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北禪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北禪寺,位於西寧市北湟水之濱海拔2400多米的北山上,俗稱「北山寺」,又名永興寺。因北山山崖層疊,遠眺似土台樓閣高高矗立,故又名土樓山,北禪寺也因此又叫土樓觀。

北禪寺,早先為佛教寺廟,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於北魏明帝時期(公元506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以後由於道教盛行而成為道教寺廟。

北禪寺,整個建築背倚北山,基本上是依山腰中的紅砂岩天然斷層由西向東依次而建,上載危岩,下臨深谷,樓閣懸立,結構奇巧,寺院錯落有序,蔚為奇觀。據說,「北山煙雨」是「西寧八景」之一。

中文名:北禪寺

類 別:石窟寺及石刻

所屬國家:中國

登陸年份:1986年

年 代:北魏

保護級別:青海省文物保護單位

所屬城市:青海省西寧市

放時間:8:00-18:00

門票價格:5元

建議遊玩時長:2-3小時

適宜遊玩季節:夏季適宜,聽蟬鳴,聽禪靜

歷史由來

在歷史上,北禪寺有過很多的名稱。明代以前山上有「神祠」,故有「土樓神祠」之稱。

到了明代因明成祖賜名為「永興寺」才有了寺的名稱,距今已有580年的歷史。因樓層迭起,層次分明,好像一座土樓,故有「土樓山」之稱。北魏旅行家酈道元跋涉到西寧,登臨土樓山,他的《水經注》中寫道:「湟水東流,經土樓南,上有土樓,北依山原。峰高三百餘尺,有若削成。」

土樓有道教庵觀,故有「土樓觀」之稱。北山像一隻奮翼欲飛的雛鳳,而土樓山又似一隻雛鳳的翅翼,從此又多添了一個雅號叫「鳳翼山」。

遊覽場所

雖然名稱很多,但北山寺是人們最習慣的叫法。其山中寺觀是西寧地區的一大名勝古蹟。由於它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獨具一格的風貌,成了人們遊覽的場所。在北魏時期《水經注》記載了北山寺,北魏時青海形勢圖中也標明北山寺的位置在西平亭(今西寧城),可見北山寺知名度是相當高的。 ;del

==興盛 土樓山和山中神祠最早在北涼(397或401-439)時的十三州志中就有記載。

魏明帝五年,佛教盛行於鄯州(今西寧),有信徒作龕於土樓山斷岩之間、藻井繪畫、雕牆故壁、建築寺閣棧道,信徒登山朝拜,盛行一時。

北禪寺,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魏明帝五年前後,後涼呂光占據武威、河西走廊,絲綢北路不通,一些僧人由蘭州到樂都、西寧經北川、達坂山到張掖,前往印度,從此佛教盛行於河湟地區。

明代,曾有印籍僧人主持山寺,永樂年間,寺僧桑兒加朵應詔入京,明成祖朱棣親敕「永興寺」之名,清代以後,古洞殿宇多毀於兵火,道教進入土樓山是清代末年的事。

旅遊勝地

新中國成立後,土樓山舊貌逐有改善,五十年代曾闢為北山公園,1983年起,西寧市政府將土樓山的殿宇亭洞劃歸道家使用並定名為「土樓觀」。但群眾相沿成習,仍稱之為北禪寺。如今北山寺山下已修渠引水,植樹造林,成為新興的旅遊勝地。

建築特徵

北禪寺是依土樓山特殊丹霞地貌造型而建造的。這裡的岩石是紫紅色的砂岩、礫岩,其間還夾有石膏和芒硝層,岩性軟硬相間,在長期地質、流水、風化等的作用下,以赤壁、洞穴、險峰為主要特徵的丹霞地貌得到典型發育。

軟岩層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當地人稱「九窟十八洞」,洞內塑有玉皇、觀世音、文殊、普賢、關雲長等神佛像。洞壁上所繪的神像圖案、花卉山水月具有漢、藏佛教繪畫藝術風格,曾有「西平莫高窟」的美稱。

從藝術風格來看,當屬晚唐和宋元時代的遺蹟[1] 。因為是道教道觀,所以寺內又有魁星樓、靈宮殿等建築。

硬岩層向外凸起,猶如屋檐,廟宇殿堂建在其上,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群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藏佛,棧道迴廊緊靠懸崖,甚至懸空架設,因此有「中國第二大懸空寺」之稱。

主體建築

靈官殿

來到山腳,首先看到的是靈官殿。

靈官殿修建於明洪武年間,因戰火毀燒,重修於1915年。原有山門,東西兩邊有廂房,房中間有橫匾上書「靈官殿」三個大字,清宣統二年(1910年)西寧各界捐資將靈官殿整修一新。

殿內,供奉着護法王靈官。靈官赤面三眼,手執金鞭。王靈官是道教的護法鎮山神將,和佛教的韋馱相似,有的書說他是武當山中五百靈官的統帥,叫華光元帥,又叫五顯靈官。到了宋代,又出現了一位「火車王靈官」,根據《新搜神記》的記載,王靈官本名叫做王善,是宋徽宗時候的人。

王母大殿

靈官殿後,是王母大殿。王母大殿是整個土觀樓的主殿,也是平常舉行宗教活動的主要場所。2007年大殿失火,現在看到的是2008年重建的。據說,西王母的主要活動區域在青海,而這裡是西王母顯靈聖地,所以主供西王母。北禪寺現為青海省內道教活動中心之一,每年有眾多的海內外華人前來遊覽觀光,也會不時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宗教朝拜活動。近幾年來,每當重陽節晚上,北禪寺還會張燈結彩,屆時,數萬人云集於此,更是熱鬧非凡。

王母大殿分上下兩層,下層供奉王母,上層祀道教最高尊神——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城隍殿

王母大殿西邊是財神殿,東邊是城隍殿。財神殿供奉着比干、關聖、趙公明三大財神,城隍殿則供奉着本省城隍、東漢時期的西寧護羌校尉鄧訓。據載,鄧訓生於40年,卒於92年,字平叔,是東漢開國名將鄧禹之子。鄧訓任護羌校尉深得羌人之心,倍受愛戴。羌人「聞訓卒,莫不吼號,或以刀自割,又刺殺其犬、馬、牛、羊,曰:『鄧使君已死,我曹亦俱死耳。』」

露天金剛

王母大殿再往上,是一段陡直的天梯,攀上天梯,就到了土樓山「九窟十八洞」之下。土樓山中部,有兩尊露天金剛,東邊一尊與西邊一尊相連接,兩尊露天金剛高三十多米。這兩尊金剛本是兩個山崖的突出部分,後被山水沖刷風雨剝蝕,形成奇特的造型地貌。魏晉南朝時期,廣大信徒在原造型地貌基礎上,將它們雕琢成兩尊大佛像,稱之為「露天金剛」,這兩尊露天金剛也叫天神、天王,當地群眾叫閃佛,其意是從山中閃出來的。西面的一尊,已被風化,坍塌不辨面目;東面的一尊,仍然完好。遠遠看去,大佛的頭、身軀、下肢和面部五官輪廓清晰,雄渾粗獷,具有唐代藝術風格,真是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閃佛西邊,一座座殿堂樓閣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從左至右依次是齋堂、玉皇閣、後城隍、斗母殿、奎星閣(土觀樓)、西方三聖殿、關帝殿。

寧壽塔

土樓山頂峰,有座寧壽塔,該塔為六面形五層翹角塔,塔中實心,青磚砌成。一說是明洪武十九年(1386)由明朝開國功臣、駐西寧長興侯耿炳文所建,一說是清代所建。據說,每當煙雨濛濛,山隱霧中,蒼蒼茫茫,遠望雲霧中的殿宇,洞群塔寺時隱時現,正如古詩所吟「北山隱約樹模糊,煙雨朝朝入畫圖」,「多少樓台雲樹掩,天然畫圖米家村」,「北山煙雨」由此而得名。站在山頂,可遠眺群山之巍峨,可攬西寧全城之風貌。

從土樓山下來,經供奉三教堂、迎仙橋、百花亭,可到萬聖殿。萬聖殿也叫五母殿,祀王母、地母、斗姥、驪山老母、觀音老母。萬聖殿左邊,是供奉九天玄女、眼光娘娘、送子娘娘的玄女宮,玄女宮東西兩側,則分別是會仙閣、聚仙閣。穿過玄女宮坊,跨過山腳的引水渠,就從道家叢林回到塵世。

九窟十八洞

鑲嵌在陡峭的半山腰,依山貼壁,十分壯觀,最引人注目的是古洞,其洞構造各異,有的洞無套洞,有的洞有套洞。洞中有神像有佛像,也有道家尊神,千奇百態,洞與洞之間有棧道接連。

寺廟美食

五香牛肉乾:「雪山牌」五香牛肉乾,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原料加工而成。製作方法考究,成品色鮮,營養豐富,既保持了氂牛肉的風味,又香氣濃郁、滋味鮮美。

燒羊肝:取鮮羊肝,洗淨血水,撒上一點食鹽,用潤濕的紙包裹兩三層,丟進通紅的牛糞火中,約近半小時,紙由濕變干,由干變成焦灰,扒出削盡表層沾染的雜屑,熱香陣陣,此時,用刀割塊、削片、蘸以姜未、鹽、胡椒粉等佐料食用,質嫩味鮮,回味無窮。

肋巴:很多旅遊者會對西寧一種獨有的叫「肋巴」手抓羊肉手抓羊肉是青海高原牧民對羊肉的一種獨特吃法。五香牛肉乾「雪山牌」五香牛肉乾,以青海高原新鮮氂牛肉為原料加工而成。爆燜羊羔肉:爆燜羊羔肉吃時肉質細嫩,辣酥爽口,色澤暗紅,聞之芳香,嚼時柔軟,入口不膩,營養豐富,有補益壯身之功。

奶皮:奶皮也叫干奶酪,和西餐中稱作"忌司"的相似,其製作歷史己近百年。入口奶油溢香,酥柔味美,不油不膩,營養豐富,不但可供日常食用,而且更是逢年過節、迎親嫁女待客的上品,也是探親訪友、慰問老年病人的禮品。老年人最喜把奶皮切成小塊泡在奶茶中食用。若切盤上席,作為乾果軟糖,則是很好的奶油小吃。

羊筋菜:羊筋是羊蹄的韌帶。青海的羊筋在宰殺季節,經過剔取、拉直、陰乾,紮成小把,可長期保存,久藏不壞。用羊筋做的菜餚品種很多,是青海回、漢族筵席中最常見也是很有聲譽的地方菜之一。由於羊筋是膠質組成,比起海參、魚翅來,價廉味美,是烹製高筵美饌的重要佳料。

寺廟購物

鹿茸:鹿茸是青海省傳統出口商品之一。主要有帶血馬鹿據茸和帶血赤鹿據茸兩個品種。強心作用特別顯著。對心律不齊可使其恢復,是良好的全身強壯劑。

毛毯:毛毯即長毛提花毯。採用在國際羊毛市場上頗負盛名的西寧毛精心製成。青海毛毯的特點是:絨毛豐滿,組織細密,品種繁多,款式齊全,圖案新穎,色澤鮮艷,做工精細,大方美觀。西寧毛屬於粗毛品種。它毛色純白,富有光澤,纖維長而均勻,結實耐拉,回彈性強,有較強的耐酸性和耐鹼性。以西寧毛為原料的織物硬挺、耐磨、光亮、織密性好,是織造高檔手工地毯、提花毛毯、長毛絨等的上等原料。

酥油花:酥油為原料調入各種礦物質顏色製成的油塑藝術品。

西寧大黃:中國大黃馳名中外,西寧大黃,除野生外,西寧及東部農業區多有栽培。

裘皮:青海野生動物裘皮資源極為豐富。

毛氆氌:毛氆氌(藏語譯音詞),指的是藏族群眾用優質羊毛手工編織的衣料或服裝。

相關評價

北禪寺海拔2400餘米,遠遠望去,在藍天白雲的襯托下顯得分外壯觀,因而被人們稱作「湟中古寺第一」。

北禪寺早先為佛教寺廟,是青海境內最早的宗教建築,初建於北魏明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以後由於道教盛行而成為道教寺廟。

北禪寺,依山傍水,發育完好的丹霞地貌向里凹進,形成大小不等的洞穴,素有「九窟十八洞」之稱;西寧北禪寺,史紅崖間殿宇高懸,棧道迴廊,將殿宇樓閣與洞穴相連,使殿中有洞,洞內套洞,洞中塑有佛道諸神像,被稱為中國第二座懸空寺;現有的洞窟中還保留着部分從隋唐至永慶年間的壁畫,藝術價值很高,曾有「西平莫高窟」之稱。東側倚山矗立着一座高達30米的巨大佛像「露天金剛」佛家稱「內佛」,道家稱「西王母現影」,雄渾粗獷;山頂有一座寧壽塔,每當,煙雨濛濛,山隱霧中,遠望霧中殿宇。樓塔時隱時現,「北山煙雲」因此得名。 其建築風格和文化建築稱為「絲綢之路」南道的一顆明珠。

宗教活動

  1. 跳欠(正月十四)酥油花展(正月十五);
  2. 跳欠(四月十四)曬佛、跳欠(四月十五);
  3. 曬佛、跳欠(六月初六)轉金佛(六月初八);
  4. 全天曬佛(九月二十二)跳欠(九月二十三)。四大法會上最有特色的活動,是塔爾寺燈節,於每年農曆正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全縣組織大法會,並展出酥油花。展出集油塑藝術之大成,規模宏大,展品多姿多彩。入夜以後,燈光和月光交相輝映,每年都吸引大批遊人赴會觀賞。

交通信息

乘坐北山專線旅遊車或10、11、19、21、43、84、107 路公交在北山市場站下,也可在西寧市乘出租車8元可達。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