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前身是1956年組成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民族委員會四川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組和1959年組建的中國科學院四川分院民族研究所。1964年1月正式建所,為隸屬四川省委民族工作委員會的科研機構。1978年,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恢復建制,隸屬四川省民族事務委員會,是省內唯一專門從事民族研究的省級科研機構。從1964年至今,已經走過47個春秋。目前,我所有在職人員20人,外聘人員1人,其中科研人員16人。職稱結構為研究員3人、副研究員4人、副譯審4人、助理研究員4人。學歷[1]結構為博士3人,在讀博士1人,碩士1人,本科5人,本科以下5人。離退休人員18人。全所有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4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1人、四川省學術技術帶頭人後備人選1人。離休人員1人,退休人員17人。

目標、宗旨與性質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是新中國成立後,為實踐黨和政府平等、互助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而設立的機構。建所以來,廣大科研工作者依據時代要求,緊緊圍繞民族學的基本理論和民族地區發展的實際需求,不斷進行理論創新,並積極推動理論研究為民族工作實踐服務,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舉,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在民族學界獲得了相應的地位,是全省現有民族科研機構中,在全國該領域影響最大,成果最豐,地位最高的學術單位。機構職責: 目前,研究所設有民族學與民族史研究室、藏學研究室、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研究室、民族經濟研究室、鄧小平民族理論研究中心、四川少數民族婦女研究中心。另外,「四川省《格薩爾》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也設在所內。

主要成果

研究所堅持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並舉,取得了輝煌的成績。先後出版《藏漢大辭典》、《涼山彝族奴隸社會》(漢彝文版本)、《涼山彝族社會性質討論集》、《四川彝族家支問題》、《民族社會歷史調查報告集》、《四川藏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中國懸棺葬》、《川東西水土家》、《雅礱江上、下遊民族考察報告》、《彝族古代史》、《清末川滇邊務檔案史料》、《近代藏區檔案資料選編》、《中國少數民族的歷史作用》、《民族政策教育綱要》、《白馬藏人族屬問題討論集》、《格薩爾詞典》、《格薩爾研究叢書》、《涼山彝族服飾文化研究》、《苗族原始宗教研究》、《四川少數民族紅軍傳》、《喇嘛教與藏族人口》、《四川少數民族人口研究》、《藏傳費教寺院經濟研究》、《四川少數民族》、《四川藏傳佛教資料選編》、《四川苗族社會與文化》、《鄧小平民族理論與實踐》、《四川省志民族志》、《四川省苗族、傈傈族、白族、滿族社會歷史調查》、《長江上遊民族地區生態經濟研究》、藏族英雄史詩與神歌——格薩爾研究》、《藏族原始宗教》、《完善民族區域自治法問題研究》等80餘部學術著作(報告),編輯出版學術期刊[2]《民族論叢》(1-18期)、《國外藏學動態》(1-18集)、《四川民族史志》(1-26期)。 出版「藏彝走廊研究叢書」,目前已由民族出版社(北京)正式出版《蟹螺藏族——民族學田野調查及研究》、《爾蘇藏族研究》、《長江上游四川橫斷山區生態移民研究》、《藏彝走廊中的獨龍族社會歷史考察》、《涼山美姑九口鄉社會歷史調查》、《李星星論藏彝走廊》、《藏彝走廊民族歷史文化》、《蟹螺藏族圖錄集》、《民族文化生態與經濟協調發展》、《藏彝走廊:文化多樣性、族際互動與發展論文集》、《扎巴藏族——21世紀人類學母系制社會田野調查》、《藏彝走廊的樂舞文化研究》。合作出版《四川的羌族——5·12大地震前後》(中、英、日三種文字,日本出版)。 我所自恢復以來,主持完成了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7項、一般項目(含青年和西部項目)16項。國家民委課題10項、四川省社科基金項目20項、橫向招標課題6項、聯合國基金項目3項、福特基金項目3項、利眾基金會項目1項、樂施會項目2項、中英艾滋病項目3項。自1996年以來,共獲得省部級獎勵27 項,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6項、三等獎16項。還獲得省「五個一」工程三等獎1項。 圖書資料: 現有館藏資料豐富,藏書20餘萬冊,專業圖書10餘萬冊。此外,還有大量的50年代對西南民族地區的調查資料原始件和電影拷貝,對研究西南地區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彌足珍貴。

視頻

四川省民族研究所 相關視頻

四川印記|《四川省民族地區教育發展十年行動計劃》啟動
全球最有影響力的學術期刊有哪些?這4大頂級刊物了解一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