1755年,是一次重大的自然災害,它把「近半個裡斯本城化為一片廢墟」,而緊接着地震之後便發生了火災與海嘯。在史書里沒能找到關於這場災難的具體的傷亡數據與財產損失狀況,但在一篇研究自然災害的影響力的文章里有相關描寫,那場地震完全摧毀了靠特茹河岸的城市中心。政治權力的中心(即國王的宮殿以及周圍的部門)、宗教權力的中心(即大教堂與異端審判法庭)以及經濟權力的中心(商船、貨物以及遠航商行豪華建築)都被摧毀與焚燒。里斯本26萬人口中有1至1.5萬人在這次地震中死亡。[3]

文本中,將神父的去世與1755年裡斯本大地震災難聯繫到一起,巴爾塔薩爾夫婦聽說了那場災難,音樂家埃斯卡爾拉特在里斯本風暴後傳達了神父去世的消息,曾經一度繁華富裕的城市毀於一旦,碎成一片片瓦礫,而神父的離去也就終結了其他人再次飛翔的夢想。[3]

作者簡介

若澤·薩拉馬戈(José Saramago),1922年生於里斯本北部一個名為阿金尼亞加的小村莊。1947年,他出版了第一部小說《寡婦》,1966年出版第一部詩集,1995年獲葡萄牙語文學最高獎卡蒙斯獎,199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4]

參考文獻

  1. 浪漫主義從何處興起?,搜狐,2019-03-04
  2. 什麼是啟蒙運動?,搜狐,2018-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