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別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別類》選自《呂氏春秋》卷二十五·似順論。

《呂氏春秋》章節目錄: 作為十二紀、八覽、六論,十二紀每紀五篇共六十篇,八覽每覽八篇(《有始覽》少一篇)共六十三篇,六論每論六篇共三十六篇,另有《序意》一篇,共一百六十篇[1]

原文

知不知,上矣①。過者之患,不知而自以為知。物多類然而不然,故亡國僇民無已②。夫草有莘有藟,獨食之則殺人,合而食之則益壽。萬堇不殺③。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④,濕之則為干。金柔錫柔,合兩柔則為剛,燔⑤之則為淖。或濕而干,或燔而淖,類固不必,可推知也?小方⑥,大方之類也;小馬,dà馬之類也;小智,非大智之類也。魯人有公孫綽者,告人曰:「我能起⑦死人。」人問其故,對曰:「我固能治偏枯,今吾倍所以為偏枯之藥⑧,則可以起死人矣。」物固有可以為小,不可以為大,可以為半,不可以為全者也。相劍者曰:「白所以為堅也,黃所以為牣也⑨,黃白雜則堅且牣,良劍也。」難者曰:「白所以為不牣也,黃所以為不堅也,黃白雜則不堅且不牣也。又柔則錈⑩,堅則折。劍折且錈,焉得為利?」劍之情未革,而或以為良,或以為惡,說使之也。故有以聰明聽說,則妄說者止;無以聰明聽說,則堯、桀無別矣。此忠臣之所患也,賢者之所以廢也。義,小為之則小有福,大為之則大有福。於禍則不然,小有之不若其亡也。射招者欲其中小也,射獸者欲其中大也。物固不必,安可推也?高陽應將為室家,匠對曰:「未可也。木尚生,加塗其上,必將撓。以生為室,今雖善,後將必敗。」高陽應曰:「緣子之言,則室不敗也。木枯則益勁,塗干則益輕,以益勁任益輕,則不敗。」匠人無辭而對,受令而為之。室之始成也善,其後果敗。高陽應好小察,而不通乎大理也。驥、驁、綠耳背日而西走,至乎夕則日在其前矣。目固有不見也,智固有不知也,數固有不及也。不知其說所以然而然,聖人因而興制,不事心焉。

注釋

①上:高明。②僇:通「戮」。被殺戮。③萬:「蠆(chài)」的古字。蠆,蠍子,可以作為藥物使用。④蹇(jiǎn):凝固,干硬。漆遇到水氣容易乾燥。⑤燔(fán):燒。⑥方:方形。⑦起:用如使動,治活。⑧倍:加倍。為:治。⑨黃:銅所表現出的顏色。牣:通「韌」。⑩錈(juǎn):刀劍的刃捲曲。惡:壞,不好。廢:廢棄,不被任用。招:射箭的目標,箭靶。射箭時射中的目標越小越能顯示技藝高超,所以「欲其中小」。匠:木匠。塗:泥。緣:順着,按照。任:承擔。驥、驁(ào):千里馬。綠耳:良馬名,傳為周穆王八駿之一。不知其說所以然而然:意思是,人們不能解釋那些事理為什麼會是這樣,但它確實就是這樣。事心:用心,指憑主觀進行判斷。

譯文

知道自己有所不知,就可說是高明了。犯錯誤人的弊病,正在於不知卻自以為知。很多事物都是好像如此其實並不如此,很多人也是似乎很聰明其實並不聰明,所以國家被滅亡、百姓被殺戮的事情才接連不斷地發生。藥草有莘有藟,單獨服用會致死,合在一起服用卻會益壽。蠍子和紫堇都是毒藥,配在一起反倒毒不死人。漆是流體,水也是流體,漆與水相遇卻會凝固,越是潮濕就幹得越快。銅很柔軟,錫也很柔軟,二者熔合起來卻會變硬,而用火焚燒又會變成流體。有的東西弄濕反倒變得乾燥,有的東西焚燒反倒變成流體,物類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怎麼能夠推知呢?小的方形跟大的方形是同類的,小馬跟dà馬是同類的,小聰明跟大聰明卻不是同類的。魯國有個叫公孫綽的人,告訴別人說:「我能使死人復活。」別人問他是什麼緣故,他回答說:「我本來就能治療偏癱,現在我把治療偏癱的藥加倍,就可以使死人復活了。」公孫綽並不懂得,有的事物本來就只能在小處起作用卻不能在大處起作用,只能對局部起作用卻不能對全局起作用。相劍的人說:「白色是表示劍堅硬的,黃色是表示劍柔韌的,黃白相雜,就表示既堅硬又柔韌,就是好劍。」反駁的人說:「白色是表示劍不柔韌的,黃色是表示劍不堅硬的,黃白相雜,就表示既不堅硬又不柔韌。而且柔韌就會卷刃,堅硬就會折斷,劍既易折又卷刃,怎麼能算利劍?」劍的實質沒有變化,而有的認為好,有的認為不好,這是人為的議論造成的。所以,如果能憑耳聰目明來聽取議論,那麼胡亂議論的人就得住口;不能憑耳聰目明聽取議論,就會連議論的人是堯是桀也分辨不清了。這正是忠臣對君主感到憂慮的地方,也是賢人被廢棄不用的原因。符合道義的事,小做就得小福,大做就得大福。災禍則不是這樣,稍有災禍也不如沒有好。射靶子的人希望射中的目標越小越好,射野獸的人則希望射中的野獸越大越好。事物本來就不是固定不變的,怎麼能夠推知呢?高陽應打算建造房舍,木匠答覆說:「現在還不行。木料還濕,上面再加上泥,一定會被壓彎。用濕木料蓋房子,現時雖然很好,以後一定要倒塌。」高陽應說:「照你所說,房子恰恰不會倒塌。木料越干就會越結實有力,泥越干就會越輕,用越來越結實的東西承擔越來越輕的東西,肯定不會倒塌。」木匠無言以對,只好奉命而行。房子剛落成時很好,後來果然倒塌了。高陽應是喜在小處明察,卻不懂得大道理啊!驥、驁、綠耳等良馬背朝太陽向西奔跑,到了傍晚,太陽仍在它們的前方。眼睛本來就有看不到的東西,智慧本來就有弄不明白的道理,道術本來就有解釋不了的地方。人們不知道一些事物的所以然,但它們確實就是這樣。聖人就順應自然創製制度,不在一時不懂的地方主觀判斷。

著作簡介

《呂氏春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有組織按計劃編寫的文集,是在秦國丞相呂不韋主持下,集合門客們編撰的一部黃老道家名著[2]。上應天時,中察人情,下觀地利,以道家思想為基調,堅持無為而治的行為準則,用儒家倫理定位價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觀念、名家的思辨邏輯法家的治國技巧[3],加上兵家的權謀變化和農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國家治理學說。

視頻

別類 相關視頻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察傳85
先秦文學《呂氏春秋》詳解尊師22

參考文獻

  1. 呂氏春秋的作者,解歷史, 2020-12-07
  2. 秦國丞相呂不韋《呂氏春秋》,搜狐,2018-10-17
  3. 治國通論-法家治國思想 ,豆丁網, 2017-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