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勃朗寧M2重機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勃朗寧M2重機槍(M2 Machine Gun),俗稱五零/點五零機槍,美軍俗稱奶媽(Browning Machine Gun,Cal. .50, M2HB,Flexible.),是由約翰·勃朗寧在一戰後設計的重機槍,發射12.7×99毫米(.50 BMG)大口徑彈藥[1]

歷史

勃朗寧M2其實是勃朗寧M1917的口徑放大重製版本,它的起源也是出自於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作戰需求;在1917年,德意志帝國研發出J.I攻擊機,她的結構結實足以抵抗.30-06斯普林菲爾德步槍彈,為此美國遠征軍指揮官潘興將軍要求要開發出更大口徑的機關槍解決這個困境。潘興向美國陸軍軍械部隊提出新機槍規格需要口徑0.5英寸(12.7毫米)、槍口初速2,700英尺(820米/秒),美軍上校約翰·亨利·帕克在法國機槍學校目睹法軍配備的11毫米機槍有配發燃燒穿甲彈,因此美軍曾向柯特公司訂購8挺換用11毫米子彈的實驗槍,然而帕克上校所知的11毫米子彈是18世紀由聯合王國開發俗稱「氣球破壞者」的11×59mmR Gras子彈,動能表現非常不理想;而潘興希望新槍的子彈要有670加特林(43克)、槍口初速2,700英尺,所以自法國引進槍彈的構想因此打住。

1917年,勃朗寧重新設計勃朗寧M1917重機槍,以符合美軍需求,溫徹斯特連發武器公司則加入開發機槍需要的0.5英寸子彈,初期設計使用0.30斯普林菲爾德子彈等比例放大;0.5英寸機槍原型在1918年10月15日測試,射速每分鐘500發、槍口初速2,300英尺(700米/秒),性能不如預期,槍械太重射速也太慢,火力不夠密集;不過在新機槍開發期間,美軍擄獲數批毛瑟13.2毫米反坦克步槍與毛瑟13.2毫米反坦克子彈,13.2mm TuF尺寸雖然比美軍研發的要大,但是其設計優秀,52克的戰鬥部在有着秒速820米的良好表現,溫徹斯特借鑑了德國子彈改進彈藥設計,改良後的子彈初速提升到每秒2,750英尺(840米)。

1921年,新槍完成基本設計,1923年美軍把當時的M2命名為「M1921」,該批機槍的特色為水冷式結構、僅能自左側進彈、槍管較後續服役的型號要輕,主要在1921年至1937年量產,配備在飛機車輛上,用於1920年代的防空及反裝甲用途。1926年白朗寧去世,重機槍的改良仍然繼續進行,從1927年至1932年間,由美國的塞繆爾·加特林博士針對M1921的設計問題以及軍方需求做出調整。1930年,柯爾特還針對M1921推出了部分改進的版本,如M1921A1與M1921E2。1932年,改進版本正式被美軍命名為「M2」,當時部分的M2裝有水冷散熱裝置,早期的氣冷式M2機槍由於槍管太輕,無法承受多角度全方位射擊要求,容易過熱,後又推出改用重槍管的版本命名為「M2HB」(Heavy Barrel),後來更推出了可快速更換槍管的「M2QCB」(Quick Change Barrel)及輕量化版本,這些版本一直沿用至今[2]

視頻

勃朗寧M2重機槍 相關視頻

M2勃朗寧機槍稱之為 殺手之王
勃朗寧M2式重機槍,戰場上的悍將,一把機槍能頂得上一個排!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