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塘綴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塘㙍鎮地處雷州半島東北部,系廣東湛江吳川市轄鎮,於2003年12月與板橋鎮合併辦公。該鎮處於二地四市九鎮交匯點,土地面積170.3平方公里,轄25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291條自然村。

鎮址位於塘㙍圩,距吳川市區38公里,下轄25個村委會和 2個居委會,總人口13萬人,系廣東省中心鎮之一。[1]

概述

塘綴鎮於2003年12月與板橋鎮合併為一鎮,位於吳川市西北面,處二地四市九鎮交匯點,土地面積170.3平方公里,總人口13萬,轄25個村委會和2個社區,291條自然村, 是廣東省中心鎮。塘綴鎮經濟發展,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位置

塘綴鎮位於中國廣東省湛江市吳川市,西接湛江市廉江市良垌鎮平坦,西南與湛江市區的坡頭官渡相接。

氣候

吳川日照充足,熱量豐富。 據氣象部門統計資料(1963年~2000年)分析,多年平均日照總計為2008.2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5%;年平均溫22.8℃,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15.7℃,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8℃;雨量充沛,分配不均,平均相對濕度為85%;颱風影響頻繁, 由於本地地處低緯,瀕臨南海,常受西太平洋和南海颱風襲擊,據氣象部門統計資料分析,本地平均每年受3、4個颱風影響,影響時間從5月到11月,以7、8、9三個月為最。

景區

塘綴鎮是文化古鎮,有「吳川八景」之一的「麗山樵唱」風景點,有清朝通津橋,有乾隆巳未科武進士易中的故居,有張炎將軍故居。古鎮名人有武進士易中,有粵東七子之一林聯桂,近現代有張世德將軍、張炎將軍,有原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副部長劉華秋先生,2008年度易顯河先生。劉從政,易為學。他們都是吳川市新時代的傑出人物,在中國乃至國際上都赫赫有名。[2]

歷史文化

人文歷史

塘綴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名人層出不窮。1944年12月,中共南路特委在塘綴低嶺村召開了吳化廉梅主要領導幹部會議,會議決定發動抗日武裝起義。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張炎、國民革命軍第十一軍六一師第九旅旅長張世德,中央外事辦主任劉華秋,湛江三屆市長的鄭志輝,廣西軍區副參謀長李亞統大校,美國哈佛大學教授康景軒博士,知名企業家龍觀生均出自塘綴。

塘綴鎮委鎮政府在吳川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鎮人民的大力支持下,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時具進,開拓創新,堅持農業穩鎮、工業強鎮、生態美鎮、文化興鎮的發展思路,為把塘綴鎮構建「產業興旺、城市秀美、文化繁榮、民生殷實、社會和諧、走勢強勁」的廣東省中心鎮而努力。

名人

易中

(1707-1767年)易傅伯,名易中,吳川市板橋鎮(今塘綴鎮)上杭村人。1736年中武舉人,1740年中武進士,1745年駐京任提塘官。他一生豪爽仗義,舉粵西人在京城有厄,他都慷慨以赴。聲名大振。易中詩文亦佳,有著作傳世,可謂文武全才。易三個兒子都中武舉人。易中墓在今吳川尖峰嶺,占地485平方米,墓前有石牌坊,右額刻「山高」,左額刻「水長」,正中刻「聖旨」二字。據《吳川縣誌》載:易中臨終遺言:「後人母得習武」。易有槐亭文稿傳世。

張炎

(1902-1945年)又名巨炎,字光中,吳川市塘綴鎮樟山村人,原國民黨十九路軍愛國將領。1922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粵軍,在堂兄張世德連當勤務兵。1927年隨軍北上討伐奉軍,在河南穎川大敗奉軍,屢立戰功,是年夏回師武漢,升任營長。「一·二八」淞滬抗戰爆發,1931年2月30日,張炎接到十九路軍總部命令,即率部開赴上海參加抗戰,先後在吳淞,廟行戰役中,浴血奮戰,重創日軍。1933年福建事變前夕,張炎接任國民黨獨立第四十九師師長。福建「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成立後,任第四軍軍長。後被蔣介石密令委人殺害。解放後毛主席簽字追認張炎為革命烈士。

政治經濟

工業情況

工業塘綴經濟發展蓬勃,實力強大,發展明朗。全鎮企業共有100多家,涉及糖酒機械、鋁製品、化工、家電、造紙、木片加工、石料開發、煙花炮竹等行業。其中塘酒機械、木片加工是傳統特色工業。塘綴是全國有名的糖酒機械製造基地。

農業情況

農業塘綴屬亞熱帶氣候、花木蔥鬱,自然資源優越,盛產稻米、花生、甜玉米、龍眼、荔枝、香蕉、芒果等作物。林木資源豐富,與傳統的木片加工業蓬勃發展相得益彰。畜牧業發展勢頭良好,禽畜養殖類型豐富,出欄量大,打造了「林中鳳」肉雞品牌。

新農村建設

新農鎮委鎮政府認真研究,廣泛宣傳、整體部署、針對實際、創新形式,明確「統一規劃,全民參與,高起點、高規格」的新農村建設思路。以田頭屋村為試點,掀起新一輪新農村建設熱潮。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