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髮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髮式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髮式 漢語詞語,拼音fà shì,一般指理髮式樣平頭長發捲髮馬尾等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髮式 [1]

樣式 平頭、長發、捲髮、馬尾等等

拼音 fà shì [2]

注音 ㄈㄚˋ ㄕㄧˋ

解釋

理髮的式樣。

出處

端木蕻良《三月夜曲》:"她笑一笑,在整理髮式。"

中國髮型髮式的發展史

1、我國的髮型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經歷了古代的蓬髮階段,束髮階段,發展到今日的短髮階段。

遠在舊石器時代,古代的男士見到自己中意的女士,師持棍從其背後將她擊昏,拉着她的頭髮拖進自己的「家」結婚,這便是「髮妻」與結婚的由來,那時的人們是披散着頭髮的。

由於披散的頭髮給生活帶來許多不便,特別是狩獵時干樹林中奔跑,披散的頭髮纏繞在樹枝上,容易發生危險,所以到了新石器時代,中國婦女就將頭髮山前向後梳掠,中間由帶系束,稱之為束髮,這時中國髮式首先有扎發的觀念,並很快發展成分別左右的辮髮,同時還懂得了用指環,手鐲、陶珠項鍊,項墜來裝飾自己,而這些飾物大都是由獸骨、玉石、陶製成的,並出現了專門用於梳理頭髮的骨梳和插在頭上的插梳。

也有的認為,由於披散的頭髮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他們在長期的生產及狩獵中,逐步注意到孔雀頭頂有羽冠,牛、羊頭上的特角,從中受到啟發,開始摹仿珍禽異來修飾頭部,將頭髮放在頭頂扎束成髻「髻,總發也」,意思是說將頭髮總束在頭上則成髻,先是用頭髮相系,後改用植物枝條,絲線相系,總之,此時結束了蓬髮階段,開始了漫長的束髮階段。

2、漫長的束髮階段(夏商時期)

夏、商時期,未成年的女子多是將頭髮分兩束集於頭頂,其形狀與樹丫相似稱為「總角」所以,未成年女子也有「丫頭」的稱謂,隨着生產力的發展,在青銅器較為流行時也就有了銅梳,銅笄金笄等固發的工具,將頭髮挽束於頭頂或腦後,由於挽來的方式不同,部位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也就產生了不同的效果,髮髻的式樣開始多起來,直到戰國以後就更為普及,式樣更加繁多,並開始出現了笄禮。

古時的女子,到了15歲時,如已許嫁,便可梳髻,若還沒有許嫁,最遲到20歲也要舉行插笄儀式稱為「笄禮」,象徵着該女子已長大成人。

3、漫長的束髮階段(戰國時期)

在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形如枝枝丫叉的髮釵,並有了整發的專門工具櫛,櫛包括梳,多為竹子製成,梳齒粗而稀,齒細而密梳理髮用梳,清除發圬用,可那時對於頭髮的清潔還是處於「乾洗」階段,最為進步的是,還出現了專門盛放梳的梳盒。從觀念上認為頭髮多是氣血充足的表現,稱為壯發,所以以保持頭髮清潔為美德,如晉傳咸《櫛賦》中所動:「 吾嘉茲櫛,惡亂好理,一發不順,實以為恥」,並且在當時還發明了形如鳥獸冠的冠飾而居住在西南地區的婦女開始流行椎髻。

4、漫長的束髮階段(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髻發出現了明顯的加工痕跡,即大多數「修剪」成直角狀,給人以莊重、樸實之感,垂鬢,墜鬢也開始流行起來,頭飾更加繁多,簪筆、簪珥、簪花、鳳冠、步搖、勝、襯飾等。

簪筆:是近臣插筆於首,有事則書於笏;

簪珥:由於秦漢時的婦女不得穿耳,所以就將玉制的耳飾一珥系在簪上插於髮鬢

簪花:漢代的婦女喜歡在鬢旁插一朵花, 而且還有隨季節插時令花的習俗;

風冠:以鳳凰飾首,步冠飾中最貴重者:

步插底坐為釵,釵上綴有活動的花枝,隨着步展的顫動而不停插曳,可見對於當時的髮型有了動態美的要求:

勝:系在管釵頂端,懸於鬢旁,是一種吉祥之物,有金、玉等多種質地:

襯飾:是用兩股鐵條合併彎曲而製成,外而用細鐵絲編繞,呈獨角釵狀,用於撐鬢高聳。

當時的人特別是頭髮稀少或禿髮的婦女,為追求時尚,開始在發間結上假髮,那是用黑色的絲或黑色的絲絨代替的,並非人發,由此假髮開始出現,並且還有了由假髮製成貌似髮鬢的飾物,用時只要套在頭上即可,狀如一頂帽子,稱不中幗,因為是屬於婦女專用,故而引伸為婦女的代稱,而那時男子到了20歲而成事者,則稱為弱冠。到了東漢末年,不少婦女將鬢髮整理成彎曲的鈎狀,稱為鈎鬢,而在三國時期,則流行如游蛇樣盤曲扭轉的蛇髻。

5、漫長的束髮階段(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

晉和南北朝時,即流行動感很強的飛於髻,莊重大方的盤桓髻,以及掠鵠髻,與之相應的飾物有金鈿,金步搖、櫃架等,金鈿是以金屬製成的花狀物,類似假花,櫃架也是由銅或銀製成的各種形狀,是用以支撐發臀的一種髮飾。

隋、唐時期,特別是到了南朝,髮髻式樣更加繁多輝煌,如似行雲流水的雲髻,先結紮後彎曲成環狀的雙環望仙髻,形狀如翻卷荷葉的半翻鬢,酷酪似海螺鬢,高聳陡峭的峨髻,以鬢髮包面的拋髻,統稱為義鬢,唐代婦女裹頭巾-織錦, 上面繪有花紋,插的習慣,但多為牛角象頭牙、玉、金、銀片製成,至於點翠,金步搖則是更為講究。

價值連城的髮飾與之相應的是婦女穿輕如霧,薄如蟬翼的由紗羅製成的透明衫,不襯內衣,肌膚隱約可見,這是與當時社會會風氣較為開放相適應的。

6、漫長的束髮階段

(宋、元、明、清)宋、元、明、清時期,宋朝多流行朝天髻,同心髻,流蘇髻, 明朝盛行牡丹,明清時的婦女喜歡在額間系扎,稱為頭箍,莊重、高雅的松醫扁醫也是明未清初的時髦髮型,到了清朝,則時興缽盂頭,兩把頭等髮型,未婚女子則是梳辮髮。

7、漫長的束髮階段(清末)

清朝以前的男子,多是蓄髮留須,挽成髮髻,也有戴花的習慣講究冠式,自1644年清王朝建立後,為維護自己的統治,強迫人也剃成梳辮,即自兩耳劃一條直線,直線以外的頭髮,以及腦後脖子上的頭髮都要剃掉,只有未被剃掉的頭髮編成辮,辮稍繫上紅色或黑色絲穗作為裴飾,美其名日:「棄四周,留中國」,表示中國人團結在一起消滅四方,殘忍地實施「留頭勿留髮,留髮勿留頭」的政策,由此在江南一帶曾引起護髮戰爭, 遭清軍圍城屠殺被鎮壓下去,300年後,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些革命者率先剪掉長辮,以示與封建勢力的痕裂,迎來了色彩斑瀾的短髮時代,特別是到了新民主主義時期,一些知識女性也入了剪髮行列,「五四」式就是當時的產物。

8、當代的髮型髮式發展史

當代髮式開始了百花爭鳴階段,千變萬化的髮式同時在一個時代出現,正是說明了改革開放後的思想包容、文化包容的形式,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

二十世紀後一些留洋學生將西方的髮型髮式在國內漸漸普及和宣傳,將一些西方的髮型髮式結合國內文化,有了近現代的髮型髮式史。

到了二十世紀80年代,以合肥當代美容美髮化妝培訓學校、瀋陽標榜美容美髮學校為代表的首批美容美髮學校在國內成立,先後培養出眾多美容美髮行業學生,進入各個美容美髮行業,為美容美髮的發展提供了不可抹滅的意義。

新世紀後,美容美髮行業更是空前繁榮,也隨着婚慶行業的蓬勃發展,新一批美容美髮學校陸陸續續開設,第一批美容美髮學校畢業的學生也開始了美容美髮學校的創辦,美容美髮學校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和繁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