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唐蕃會盟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唐蕃會盟碑藏語:གཙུག་ལག་ཁང་མདུན་གྱི་རྡོ་རིངས་,威利:gtsug lag khang mdun gyi rdo rings,意為「大昭寺前之碑」),又名長慶會盟碑、甥舅和盟碑等,古代藏文文獻稱之為邏娑碑(藏語:ལྷ་སའི་རྡོ་རིངས།,藏語拼音:Lhasä Do'ring,威利:lha-sa'i rdo-rings,意為「拉薩碑」),是於823年樹立在拉薩市大昭寺[1]門前的一通石碑,在當今中國的西藏自治區。唐朝長慶三年2月14日,時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紀念唐朝和吐蕃王朝兩國長慶會盟。當時正值唐與吐蕃雙雙衰敗之際,為了各自集中精力應付國內嚴重危機,雙方遂決定停止構兵。該碑被戴密微譽為「目前亞洲最重要的銘文紀念碑」。

來歷

唐朝長慶元年(821年),唐朝唐穆宗李恆登基,吐蕃贊普赤祖德贊先後2次派遣使臣前來祝賀,後又派人到唐朝首都長安請盟,唐穆宗同意會盟。長慶元年九月,唐穆宗命宰相及大臣共17人與吐蕃使團於長安西郊會盟。唐穆宗又派正使劉元鼎、副使劉師老與吐蕃使者論訥羅同赴吐蕃王朝[2]首都拉薩,於長慶二年四月(822年)到達拉薩。長慶二年五月,雙方在拉薩設盟壇會盟。長慶三年在長安、惹剎(即大昭寺)和唐蕃交界處(藏文史書記載為「梅如」地方)樹立三塊同樣的石碑。唐朝派杜載為使臣,率領使團來到拉薩參加了長慶三年二月十四日在大昭寺前舉行的該碑落成典禮。其他兩塊同樣的石碑已經湮滅,今只余該碑。

碑文

該碑四面均有銘文。其中西面為碑陽,刻有盟約文本,為漢文和藏文兩體文字,藏文為左半部分,橫書,漢文為右半部分,自右至左豎排;北面為吐蕃參與此次會盟的官員名單,共17人,上為藏文,下為姓氏與職銜的漢字譯音;南面為唐朝參與此次會盟的官員名單,共18人,上為藏文,下為漢文;東面為碑陰,全部為藏文盟詞。

以下依據王堯的《唐蕃會盟碑疏釋》一文錄入西面的漢文碑文及藏文碑文的漢文譯本。" ( 以下〔〕內字皆為王堯補出。)

漢文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 大蕃聖神贊普 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讚是以盟文節目題之於碑也

文武孝德皇帝與聖神贊普 獵贊陛下二聖舅甥濬哲鴻被曉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無內外商議葉同務令萬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喜再續慈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為此大好矣今

蕃漢二國所守見管本界 以東悉為大國疆已西儘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或有猜阻捉生問事訖給以衣糧放歸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義善誼

以東悉為大唐國疆已西儘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或有猜阻捉生問事訖給以衣糧放歸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義善誼

安如斯樂業之恩垂於萬代稱美之聲遍於日月所照矣蕃於蕃國受安漢亦漢國受樂茲乃合其大業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寶及諸賢聖星辰請為知證如此盟約各自契陳刑牲為盟設此大

約倘不依此誓蕃漢君臣任何一方先為禍也仍須仇報及為陰謀者不在破盟之限蕃漢君臣並稽告立誓周細為文二君之驗證以官印登壇之臣親署姓名 如斯誓文藏於玉府焉

標點本如下:

大唐文武孝德皇帝與大蕃聖神贊普舅甥二主商議社稷如一,結立大和盟約,永無淪替,神人俱以證知,世世代代使其稱讚,是以盟文節目題之於碑也: 文武孝德皇帝與聖神贊普獵贊陛下,二聖舅甥,濬哲鴻被,曉今永之屯亨,矜愍之情,恩覆其無內外,商議葉同,務令萬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遠大喜,再續慈親之情,重申鄰好之義,為此大好矣。今蕃漢二國所守見管本界,以東悉為大唐國疆,已西儘是大蕃境土,彼此不為寇敵,不舉兵革,不相侵謀。封境或有猜阻捉生,問事訖,給以衣糧放歸。今社稷葉同如一,為此大和。然舅甥相好之義善誼,每須通傳,彼此驛騎一往一來,悉遵曩昔舊路。蕃漢並於將軍谷交馬,其綏戎柵已東,大唐祇應;清水縣已西,大蕃供應。須合舅甥親近之禮,使其兩界煙塵不揚,罔聞寇盜之名,復無驚恐之患,封人撤備,鄉土俱安,如斯樂業之恩垂於萬代,稱美之聲遍於日月所照矣。蕃於蕃國受安,漢亦漢國受樂,茲乃合其大業耳。依此盟誓,永久不得移易,然三寶及諸賢聖日月星辰請為知證。如此盟約,各自契陳,刑牲為盟,設此大約。倘不依此誓,蕃漢君臣任何一方先為禍也,仍須仇報,及為陰謀者,不在破盟之限。漢君臣並稽告立誓,周細為文,二君之驗證以官印、登壇之臣親署姓名,如斯誓文,藏於玉府焉。

視頻

唐蕃會盟碑 相關視頻

老城區保護 唐蕃會盟碑露真容
文化常識(三)--唐蕃會盟碑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