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劉光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劉光世
出生 1089年
逝世 1142年
國籍 中國
職業 軍人

劉光世(1089年—1142年),字平叔。保安軍(今陝西延安志丹縣)人。南宋抗金名將,「中興四將」之一,鎮海節度使劉延慶次子。

宋徽宗時,劉光世奉命鎮壓河南叛軍張迪,因功授承宣使,充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靖康初率部戍邊,敗夏兵於杏子堡。金兵大舉南侵,與韓世忠等共守江南,屢立戰功,升司檢校太保、殿前都指揮使,封榮國公。後率部抗金,但其「御軍姑息,無克復志」,飽受詬病。紹興七年(1137年),引疾罷去兵權。紹興十年(1140年),再為三京招撫處置使。次年,罷為太保、萬壽觀使,累封楊國公[1]

紹興十二年(1142年),劉光世去世,年五十四。追贈太師,諡號「武僖」。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追封鄜王,列七王之首[2]

人物生平

少年得志

劉光世出身將門世家。以蔭補入官為三班奉職,累升領防禦使,郎延路兵馬都監。宣和三年,跟隨父親劉延慶鎮壓方臘起義,憑藉戰功升領耀州觀察使、鄜延路兵馬鈐轄。宣和四年,宋軍攻遼,劉光世隨父攻取易州(今河北易縣),升領奉國軍承宣使,進入高級武官行列;在進攻遼南京的戰役中。劉光世違約未到達,致使已先攻入城內的宋軍失援而敗,成為宋軍攻遼戰敗的原因之一,因此被降官。後在鎮壓河北起義軍張迪中立功,恢復領承宣使,升任鄜延路馬步軍副總管。

靖康元年(1126年),西夏應金朝之約攻宋以牽制宋朝,劉光世在杏子堡(當在今陝西志丹東杏子河畔)戰鬥中擊敗西夏軍,以功升領侍衛馬軍都虞候銜,成為侍衛馬軍司次長官。同年十一月,金軍第二次進攻宋首都開封,劉光世率步騎3000勤王,在行軍途中得知北宋已被金滅亡。次年四月下旬.劉光世率部到達尉氏,得到兵馬大元帥府今,率部前往濟州,於濟州南新興鎮遇到正前往南京應天府的康王趙構,當即被任為元帥府五軍都提舉。

宋高宗即位後。劉光世任提舉御營使司一行事務、行在都巡檢使,陝西將官王德(王夜義)開始隸屬劉光世部。八月,劉光世以討平山東李昱之功,升領奉國軍節度使,是南宋建立後第一個建節的將領。十月,宋高宗南逃,任命劉光世為滁州、和州(今和縣)、濠州(今鳳陽東北)、太平州(今當塗)、無為軍(今無為)、江寧府界制置使,苗傅任都統制,先後擊敗張遇李成。升領檢校少傅。

抗擊金兵

建炎三年(1129年)二月,金軍500騎兵追擊至天長。宋高宗渡江南逃,劉光世所部未遇金兵即潰退渡江。之後,他被任為行在五軍制置使,屯守鎮江府,隨後又升為殿前都指揮使,成為名存實亡的殿前司的長官。三月,苗傅劉正彥在杭州發動兵變。四月,劉光世參與平定苗、劉兵變,升為太尉、御營副使,所部即稱御營副使軍。後任江東宣撫使,守太平州、池州,移守江州。九月,金軍自黃州渡江,劉光世率軍南逃。

建炎四年(1130年)二月,河北流寇酈瓊圍攻固始縣,降於劉光世後撤圍南下。六月,高宗撤消御營使,劉光世所部無所隸屬,因其階官為太尉,號稱「太尉兵」,大臣們認為欠妥,遂設御前巡衛軍,以劉光世為都統制,兼任兩浙路安撫使、知鎮江府,又加開府儀同三司為使相。金將完顏昌攻楚州,劉光世違詔不援,只派王德酈瓊率輕兵襲擾金軍而已。

紹興元年(1131年)三月,劉光世改兼淮南、京東路宣撫使,置司揚州,但劉光世不奉詔。次年六月,劉光世升領寧武軍、寧國軍兩鎮節度使。

紹興三年(1133年)四月,改兼江東路宣撫使,置司建康。九月,南宋調整江防部置,劉光世改為江東、淮西宣撫使,置司池州;十月,偽齊軍渡淮南犯,劉光世移駐建康設防。

紹興四年(1134年),金和偽齊聯軍臨江。次年正月,宋高宗親征抵抗,並再次調整江防部署,劉光世升少保。十二月,南宋改軍制,廢神武軍及巡衛軍號,改設行營護軍。劉光世所部改為行營左護軍。

紹興六年(1136年)五月,以部將王師成擊敗偽齊軍之功,加領保靜軍節度使,遂成為繼韓世忠之後第二個領三鎮節度的將領。六月,劉光世移屯廬州。十月,偽齊劉麟渡淮攻宋時,劉光世棄城南逃,在右相兼都督張浚的督迫之下,被迫回軍,並派王德、酈瓊等擊敗偽齊軍於霍丘等地。藕塘之戰楊沂中等大敗偽齊軍後,劉光世派王德率軍隨楊沂中追擊偽齊軍。

罷解兵柄

參見:淮西軍變

劉光世一貫畏懼金軍[3],每逢奉詔移駐前線,大多不奉詔而設法退避,治軍不嚴,不少流寇、叛軍樂於投附為部屬,成為當時人數最多的軍隊之一。劉光世還常虛報軍額、多占軍費,作戰時又多不親臨前線,而是坐守後方,以便必要時逃跑。大臣們對他深為不滿,但高宗考慮到南宋政權基礎還不穩固,劉光世所部仍是不得不依靠的軍事力量之一,不僅設法滿足其後勤軍需的供應,還不斷對劉光世加官進爵,以防止其部屬潰散後復為流寇或投奔偽齊。

紹興六年(1136年)十二月,右相兼都督張浚奏:「劉光世驕惰不戰,不可為大將,請罷之。」而左相趙鼎則認為,劉光世「將家子,將率士卒多出其門下,若無故罷之,恐人心不可」。

紹興七年(1137年)二月,張浚再次上奏:劉光世「沉酣酒色,不恤國事,語以恢復,意氣拂然,乞賜罷斥,以儆將帥」。四月,高宗罷劉光世為少師、萬壽觀使,其部隸屬都督府。張浚意在使朝廷直接控制左護軍,他授王德為都統制、酈瓊為副都統制。果然如趙鼎所推測,引起酈瓊等不少中低將領的不滿。酈瓊直屬部隊只有五千餘人,但在他的煽動裹脅下,在同年八月叛歸偽齊的宋軍竟達四萬人之多。劉光世的行營左護軍五萬二千多人,僅剩王德所部八千餘人及零星部隊歸朝。

再度起用

紹興八年(1139年)冬,宋金達成第一次和議。高宗以議和成功,賜劉光世「和眾輔國功臣」之號,進封雍國公、陝西宣撫使。此時,張俊亦獲賜功臣號。二人與已賜功臣號的韓世忠,成為南宋初期僅有的三個賜功臣號及領三鎮節度使的將領。

紹興十年(1140年),金朝違約南侵。五月,劉錡進行順昌保衛戰時,宋高宗又重新起用劉光世為三京招撫處置使,率軍援助劉錡。此舉顯然是對罷免劉光世兵權不當的一種撫慰,也可能想利用劉光世對偽齊滅亡後又投金的舊部產生某種影響。但劉光世的舊部王德不原歸屬他,朝廷只能調撥李顯忠李貴步諒等將領所屬數千人歸屬劉光世,戰鬥力不強,未起多大作用。

善終牖下

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南宋朝廷收韓世忠、張俊、岳飛三大將兵權。六月,劉光世也再次被收兵權,罷為太保、萬壽觀使。

紹興十二年(1142年)十月,改封楊國公。十一月十三日,劉光世逝世,享年五十四歲。高宗為其輟朝兩日,追贈太師,諡號「武僖」。

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年),追封安城郡王。

宋寧宗開禧元年(1205年)八月,權臣韓侂胄為振奮士氣,以配合即將展開的「開禧北伐」,遂據劉光世之孫劉伯震的請求,追封劉光世為鄜王。

個人作品

書法

劉光世留有《即辰帖》,紙本,行書,33.5×43.2厘米。有學者考證,該帖當是幕僚的代筆。


軼事典故

鑄錢散敵軍

劉光世在江蘇地區和金將完顏昌交戰時,了解到完顏昌的部下長年背井離鄉,久戰沙場,都產生了思鄉盼歸之情。於是,劉光世讓人鑄造了一些帶有「招納信寶」字樣的金銀錢幣。每次作戰抓到金兵俘虜,都不殺害,發給他們這種錢幣,對他們說:「你們想要回家,只要帶上這種錢幣,沿途我們的部隊都會放行。」金兵俘虜回營後,拿出這些錢幣給同伴看。同伴們一見動了心,都偷偷到宋營索要此錢,然後持錢逃回家。一時間,金兵士氣渙散,逃走者不計其數。完顏昌下令嚴懲,但仍然制止不住士兵逃走,於是只好拔營而去[4]

後來,此事衍生成語「招降納叛」,原意指收容接納敵方投降叛變過來的人,以擴大自己的勢力。今指收羅壞人,結黨作惡。

人物評價

朱熹:光世在當時貪財好色,無與為比,軍政極是弛壞,罷之未為不是,但分付得他兵馬無着落。(《朱子語類》)

李心傳:光世早貴,其為大將,御軍姑息,無興復志,論者以此咎之。(《建炎以來系年要錄》)

脫脫:南渡諸將以張(俊)、韓(世忠)、劉(光世)、岳(飛)並稱,而俊為之冠。然夷考其行事,則有不然者。……光世自恃宿將,選沮卻畏,不用上命,師律不嚴,卒致酈瓊之叛。迎合檜意,首納軍權,雖得善終牖下,君子不貴也。二人(劉光世、張俊)方之韓、岳益遠矣。(《宋史》)

錢士升:光世在諸將中最先進,馭軍無法,不肯為國任事。(《二十五別史》)

王夫之:張俊、劉光世之以故帥先達不能相下,其隙已成矣。(《宋論》)

畢沅:光世蚤貴,其為大將,御軍姑息,無克復志,論者以此咎之。(《續資治通鑑》)

蔡東藩:①史稱南渡諸將,莫如張、韓、劉、岳,……劉光世一庸將耳,毫不足道,或謂以劉錡當之,理或然歟?(《宋史演義》)②劉光世軍無紀律,遇敵不前,罷之亦非過甚。(《宋史演義》)

親屬成員

父親:劉延慶,宋欽宗時官至鎮海軍節度使。「靖康之變」時,劉延慶與其子劉光國(劉光世兄長)率兵萬人突圍,都戰死於亂兵中。

史料記載

《朱子語類》

《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百零七》

《宋史·卷三百六十九·列傳第一百二十八》

《二十五別史·南宋書》

《續資治通鑑·卷一百一十七》

墓地紀念

在杭州劉文村八百年的南宋大墓,墓主人被專家初步斷定為「中興四將」之一劉光世,墓距半山鎮劉文村僅1.5公里。這座大墓背靠水晶山,東西兩側分別為東狗耳山、西狗耳山,北朝石榴磯山,正對面還有小溪流過,坐南朝北,周邊風景較好。大墓因早年被盜過,所以出土文物不多,但還有一些寶貝。大墓一共有兩個墓室,考古專家梁寶華表示,古代一般以東為上,所以東邊可能是劉光世的墓,西邊是他夫人的。在劉光世墓中,出土了定窯白瓷片,景德鎮窯青白瓷碗殘片。墓中還出土了粉盒和斷柄銅鏡。在劉光世墓中,出土的還有四隻小鐵牛,墓四角各放了一隻,大約十厘米長,已銹跡斑斑。

原本墓地的原址上為顯寧寺。顯寧寺曾多次重建,當年劉光世造墓時,把顯寧寺遷到了山塢外,500年後,明末清初時,一位僧人又重建顯寧寺,在建寺過程中,劉光世的墓大半被毀。

文學形象

古典小說《水滸傳》中,劉光世作為征方臘時的副都督出場,與已受招安的梁山好漢一同作戰。

視頻

宋將劉光世遇敵便跑路,被稱「長腿將軍」,憑何位列「中興四將」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