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嘲魯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嘲魯儒》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嘲魯儒》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李白在唐開元末年初游東魯時所創作的一首諷刺詩。[1]

這首詩以辛辣的筆調,淋漓盡致地刻劃了腐儒行動迂闊、裝腔作勢,只會死讀經書、不懂治國之策的醜惡形象。全詩採用了以古喻今和對比的寫法,諷刺辛辣而形象,顯示了高超的藝術水平。

《嘲魯儒》這首詩,大約作於開元末年李白移居東魯不久,有人認為作於開元二十五年(737年),也有人認為作於開元二十八年(740年)。李白寓居的瑕丘,就是今天的兗州,其地距孔子故里曲阜不過數十里之遙,正是「盛產」儒生的地方。李白來到這裡,見到大批「魯儒」,一旦與之交接,心所鄙之,因此寫詩以諷刺。

唐代是一個思想開放、自由的時代,除了占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釋、道二家在社會上的影響和勢力也相當大。在開、天盛世成長起來的李白,接受了十分龐雜的思想影響,但儒家思想仍舊在李白思想中占據着主導地位,他所嘲諷的「魯儒」,只是儒生中的一種人。自漢代以來,山東的儒學就有齊學與魯學之分。大體說來,魯學好古而齊學趨時,魯學重章句而齊學重世用。漢高祖時的儒生叔孫通,就是屬於齊學一派。他在天下初定之際,為了樹立朝廷的權威,領命去魯地徵召儒生以共起朝儀。

當時有兩個儒生不肯前往,說:「今天下初定,死者未葬,傷者未起,又欲起禮樂,公所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無污我。」叔孫通笑道:「若真鄙儒也,不知時變。」叔孫通帶着三十個應徵的儒生進京,為朝廷制訂了成套的禮儀。漢高祖七年,長樂宮落成,高祖感嘆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遂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斤。(見《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李白所嘲諷的「魯儒」,正是叔孫通所譏笑的那一類「不知時變」的「鄙儒」。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嘲魯儒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嘲魯儒》

魯叟談五經,白髮死章句。問以經濟策,茫如墜煙霧。

足著遠遊履,首戴方山巾。緩步從直道,未行先起塵。

秦家丞相府,不重褒衣人。君非叔孫通,與我本殊倫。

時事且未達,歸耕汶水濱。

詞句注釋

⑴魯儒:魯地的儒生。魯,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省南部。

⑵魯叟:魯地的老頭子,指魯儒。五經:指五部儒家經典,即《詩》《書》《禮》《易》《春秋》。

⑶死章句:老死於章句之學中。章句,分析古書章節、句讀。

⑷經濟策:治理國家的方略。茫:茫然,模糊不清的樣子。

⑸著(zhuó):穿。遠遊履(lǚ):鞋名。

⑹方山巾:古代一種方形頭巾。

⑺「緩步」二句:慢吞吞地沿着直路踱着,未邁開腳步,寬大衣袖已拂起了地上的灰塵。從,沿着。

⑻秦家丞相:指李斯。

⑼褒衣人:指儒生。褒衣,儒生穿的一種寬大的衣服。

⑽叔孫通:漢初薛縣(今山東棗莊薛城)人。據《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記載:劉邦建立漢王朝後,叔孫通曾到魯地招集一批魯生,為劉邦在秦儀的基礎上重訂朝儀,當時有兩個儒生不肯去,說他的做法「不合古」。叔孫通譏笑他們說:「你們真是鄙儒,不知時變。」

⑾殊倫:不是同一類人物。

⑿時事:適合當時之事。

⒀汶水濱:指魯儒的故鄉。汶水,今山東大汶河。

白話譯文

魯地老叟談論《五經》,白髮皓首隻能死守章句。

問他經國濟世的策略,茫茫然如同墜入煙霧。

腳下穿着遠遊的文履,頭上戴着方山的頭巾。

沿着直道緩緩邁步,還沒抬腳,已掀起了塵土。

秦朝丞相李斯,早就不重用褒衣博帶的儒生。

你也不是達於時變的通儒叔孫通,和我原本就不是同流。

什麼是適合時代的事都不懂,還是回到汶水邊去躬耕吧。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諷刺詩,諷刺的對象是東魯(今山東)的儒生。魯地有儒者雖皓首窮經,卻死守章句,不懂經邦治國之策。李白自視有「經濟之才」與「王霸大略」,或曾受到某「魯儒」的輕視和嘲笑,故以此詩反譏之。

開頭四句說,那些白髮蒼蒼的「魯叟」們,言必稱「五經」,他們以畢生的精力,將《》《》《》《》《春秋》這幾部儒家聖賢之書的章句背得滾瓜爛熟,學問可算是很大了。但是,假如向他們請教一下經國濟世的方略,就如墜煙霧,茫然不知所對。這裡將魯儒的精通經書和不諳時務相對比,揭示了他們的無能本質。

然而,標誌着儒生身分的儀容卻是絲毫馬虎不得的。詩人接着以漫畫筆法,活靈活現地描摹了魯儒們迂腐可笑的舉止:他們腳下穿着文飾考究的遠遊履,頭上戴着平整端重的方山巾,不慌不忙,很有風度地上了大路,寬大的襟袖拖在地上,步子還未邁動,先揚起了一片塵土。魯儒們故做莊嚴的神態與其實際上給人的滑稽感構成的對比,產生出一種喜劇效果;同時,魯儒們外表的矜持與其內里的無能構成的對比,又更加突現了他們的迂闊。

詩末六句,是詩人對魯儒的評論,並且將自己擺進去與魯儒加以對比,在這種對比中表達自己的積極用世思想。詩中採用了以古喻今的寫法:當年秦始皇曾採納丞相李斯的建議,下令沒收天下的《詩》《書》等儒家之書,誰敢違抗,就施以黥刑,並被罰去築城。當時,那些褒衣博帶的儒生確是吃了苦頭。李白對魯儒們說:正像秦代那些儒生們的可悲遭遇一樣,你們這些人斷然得不到朝廷的器重;我雖然也崇奉儒學,但卻要效法叔孫通,干一番輔弼朝廷的事業,絕不與你們為伍。你們既然對時務一竅不通,那麼,就請回到老家的汶水邊上種田去吧!結尾二句的嘲諷是極其辛辣的,令人如見魯儒們的窘態,和李白飛揚跋扈的神情,也感受到了他的宏偉理想所迸發出的精神力量。

名家點評

南宋劉克莊《後村詩話》:此篇兒於以儒為戲,然「秦家承相府,小重褒衣人」,非謫仙不能語。

明末清初黃周星《唐詩快》:「足著」四語,畫出迂腐小像。魯儒在焉。呼之或出。莊子言魯少懦,舉國獨有一丈夫,太白亦用此意,而以詼諧出之。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懦不可輕。若死於章句而不達時事,則貌為儒而已。漢宣帝所謂「俗儒不達可宜」,叔孫通所謂「鄙儒」,施之此人則可矣;不然,以儒為戲,豈可訓哉!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云:腐儒光景、形容逼肖(「緩步」句下)。

作者簡介

李白[2](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3]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4]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嘲魯儒》 詩詞文句網
  2.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3. 李白為什麼想要長生不老?李白的詩歌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魚仔談綜合,發布時間;18-12-1713:04
  4.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