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地震預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地震預報是中國科技名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名詞解釋

地震預報是指在地震發生前,對未來地震發生的震級、時間和地點進行預測預報,並及時公布於眾,讓預測受災區人們做好預防工作,以減少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根據時間尺度的不同,可將地震預報分為5 個階段,即:長期預報、中期預報、短期預報、臨震預報和主震後餘震預報。但是,人類的視線還無法穿透厚實的岩層直接觀測地球內部發生的變化,因此,地震預報,尤其是短期臨震預報始終是困擾世界各國地震學家的一道世界性難題。

方法

預報地震的方法大體有三種:地震地質法、地震統計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須相互結合、相互補充,才能取得較好的效果。

儘管地震預報還沒有過關,但是地震工作者根據長期的理論研究和工作實踐,形成了一定的地震預報體系,當然這種體系並不十分有效,有待於進一步改進和完善。目前的預報主要建立在理論計算和前兆觀測的基礎上。

測震學預報

簡稱「以震報震」。用地震活動的空間、時間、強度的變化來預報地震三要素的一類方法。包括波速比、b值、圍空、條帶、統計預報等。目前,以震報震的方法越來越得到地震工作者的重視,常作為綜合分析預報的主要依據之一。

地震前兆觀測

根據地震前兆監測設施所提供的資料,經過一定的處理,提取異常,預報地震。常見的前兆監測手段有:地下水觀測、地形變觀測、電磁場觀測等。

宏觀異常

通過人的感官所能發現的一類地震前異常現象。主要包括動物的習性異常,地下水水位的漲落、水井翻花冒泡、浮油花、變色、地光、火球、果樹重花等。大面積、短時間內大量出現這類異常現象,是最準確的地震來臨的信號。相信隨着地震科普知識和通訊設施的不斷普及,利用宏觀異常預報地震的可能性會越來越大。

類型

為了不同的用途和目的,我們地震預報分了四個類型。按照國家的標準說法,對十年以後的破壞型地震預報,我們叫長期預報。兩年以後的叫中期預報,三個月以後的叫短期預報,十天左右以後的叫臨震預報。

長期預報

是對某一地區今後數年到數十年強震形勢的粗略估計與概率性預測。主要依據是對歷史地震活動資料的統計分析,對現今地質構造活動(尤其是斷層)背景、地震活動背景、其他地球物理場的變化背景、地殼形變(幅度、速率、方向等)的觀測研究,並考慮到天體運動、地球自轉等因素。通過斷層活動與其他這些因素的組合特徵及發展趨勢,對區內的發震可能性及其變化方式進行分析,提出長期性的趨勢預報意見。以此為基礎,才可在監測力量較強、資料較多的地區進行地震三要素的中、短期定量預報。由於中國地域遼闊,監測與研究力量有限,因此在長期預報中就要有所側重,注意強震的地震地質標記,如大地構造的邊界帶、新構造差異活動帶、活動斷裂帶、斷陷盆地、地殼厚度變異帶、殼內低速層(在地殼岩石圈之下,上地幔上部,大約60~250km深處有一地震波速局部降低的圈層,叫低速層)、地殼形變幅度、速度、強度等。強震多發生在活動斷裂的端點、拐點、交點、閉鎖點等部位。

中期預報

依據各種前兆趨勢異常的時空分布特徵圈定危險區,並據經驗公式判斷發震時間與強度。進行中期預報要考慮監視研究區的地震地質構造、歷史地震情況、監測台網的布局,各單項異常的類型、空間分布特徵、數量、幅度、異常起始、轉折、結束時間及異常的預測意義;地震活動性的時間變化分析及是否出現空區(在被稱作地震空區的區域內,地震活動水平明顯低於周圍地區,或幾乎沒有地震發生。地震空區有可能與孕震有關)、條帶、集中區等空間異常圖像;在上述基礎上統計與作圖,進而分析各類異常的時空演變特點。

地震形勢預測

是中期預報階段中的基礎性工作。據歷史地震資料,運用統計學分析,如線性預測、極值理論、相關分析等方法或宏觀震史學分析可研究地震活動的時間分布特徵並劃分區域地震的活動階段,據此可估計區域強震活動進入活躍狀態的時間及相應的概率值。運用模式識別、綜合概率及模糊判別等方法,利用多種預報因子可對地震趨勢進行綜合分析與判定。但不論什麼方法,重要的還是對實際前兆信息的監測與處理分析。此外,區域強震活動與太陽黑子(太陽黑子是太陽光球層上出現的,溫度比光球低的暗黑斑點)活動、地球自轉、月相及早、澇等天體活動及自然現象具有一定的相關性。通過分析發現有利於本區強震發生的環境因子出現時,也可作為強震預報的參考。

短、臨預報階段

除繼續追蹤監視中期與短期異常的發展變化外,還應從時空兩方面進一步核定與分析各類異常的數量、比例、持續時間、變化速率、異常幅度、轉折、加速或恢復時間等特徵量,臨震階段尤其要注意突發性異常的這些特徵。突發性異常既包括原有中、短期趨勢異常、新的大幅度加速、轉折或恢復,也包括新出現的前兆突跳、階躍和有一定數量與範圍的宏觀異常現象,如地下水的突然升降、變色、變味、翻花、冒泡,水、氣、油的噴發,動物習性異常,聲、光、電異常及氣象要素的突變等。應綜合分析突發性異常的總體特徵,如各類突發性異常出現時間的准同步性特徵;異常頻次、強度等隨時間的變化;突發性異常在空間分布上的相對集中性,異常分布與構造的相關性,異常數量與項目的比例等。繼續修正已有的地震三要素,地震三要素指(未來)地震的發震時間、地點與震級,它是地震預報需要回答的主要問題。密切監視預報區及周圍地區的地震活動動態,尤其是當監視區出現顯著的震群活動時,應立即運用多項判據判定是否為前震活動。

在中強以上地震或其他有重要意義的突發性震情(如中小震群活動)發生後,要迅速而準確、完整地確定地震的基本參數,給出地震序列資料及相應的基本圖件,如M-t圖、N-t圖等。確定宏觀震中位置、烈度等值線與極震區長軸方向等;分析震區周圍地震前後微、宏觀異常變化,空區、條帶、波速等震前區域中、短期地震異常背景及其他中、短、臨前兆異常與已發生地震的三要素對應關係,分析本區歷史地震的活動復發周期、地震類型及與臨區地震活動的相關關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