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雙季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雙季稻

雙季稻是在同一塊稻田里,一年中種植和收穫兩季水稻的一種稻作制度。按其栽培方式不同,又可分為雙季連作稻間作稻混作稻等。

簡介

雙季稻中國具有悠久的種植歷史,最早見於公元前3世紀的《山海經》的記載。一般認為,古籍中常提到的「兩熟稻」和「再熟稻」包括再生稻、混作稻、間作稻和連作稻等,反映了中國稻作缺席制度的多樣性。雙季稻的出現對充分利用自然資源和勞力資源,增加糧食產量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雙季稻,就是一年中種一季早稻再種一季晚稻。五月中下旬開始插種早稻秧,到七月中下旬時收割早稻,然後緊跟着翻耕水田、插種晚稻秧苗,要趕在農曆立秋前插種完畢,到11月時收割晚稻,趕在降霜前完成收割。單季稻在每年六月中下旬到七月初插秧,十月中下旬開始收割。單季稻每畝產量要比雙季稻的一季高,但總量比雙季稻低好多。[1]

突破

2016年

2016年11月19日中午,在廣東省梅州興寧市龍田鎮環陂村,「華南雙季超級稻年畝產3000斤全程機械化綠色高效模式攻關」項目測產驗收組測產後宣布:該項目年畝產量達到1537.78公斤,項目實驗獲得成功,並創造了水稻畝產量新的世界紀錄。

測產驗收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說,廣東氣候特點是高溫高熱多雨,水稻極易有病蟲害,要實現增產並不容易,尤其今年梅州地區晚造天氣災害明顯,颱風「海馬」帶來的風雨影響很嚴重。該項目華南雙季稻兩季產量相當於以前的三季,是重大突破。

袁隆平在現場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說,這是超級稻的第五代技術,此次項目成功,代表着中國水稻產量創下了一個新的世界紀錄。而且本次不僅產量有突破,這個品種的大米質量可以與日本的越光米媲美。

這次驗收的項目是袁隆平科研團隊培育的超級稻在全國38個百畝示範片中唯一一個雙季稻科研攻關項目。

華南雙季稻3000斤技術攻關項目自2015年啟動,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以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華南農業大學為技術支撐單位。廣東省農業廳總農藝師陸國煌說,該項目採取「超級稻+強源活庫優米技術+缽苗機插秧+機械化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好氣灌溉,全程機械化,綠色統防統治病蟲害。[2]

2019年

2019年11月20日,中國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團隊主持承擔的「十三五」國家糧食豐產增效科技創新重點研發計劃——「湖南雙季稻周年綠色優質豐產增效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有了新進展:項目技術體系集成的生物和物理等非化學防治技術,不僅能大幅降低化學農藥用量,還通過結合水稻優質豐產、全程機械化等栽培技術,實現了水稻安全、優質、豐產和高效的全程綠色生產。雙季稻合計均畝產1365公斤,創下了我國雙季稻產量新高。

中心副主任張玉燭介紹,團隊在湖南常德市臨澧縣建立了萬畝超級稻工程化示範區。其中,雙季超級稻模式示範面積2500畝,早稻種植的是高產品種株兩優819和株兩優173;晚稻則選用了高產國標二級優質稻品種Y兩優911。

據悉,在2019年7月和11月湖南省農學會組織的早、晚稻現場測產驗收中,早稻均畝產591.7公斤,晚稻均畝產773.3公斤,兩季稻合計均畝產1365公斤,創造了我國雙季稻產量新高。[3]

袁隆平團隊又有好消息 長江中游雙季稻畝產1365公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