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區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區田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審定、公布的科技類名詞術語。

中國,從來就是一個文化底蘊極度豐富的國家,中國的文字,更是凝聚着中國的文化精魂[1]。中國最早出現的和文字相關的文化記憶就是倉頡造字,小小的文字中蘊藏了無限的文化[2],然後就出現了最初的甲骨文

名詞解釋

區田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qū tián,釋義為掏缽種植,是我國一種歷史悠久的耕種法。

(1).指在田裡按一定距離開溝挖穴,將種子播入其間的一種農作法。便於小範圍內深耕細作,集中施肥灌水。

(2).指用區田法種植的田地。 清 吳烺 《霜葉飛·姜》詞:「區田一帶近山腰,瓜架棗林斜引。」

具體做法:在坡耕地上沿等高線劃分成許多1m2的小耕作區,每區掏1~2缽,每缽長、寬、深各約50cm。掏缽時,用缽或钁,先將表層熟土刮出,再將掏出的生土放在缽的下方和左右兩側,拍緊成埂,最後將刮出的熟土連同上方第二行小區刮出的熟土全部填到缽內,同時將熟土與施入的肥料攪拌均勻,掏第二行缽時應將第三行小區的表層熟土刮到坑內,以此類推。

出處

《齊民要術·種穀》引 漢 氾勝之 《氾勝之書·區田法》:「 湯 有旱災, 伊尹 作為區田,教民糞種,負水澆稼。區田以糞氣為美,非必須良田也。諸山、陵,近邑高危傾阪及丘城上,皆可為區田。區田不耕旁地,庶盡地力。」《清史稿·德宗紀一》:「三月甲寅,諭被災各省試行區田法。」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