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夏商周斷代工程質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上下五千年

來自網絡的圖片

夏商周斷代工程質疑眾所周知,古中國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倫合稱為「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在其中,中國更是以璀璨奪目和綿延未斷的文明發展史而著稱於世,傲然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1]

不過,由於缺乏有效可靠的文字記錄和考古發現,我國堅稱的「華夏五千年」文明史並沒有得到國際社會的普遍認同。

尤其是對於「夏朝」,我國學者大多認為這是中國的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中國文明史的起點和開端。可惜,在發現的所有殷商時期遺址和文物中,卻始終都沒有找到夏朝存在的直接和關鍵證據。

中國長久以來都堅持「五千年文明」的提法,主要是基於司馬遷在《史記·夏本紀》中關於夏朝的記載: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帝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

不過,僅憑西漢初期的考古和科研水平,實在沒有太大的說服力。而且,司馬遷在《史記》中也只是記錄,甚至是推測了夏朝的存在及世系,並沒有具體準確的年代。

因此,國際社會在沒有夏朝遺址和相關文物的直接證據下,基本上都認為所謂「夏朝」並不存在,只是中國美好的神話傳說罷了。

在20世紀50年代,中國考古學家在洛陽一帶發現了一處古都城遺址,稱為「二里頭文化遺址」。當時初步測定,這處遺址大致存在於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00年之間,屬於是夏朝的中後期。 但是,隨着考古挖掘工作的推進,並未從中找到能直接證明夏朝存在的器物或者文字等物。而且,隨着遺址內出土卷沿鬲、陶豆等器物,反而說明了這座城池與殷商早期的特徵更加具有相似性。

換句話說,「二里頭文化遺址」非但沒有證明夏朝的存在,反而因為距離另一處商朝遺址「洛陽偃師商城」只有幾公里距離,更傾向於證明這裡是商朝的早期遺蹟。

最關鍵的一點,「二里頭文化遺址」具備了夏朝存續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特點,卻未能出土類似於殷墟甲骨卜辭的同時期文字記載。甚至,就連間接的證據也沒有發現,這顯然是不合常理的。

於是,質疑夏朝的聲音反而更大了。除了國際上,就連包括很多國內學者在內,都開始對夏朝存在與否表達出了質疑。

而事實上,我國也的確沒有關於夏商周的確切紀年,一直以來都是根據《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進行的推算。而且,也只是向上推算到了西周晚期的「國人暴動」,時間定為公元前842年。故而,才有了「五千年文明只三千年歷史」的尷尬境地。

本着還原歷史和探尋真相的目的,我國相關部門開始積極籌劃。在1995年,國家科委主任宋健邀請了在京的部分專家和學者召開學術座談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夏商周斷代工程」這一宏大的設想。

1996年,經過了一年的準備時間,國家成立了「夏商周斷代工程小組」,由李學勤擔任專家組組長和首席科學家。在科委的主導下,從全國各地組織抽調了歷史學、考古學、測繪學、古文字學、文獻學、地質學和天文學等多個不同領域的200多名專家,成為了國家「九五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組。 通過了四年時間的努力,國家科委在2000年9月公布了《夏商周年表》,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階段性成果。其中,不僅推定夏朝起源於公元前2070年,止於公元前1600年。而且,對於商周時期的幾個大型歷史事件也做出了斷代,比如「盤庚遷都」發生於公元前1300年、「牧野之戰」發生於公元前1046年……。

不過,這些結論一經公布就引起了國外學術界的一致懷疑。除了長期致力於研究古人類文明史的亞洲研究協會、斯坦福大學歷史研究所等國際機構外,該領域的權威專家倪德衛更是在《紐約時報》上撰文抨擊:

國際學術界將把這份所謂的學術報告撕成碎片。

夏商周年表公布後,國內的很多專家學者也提出了自己的不同觀點。比如,原故宮博物院院長和考古專家張忠培就曾這樣表示: 搞三代紀年的動機無疑很好,熱情可嘉,但這是否科學,則完全是另一回事。

那麼問題來了,這次著名的「夏商周斷代工程」,在國家科委的支持下結合了國內一大批的專家學者,為何會搞成了這樣的尷尬局面。甚至,還被人稱為「文化界的豆腐渣工程」?

作為一名歷史愛好者,文史不假個人認為這些質疑聲主要集中在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主要事件年份全部取整數

根據《夏商周年表》,夏朝建立於公元前2070年,商朝建立於公元前1600年,周朝建立於公元前1300年……。除了這些,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的年鑑中,「取整數」的現象非常多。

個人相信,所有參與的專家學者都本着高度負責的態度去進行了這次斷代工程。可是,在如此嚴謹的工作中得出了如此「不嚴謹」的結論,充分說明他們在內部缺乏有效的實物依據,在內部也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因此只能以「取整數」的方式進行妥協折中。 二、過分倚重天文測年

天文測年在歷史領域的應用非常廣泛,但多以輔助和驗證為主。不過,斷代工程中卻有些本末倒置的意思,太過於相信古書中對於天文景象的記載。例如,在《國語》中有這樣的記載:

昔武王克商,歲在鶉火,月在天駟,日在析析木之津,辰在斗柄,星在天黿。

在古代,木星稱為「歲星」,以十二年為一周天,因而把天象分為「十二次」,分別是星紀、玄枵、娵訾、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其中,「鶉火」相當於黃道十二宮中的獅子宮,因此將「歲在鶉火」推定為公元前1046年。 這種天文演算看似十分的科學,但實際上卻存在諸多的疏漏。因為,中國古人相信「天人感應」,相信「天道輪迴」,單純將科學測年完全建立在古書的天文記載上,實在缺乏可信度。

三、「碳-14」測年法和樹輪測年法

無論是「碳-14」測年法、樹輪測年法還是天文測年法,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人為的不確定性。

就以科學性相對較高的「碳-14測年法」為例,通過考古遺址中的地層劃分和出土器物進行儀器檢測,它的數值也只能作為一種參照,只有68%左右的可信區間。 至於「樹輪測年法」,因為利用了樹木形成層向內側分化結構,就需要正確判斷出當時所處的極端氣候和地理環境的差異。而且,這種測算方法只能判斷兩百年左右的時長,用來測算數千年的數輪,必定會造成太大的誤差。

四、關於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測算

斷代工程推算出商周各王的在位時間,已經精確到了個位數。如果之前的某個王推算錯誤,那麼後面的所有結論都顯得毫無意義。

比如周厲王的在位時間,根據《史記·周本紀》記載他在位37年,斷代工程就採信了這個數據。然而,《史記·衛康叔世家》又有這樣的記載:

頃侯厚賂周夷王,夷王命衛為侯。頃侯立十二年卒,子釐侯立。釐侯十三年,周厲王出奔於彘,共和行政焉。二十八年,周宣王立。

根據這段記載,周厲王出逃是在衛釐侯十三年,在衛釐侯之前還有衛頃侯在位12年,因為衛頃侯是被周夷王冊封的,所以周厲王在出逃前的在位時間不能超過25年。 於是,《史記·周本紀》記載周厲王在位37年,而《史記·衛康叔世家》卻又間接指出他在位不超過25年,這是顯而易見的前後矛盾。說明司馬遷當年的記載並不可信,斷代工程的依據就存在問題,結論自然也不會正確。

五、夏朝的開國之君究竟是誰

在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沒有繼續在禹和啟之間左右徘徊,而是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指出夏朝是由禹建立的。這裡,完全採信了春秋戰國時期《竹書紀年》的記載:

自禹至桀傳十七世。

以此為起源,還明確提出了夏朝的世系,自禹開始至桀終結,一共歷經了十七代。不過,對於禹的身份卻沒有太過於詳細的解釋或者說明。比如,禹的準確身份究竟是什麼,是通過「禪讓制」還是「暴力制」建立的夏朝?是親手建立還是後世追封?種種疑問,斷代工程中都沒有明確提及。 綜上所述的內容,文史不假個人認為,雖然夏商周斷代工程中明確提出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也是中國文明社會的開端。但是,他們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所得出的結論,似乎並不能完全令人信服。

最後,即便退十萬步講,夏商周斷代工程所做的結論全都正確,以公元前2070年真的就是夏朝的開始。那麼,我們自小就接受的「中華文明五千年」的教育也是錯誤的。

儘管不太情願,可我還是只能遺憾地承認:「中華文明四千年的歷史」。[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