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光復路 (廣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光復路 (廣州)
圖片來自sohu

光復路廣東省廣州市荔灣區的一條道路,位於廣州城西,呈南北走向,全長約1.8公里,寬12至13。北起西華路,南至和平東路,全路分南、中、北三段。由西華路至龍津東路為光復北路,往南至上九路為光復中路,再往南為光復南路。目前車輛通行方向為由北往南單向通行。

概述介紹

光復南路北至上九路,南至和平東路。原名打銅街,該處曾是打銅行業集中地。中華民國十五年(1926年)擴建成路,以「光復」爲名,以紀念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光復山河。長375米。寬12米。

光復北路原為第三、第四甫和第五甫,光復中路原為第六甫、第七甫、第八甫,均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改建成現代馬路。

文化大革命時期,南、中、北三段光復路曾被命名為「光明南路」、「光明中路」、「光明北路」,後復名光復路

歷史

民國前

末拆城築路前,第八甫是附城牆邊的交通要道,直出是打銅街,集中了銀號與布店、金絲行綢緞批發業,對上第七甫是開山票、鋪票的場所。這些鋪房都特別深大,後街直通水腳,可安排字房,有利於整間報館一條龍運作,第八甫由此發展成報館街

打銅街形成於十三行時代,因應外國商人需求,聘請江浙一帶的師傅學習打銅,根據外商需求製作銅器,清末民初,這一帶據計有超過2000個各式打銅行工人。

光緒三十四年(1908),廣州報界公會成立,會所設在十八甫新源街,後來設在光復路附近的長壽街。民國時期,報館主要集中在第七甫、第八甫和十八甫一帶,有100多種,占當時廣州報業的半數以上。

1926年(丙寅虎年)打銅街(光復南路)開闢成馬路,為其舉行慶典,棚廠應要求把原來只附搭在戲棚前的單面彩門,搭成立體獨立的彩樓,提升本土搭棚建築藝術。

共和國後

到1950年代初,光復北路是經營壽衣、棺材、祭帳、殯葬行業集中地,現時已變為居民住宅區[1]。1958年搞大煉鋼鐵,要強制收繳民間銅器,西關打銅受到衝擊,打銅街的老闆、工匠紛紛轉行,打銅街就此逐漸消失。

與之交匯道路

道路順序由北往南排列,粗體字為主幹道

參考文獻

  1. 光復路. 廣州圖書館. 2003-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