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極甲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南極甲龍是一種恐龍。恐龍是中生代時期[1](2.3億年前)的一類爬行動物,矯健的四肢、長長的尾巴和龐大的身軀是大多數恐龍的寫照。它們主要棲息於湖岸平原(或海岸平原)上的森林地或開闊地帶。恐龍骨架因為其體型極其巨大或小巧、構造奇妙,已成為全球各地博物館的主要展覽品,恐龍開始被世人所知[2]

簡介

南極甲龍(屬名:Antarctopelta)意為「南極洲的盾甲」,是種甲龍下目恐龍,生存於晚白堊紀的南極。南極甲龍的體型中等,身長不超過4米,同時具有結節龍科與甲龍科的特徵,使它們難以準確地分類。目前唯一的標本是在1986年發現於詹姆斯羅斯島,是第一種在南極洲發現的恐龍,但卻是繼冰脊龍之後,第二種被命名的南極洲恐龍。目前只有唯一種,奧氏南極甲龍(A. oliveroi)。

南極甲龍只有一個種―奧氏南極甲龍,生活在白堊紀的南極地區。南極甲龍是一種中等體形的甲龍,因為它具有兩個科恐龍的特徵,所以很難精確地分類,只有1986年在詹姆斯羅斯島發現的化石,這也是第一個在南極發現的恐龍遺蹟。遺蹟中有脊椎、指(趾)骨部分的肢骨和很多的裝甲碎片。這是一種非常結實的四足食草動物,全身都有甲片,鑲嵌到了皮膚之中。這種恐龍的體長從鼻子到尾尖達4米長,雖然對於它的頭顱骨所知不多,但其所有的頭顱骨碎片都已經骨化,這有利於保護自己。

有一塊骨頭很特別,被確定為框上骨,上面有一個短釘,在眼睛的上方突出出來。它的牙齒有些像葉片,不對稱,大多的牙齒長在嘴的前方。這種恐龍於2006年被阿根廷的考古學家雷奧那多薩爾戈多和祖爾碼加斯帕里尼命名,該名字由「南極」和希臘詞「盾甲」組成,包括了被發現的地點和它的裝甲特點。南極甲龍與結節龍有很多共同特徵,主要體現在牙齒和裝甲上。

整體特點

如同其他甲龍類,南極甲龍是種笨重、四足、草食性動物,身上覆蓋者皮內成骨(Osteoderms)形成的骨板,嵌入至皮膚內。目前還沒有發現完整的化石,但它們的身長估計最長可達4米。對於顱骨的所知有限,但目前所發現顱骨碎片都有保護用的骨甲。一個被鑑定為眶上骨的骨頭,上有短尖刺,在眼睛上方往外突出。牙齒成葉狀、不對稱,牙齒邊緣的鋸齒朝向嘴尖的方向。以比例而言,南極甲龍的牙齒比其他甲龍類還大,最大的牙齒度有1厘米。與北美洲的包頭龍相比,包頭龍的體型較大,身長6到7米,牙齒寬度平均為0.75厘米。

視頻

南極甲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