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南陽路聚會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海

圖片來自udn

南陽路聚會所,原址現為上海市靜安區南陽路123—145號,是上海地方教會(又名上海基督徒聚會處)於1948年建造的一個大型教會聚會場所,占地4.71畝,建築面積2207平方米,至少可容納3000人,其容量超過上海任何一座教堂,但至今仍被占作他用。倪柝聲創辦的著名的上海福音書房也設於此。[1]

建造背景

1922年,倪柝聲在家鄉福州創立了地方教會(又名基督徒聚會處、基督徒聚會所或小群)。從1927年到1952年,倪柝聲和他的大約200位同工,以上海為中心,陸續在中國南北各地建立了大約700處地方教會。上海教會最初起源於1926年底,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區新閘路辛家花園汪佩真住處開始了擘餅聚會

1927年3月,原來在南京辦《晨光報》的李淵如因為南京事件的影響也來到上海。同年,倪柝聲也來到上海加入。1927年,汪家搬到不遠處的賡慶里(新閘路944弄),聚會也遷到那裡。1928年1月,他們在哈同路文德里(今銅仁路240弄)租賃數間石庫門房屋作為聚會所。

此後的20年間,上海教會的聚會地點一直在文德里。信徒逐漸增加到數百人後,租賃的房屋也逐漸從一幢增加到四幢,並且把四幢房子打通,可容納400人。不過因為結構的原因,柱子不能打掉,因此會所內就不得不保留許多的柱子。樓下是聚會所,樓上是招待所、辦公室、長老室等。

由於上海是中國地價最高的地方,以本地信徒的力量,很難建造會所。1933年,倪柝聲去英國訪問,普利茅斯弟兄會表示,如果上海地方教會走與他們相同的道路,他們願意出資買地造會所。該提議被倪柝聲所拒絕。1936年,上海地方教會中一位富有的老年女性信徒願意以半價(3萬元)將自己的一塊地賣給教會。但是由於該信徒的女兒提出一個條件,要求在將來建成的會所內放置一塊石碑,記載這個會所有一半是她母親奉獻的。上海地方教會的長老們,堅持聖經中不記名奉獻的原則,寧願將地退還。於是上海地方教會興建新會所的計劃被擱置下來。

三萬元退回上海地方教會的賬上,存進銀行。不久太平洋戰事爆發,日軍進占租界。

1942年底,發生倪柝聲上海教會的長老們革除的事件,不久進入租界的日軍封閉了上海地方教會。1946年抗日戰爭結束後,汪佩真、俞成華從山東請來李常受,幫助恢復上海地方教會。1948年4月,他們又從福州請回倪柝聲,倪恢復盡職後,上海教會發生空前的大復興,發起過數次聲勢浩大的上街福音遊行,又有許多信徒仿照使徒行傳中信徒凡物公用的榜樣,自願將財產獻給教會,成為當時轟動上海的事件。不久信徒就迅速擴增到數千人。根據1949年以後政府的統計,其中有三分之一的信徒屬於知識分子,許多是交通大學和國防醫學院的大學生。

建造經過

1947年,上海地方教會每次聚會的信徒增加到1000多人,而文德里四幢房屋打通以後最多只能容納400人,因此每次聚會時,會所的外面弄堂里、對面福音書房、李淵如住處和其他幾個信徒的家裡,都坐滿了人。聚會時最少要用上十多個擴音喇叭。買地蓋造大會所的需要實在日益緊迫。於是上海教會用信徒自願捐獻出來的2100兩黃金,購進距離哈同路不遠的南陽路與小沙渡路(西康路)西南角,愛儷園總管姬覺彌小老婆的花園洋房,占地4.71畝,原來的小樓保留下來作為辦公、接待等用途,在空地上建造大聚會所。建築面積2207平方米。裡面可容納3000人,外面還可以容納2000人。其容量超過了上海任何一座教堂,包括著名的慕爾堂懷恩堂

與地方教會在其他各地所建造的聚會所一樣,上海南陽路聚會所也完全拋棄了傳統的教堂式樣,只注重簡潔、實用。根據地方教會的信仰,聚會所內不用任何裝飾,包括十字架。

南陽路聚會所在1948年底、1949年初投入使用。在會所內負責講道的主要是張愚之藍志一。倪柝聲在1948年—1949年忙於進行鼓嶺訓練,李常受在1949年被派往台灣,俞成華很少在公眾場合露面,更擅長於個人面對面的幫助。女性在地方教會中只從事輔助性工作,即使威望甚高的汪佩真、李淵如也不例外:汪佩真僅僅在只有女性信徒的場合工作,李淵如則忙於福音書房的出版工作。地方教會另一個顯著的特點是信徒參與教會服務的程度很高,從會所外的路口,就有人負責引導,直到會所內的每項服務,都有專人負責。整個上海地方教會按照居住區域被劃分為26個分家,每個分家各自都有幾名負責人,負責監督和幫助各自分區內的信徒。

參考文獻

  1. 上海,ud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