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發揚蹈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發揚蹈厲


發揚蹈厲,漢語成語,拼音是fā yánɡ dǎo lì,意思是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徵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志;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出自《禮記·樂記》。

中文名:發揚蹈厲

拼音:fā yánɡ dǎo lì

注音:ㄈㄚ ㄧㄤˊ ㄉㄠˇ ㄌㄧˋ

近義詞意氣風發

出處:《禮記·樂記》

反義詞無精打采委靡不振

成語出處

禮記·樂記》:「發揚蹈厲, 大(太)公 之志也。」孔穎達疏:「言武樂之舞,發揚蹈厲象 大公 威武鷹揚之志也。」

成語用法

聯合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示例

優遊國域決行藏,攪海翻江驚天地。發揚蹈厲,功名萬里。 ◎清·吳璿《飛龍全傳》第五十五回

史記·樂書》:「發揚蹈厲之已蚤,何也?」張守節正義:「發,初也。揚,舉袂也。蹈,頓足蹋地。厲,顏色勃然如戰色也。」

隋書·音樂志下》:「發揚蹈厲,威而不殘也。」後用以形容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明·唐順之 《寄趙浚谷》:「 伊尹 將則將,相則相,渾然無跡可言;至若老呂 ,以鷹揚稱,以發揚蹈勵稱,未免露出將才氣象,此老呂不及老伊處也。」

清·黃遵憲 《西鄉星歌》:「人不能容此嶔崎磊落之身,天尚與之發揚蹈厲之精神。」

魯迅 《墳·文化偏至論》:「人既發揚踔厲矣,則邦國亦以興起。」[1]

參考文獻

  1. 發揚蹈厲,漢典,引用日期2013-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