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全國人大代表孫澤洲:火星移民,30年、50年一切皆有可能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全國人大代表孫澤洲:火星移民,30年、50年一切皆有可能,在人類探索宇宙的征程中,火星始終是備受矚目的「星辰目標」。全國人大代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技委副主任孫澤洲曾在接受採訪時表示:「如果說5年、10年內實現火星移民,估計不可能;但把時間尺度拉長到30年、50年,一切皆有可能。」這一觀點既基於當前航天技術的現實瓶頸,也蘊含着對長遠發展的信心。

一、火星移民的現實挑戰與技術瓶頸

孫澤洲指出,當前火星移民面臨多重技術壁壘。例如,火星大氣密度僅為地球的1%,航天器進入火星大氣層時,需通過「氣動減速」技術精準控制速度(需從約4.8公里/秒降至0.2公里/秒),同時抵禦超2000℃的摩擦高溫,這對防熱材料和制導系統提出極高要求。此外,火星表面的極端環境(平均溫度-63℃、強輻射、塵暴頻發)也對人類生存所需的生命保障系統(如氧氣、水、食物循環)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

二、中國航天的探索基礎與規劃

中國航天的深空探測步伐為火星移民提供了重要支撐。2021年,「天問一號」成功實現火星「繞落巡」[2],成為全球首個一次任務完成三大目標的探測器,其搭載的「祝融號」火星車已累計行駛超2000米,獲取了大量火星地質數據。孫澤洲透露,我國計劃在2030年前後實施火星採樣返回任務,屆時將通過「着陸器+上升器+軌道器」組合,將火星土壤帶回地球——這一步驟對研究火星水資源分布、地質演化至關重要,也將為未來載人任務積累關鍵技術。

三、從「探火」到「移民」:時間維度的戰略考量

孫澤洲認為,火星移民並非單一技術突破即可實現,而是需要航天工程、材料科學、生命科學等多領域的系統性進步。例如:

能源技術:需研發核動力推進系統(如同位素電池),以滿足長距離星際航行需求;

材料創新:需開發可在火星環境中自修復的建築材料(如利用火星土壤3D打印基地);

生態模擬:需建立閉環生態系統,實現氧氣、水的循環利用(類似「生物圈3號」實驗)。

這些技術的成熟需要時間積累,但中國航天的長期規劃已顯現雛形。從嫦娥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圓滿收官,到天問系列對火星的持續探索,每一步都在為星際移民鋪路。

「30年、50年」的時間尺度,既是對技術複雜性的客觀認知,也是對人類探索精神的堅定信念。正如孫澤洲所言:「航天事業需要耐心,更需要敢想敢幹。」當「天問」系列一次次叩響火星大門,當更多國家加入深空探測的行列,火星移民或許終將從科幻構想變為改變人類文明軌跡的現實。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