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勞動人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勞動人民

勞動人民,專有名詞。是指一切體力勞動者(如工人農民牧民手工業者等)以及和體力勞動者相近的、不剝削人而又受人剝削的腦力勞動者[1]

基本信息

中文名 勞動人民 [2]

外文名 Working people

涵義

勞動人民,是指一切體力勞動者(如工人、農民、牧民、手工業者等)以及和體力勞動者相近的、不剝削人而又受人剝削的腦力勞動者。中國現階段革命的目的,是在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建立一個以勞動者為主體的、人民大眾的新民主主義共和國.

中國有哪些勞動人物

T010d4ec0df75b23a26.jpg

1、八旬「年輕」專家

天津大學余貽鑫教授,已經79歲高齡,談起他的電網技術,依然精神矍鑠口齒清楚。他是電氣工程一級學科負責人,我國電力系統分析、規劃與仿真專家。

從電力系統穩定性研究、城市電網優化規劃到城市智能電網建設等等,余貽鑫教授在電力系統的研究中孜孜不倦、勇攀高峰,取得了國際領先的學術成果,為社會創造了巨大經濟效益。

「1958年大學畢業時,我們的口號是『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現在我早就實現了這一願望。但我還年輕,我還要再為祖國健康工作20年。」在科學研究的道路上,他似乎永遠有着使不完的勁頭。

2、90後「小清新」

1992年出生的朱新麗,是這次受表彰年齡最小的勞模,名副其實的「小清新」。素淨的臉龐、簡單的穿搭……三星高新電機(天津)有限公司工人朱新麗看上去依然像是個學校里的孩子,實際上,還有兩個月,她就工作整整滿6年了。在生產線上,她早已是一名「資格」很老的班長了。

她自述自己的工作目標很簡單:讓作業人員能夠按標準作業,避免不合格產品的流出。但這背後,其實需要付出很多,嚴謹、毅力、勤勞……這些詞用在這個90後姑娘身上,完全是她工作的現實寫照。

朱新麗說,自己並沒有做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但是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她和生產線上的許多農民工兄弟姐妹一樣,來到城市尋找自己的價值,「如果沒有離開老家,可能不用這麼辛苦,但在每天的工作中,我找到了自己的價值。」

4727927771cd139a432f50d81412f0ed.jpg

3、「焊」就航天夢

在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有一個焊工的「傳奇」高地無人占領,廣為流傳。

2006年,由16個國家參與的反物質探測器項目,因為一個製造難題陷入了困境。一籌莫展時,諾貝爾獎獲得者丁肇中教授請來了一位航天「專家」,這位「專家」現場看了設計方案和零部組件後,第二天就提出了生產製造方案。兩個月後,方案獲得美國宇航局的認可。

這位「專家」就是身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二一一廠發動機車間班組長的高鳳林。

火箭發動機螺旋管束式大噴管的焊接,在屈指可數的幾個航天大國都是關鍵技術,也曾一度成為我國運載火箭研製的瓶頸。焊接稍有不慎將造成數百萬元的經濟損失。高鳳林「臨危受命」,為了完成任務,他常常要保持一個焊接姿勢,一焊就是1個小時。經過30個日夜的攻關,他完成了長達近千米的焊縫加工。

多年來,高鳳林在長征五號大推力火箭、北斗導航、探月工程、載人航天工程等任務中,不斷攀登着「焊接高地」的一座座高峰。

T019c7ea26d252913e9.png

4、敢下五洋「捉鱉」

7062米——我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海試的最大下潛深度,也是國際上同類作業載人潛水器下潛最深的紀錄。創造這一紀錄的主要技術負責人正是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室主任、研究員胡震。

胡震是蛟龍號的副總設計師。他與團隊成員一起,在沒有母型設計提供參考借鑑的條件下,組織實施了載人潛水器的技術設計和檢測試驗工作;提出了7000米載人潛水器總體集成技術方案、陸上及水池調試方法。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研發,表明我國已掌握了深海載人潛水器自主設計、集成創新等方面的核心能力。

「敢下五洋捉鱉。」現在,他又帶領團隊投入到新的研發中,擔任4500米載人潛水器的總設計師。與蛟龍號相比,新的潛水器具有更好的作業性能、更高的可靠性和經濟性。

Big d39e2b2af6058afd54a625dd34405ce3.png

5、農民的「麥神」

頭上頂着諸多光環的茹振鋼還像往常一樣,整天泡在田間地頭,儼然一位種地的老農。「要讓科技走向生產,並在生產中發揮引領作用。」他說。

茹振鋼是河南省小麥抗病蟲育種首席專家、河南科技學院教授。「我小時候幾乎沒有吃過飽飯,讓人民豐衣足食,是我夢寐以求的。」20多年中,茹振鋼帶領研究團隊相繼培育並推廣「百農62」、「百農矮抗58」等一系列高產優質小麥品種,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

截至2014年夏收,「矮抗58」已連續六年成為全國主導小麥品種,累計種植2.3億多畝,增產107.1億公斤,被譽為「黃淮第一麥」。因此,他也被農民朋友親切地稱為「麥神」、「糧財神」。

雜交小麥一般可較目前常規品種增產15%~30%,是全面增強小麥綜合生產能力的重要途徑,其意義如同我國的雜交水稻。茹振鋼帶領團隊創育出低溫敏感型雄性不育性轉換系BNS,將實現小麥平均畝產提高200斤~400斤的目標。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