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洋鄉(福建莆田市涵江區轄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洋鄉(福建莆田市涵江區轄鄉)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東北部,處於涵江、福清、永泰三地相接地帶,距涵江城區59公里。東與東張鎮接壤,西與莊邊鎮交界,西北與永泰縣嶺路鄉毗鄰,東北與福清市一都鎮比鄰,南與新縣鎮相連。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屬揚州冶縣。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屬揚州侯官縣。隋開皇九年(589年),屬建安郡原豐縣。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屬建安郡閩縣。唐武德六年(623年),屬福州長樂縣。唐聖歷二年(699年),屬福州萬安縣(福清縣)。閩龍啟元年(933年),屬福州福清縣長樂西鄉清源里。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分屬泉州興化縣長樂鄉清源西、中、東里。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分屬興化軍興化縣長樂鄉清源西、中、東里。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屬興化府莆田縣七區廣業里。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興泉道興化府莆田縣四區廣業里。1958年屬莆田縣新縣公社;1965年屬莆田縣大洋公社;1984年,屬莆田縣大洋鄉。2002年,屬莆田市涵江區。

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11671公頃,轄18個行政村,常住人口8892人。轄區內有林地面積12.9萬畝,耕地1.72萬畝。森林蓄積量11.2萬立方米,主要種類有:天然闊葉林針葉林、竹林、山地照葉林、亞熱帶灌叢、草叢等。經濟以農業、林業及旅遊業為主。

2020年6月29日,入選省級鄉村治理示範鄉鎮名單。[1]

[]

經濟發展

綜述 改革開放以來,大洋鄉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2010年,全鄉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7億元,同比增長18%。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5億元,同比增長9.1%,工業總產值190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億元,財政收入、精神文明、文化醫療、計劃生育、殯葬改革、平安創建等工作均走在全區前列。

優越的地理位置,完善的基礎設施,獨特的氣候環境,眾多的生態資源,給大洋大地注入了勃勃生機,鄉黨委、政府已提出「利用資源優勢,發展生態農業,建設旅遊鄉鎮」的奮鬥目標。勤勞樸實的大洋人民熱忱歡迎海內外有識之士前來參觀旅遊、投資興業。

農業 2010年以來完成水稻種植面積35500畝,甘薯面積1000畝,中晚薯800畝,春大豆500畝,單產300斤,春玉米1500畝,春花生1000畝,油菜500畝。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的蔬菜種植,引導群眾種植反季節蔬菜。完成春種大白菜500畝,秋冬種大白菜500畝,秋冬種萵苣3000畝,荷蘭豆500畝。發動群眾種植標準化蘑菇房480座,年產值達480萬元。鞏固枇杷生產1.2萬畝,總產量9600噸,年產值達3840萬元。鞏固南嶺、霞洋茶葉種植基地300畝,同時積極發展茶葉加工業。

行政區劃

行政代碼:350303200

該鄉轄18個村委會:~201大洋村、~202瑤山村、~203崇興村、~204杏山村、~205瓊峰村、~206南嶺村、~207坂洋村、~208壩頭村、~209霞洋村、~210瑞雲村、~211車口村、~212院埔村、~213可山村、~214崑山村、~215滿長村、~216兔洋村、~217孝池村、~218蓮峰村。

歷史沿革

西漢始元二年(前85年),屬揚州冶縣。

東漢建安元年(196年),屬揚州侯官縣。冶縣改名侯官縣。

三國孫吳永安三年(260年),屬建安郡侯官縣。閩地置建安郡(駐建安縣)。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屬晉安郡侯官縣。析建安郡東南部置晉安郡(駐侯官縣)。

隋開皇九年(589年),屬晉安郡原豐縣。析侯官縣東部地置原豐縣。

隋開皇十二年(592年),屬晉安郡閩縣。原豐縣改名閩縣。

隋大業三年(607年),屬建安郡閩縣。建安、晉安、南安三郡合併為建安郡(駐閩縣)。

唐武德元年(618年),屬建州閩縣。建安郡改為建州(駐閩縣,武德四年移治於建安縣)。

唐武德六年(623年),屬閩州長樂縣。析閩縣東部置長樂縣。析建州東安部置閩州(駐閩縣,轄閩縣、侯官、長樂、連江、長溪、南安、龍溪、莆田8縣)。

唐聖歷二年(699年),屬福州萬安縣。析長樂縣南部置萬安縣(福清縣前身)。

唐天寶元年(742年),屬福州福唐縣。萬安縣改名福唐縣(福清縣前身)。

閩龍啟元年(933年),屬福州福清縣長樂西鄉清源里。福唐縣改名福清縣。

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分屬泉州興化縣長樂鄉清源西里、清源中里、清源東里。太宗趙光義詔即游洋鎮(興泰、福興、潯陽、興建四里)加以百丈鎮(崇仁、安仁二里)共六里,及析泉州莆田縣廣業、紫仁二里,仙遊縣來蘇里,福州永福縣永泰東、西二里,與福清縣清源東、中、西三里總一十四里,置興化縣及太平軍(縣級),縣治在興泰里。清源西里(莊邊鎮北部鳳際、吉雲、百俊、泮洋等村,大洋鄉西部蓮峰、孝池、兔洋、滿長等村);清源中里(大洋鄉中部崑山、院埔、瑞雲、可山、車口、瑤山、崇興等村,新縣鎮墘頂、張洋等村);清源東里(新縣鎮東部白鶴、大所、大賢、白雲、泗洋等村,大洋鄉東部杏山、大洋、瓊峰、南嶺、坂洋、壩頭、霞洋等村,東張鎮際山、嶺下等村以及崔後村大山後自然村)。

宋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分屬興化軍興化縣長樂鄉清源西里、清源中里、清源東里。詔升太平軍為興化軍(同下州),與泉州分置,始正體統,齊於列郡。並詔析泉州莆田縣、仙遊縣及德化縣九座山區(西苑鄉)歸興化軍管轄。詔析莆田縣唐安鄉光賢里、蘇田裡、安香里歸福清縣文秀鄉(萬安鄉),以作為福清縣劃出長樂西鄉清源東、中、西三里歸興化縣長樂鄉的補償。宋嘉佑年間(1056~1063),福清縣界自蒜嶺南移至龍津渡(迎仙港,迎仙驛以北的江口橋寨仔嶼)。

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分屬興化路興化縣長樂鄉清源西里、清源中里、清源東里。興化縣城自興泰里遷至憶鸞里湘溪。

明正統十三年(1448年),屬興化府莆田縣七區廣業里。興化縣撤銷,興化縣長樂鄉清源東、中、西三里併入莆田縣七區廣業里(領翁山、滿長、杉溪、莊邊、白沙、薸湖、湘溪、張洋、茅洋、度上、下周、陳山、跫溪、馬洋、百丈、澳柄、白盤、黃重、蓮峰、莒兜、安樂,計21村1圖)。

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屬興泉道興化府莆田縣四區廣業里(領澳柄、平盤、白沙、黃重、蓮峰、莒兜、安樂、下溪、跫溪、東鎮、百俊、翁山、滿長、杉溪、莊邊、張洋、茅洋、西向、薸湖湘溪、度上、下周、陳山、西音、下陵、龍眉、東里、西里、大所、大洋、巷口、烏石、馬塘、馬洋、百丈,計35村)。

民國二年(1913年),屬興泉道莆田縣第四區(駐新縣,轄26鄉43附鄉。澳柄鄉:坪盤、龜洋、赤目嶺。石梯鄉:東路。白沙鄉:洋頂、後洋。下重鄉:外坑、上重、溪南。田厝洋鄉:後坑、西亭、梨坪。下茅鄉:下溪、萍湖、馬洋。東山鄉:梨坑、徐州、雷峰境。柳溪鄉:百俊。黃龍鄉:西音。岐山鄉:大份。上院鄉。赤石鄉:赤溪。仙溪鄉:下田。廣宮鄉。張洋鄉:後鄭、後洋。新縣鄉。上茅鄉:白雲。泗洋鄉。大所鄉:白鶴、路亭。溪西鄉:南嶺。度口鄉。鳳漈鄉:吉上、吉宦、滿長、雲洋、孝池、蓮峰。瑞溝鄉:林斜、烏石、崇興社。興軍社鄉:院埔、崑崙境、鳳山境、馬塘。象峰鄉:洋圳。林泉鄉。)。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屬福建省第四行政督察區莆田縣新縣區(領新廣、瑞東、莊邊、黃溪、白澳、萩蘆、南壇7鄉)。

轄境在宋元時屬興化縣;明時劃歸莆田縣,屬廣業里;清時屬莆田縣四區;民國屬莆田縣四區、游洋鄉,大洋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屬莆田縣十區、十三區、十二區。

1958年屬新縣公社,1965年建大洋公社,1984年改鄉。1996年,轄大洋、瑤山、崇興、杏山、瓊峰、南嶺、坂洋、壩頭、霞洋、瑞雲、車口、院埔、可山、崑山、滿長、兔洋、孝池、蓮峰18個村委會。2002年由莆田縣劃歸涵江區管轄。

2003年大洋鄉被定為省級生態示範鄉鎮。

大洋鄉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東北部、處於涵江、福清、永泰三地相接地帶, 北與一都鎮、東與東張鎮接壤(東張鎮正東為鏡洋鎮),西與莊邊鎮交界,北與永泰縣(葛嶺鎮等)毗鄰,南與新縣鎮相連。

基礎設施

縣道甘吉線(莊邊鎮吉雲—大洋鄉霞洋村)22公里貫穿大洋鄉全境,在集鎮區內鋪設了水泥路面(廣場)8000平方米。有學校17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16所小學,在校學生數2238人,教師總數182人,幼兒園7所,文化站1所,衛生院1所,醫生總數20人,病床15張,敬老院1所。

鄉人民政府設在大洋村。1959年形成新街,長100多米,路寬16米。沿街建有供銷商店1~2層土木結構,建築面積1800平方米;汽車站、水電站、建築公司、農械廠、銀行、旅社、飯店、糧站等單位建築面積5500平方米;衛生院、影劇院、文化站建築面積3200平方米,群眾集資建店房40多家,計3400平方米;大洋中學和小學學區校,先後各建成教學樓等,建築面積3500平方米。鄉政府建辦公樓2座,建築面積1600平方米,3層磚混結構的宿舍樓1座,建築面積950平方米。

1989年改建「閩中司令部」舊址為雙層磚混結構,後作為莆田縣革命文物展覽館。

1980年至1990年,群眾新建住房212500平方米,人均增加住房建築面積12.5平方米,其中20%以上為磚混結構。

大洋鄉交通便捷,東經福清市東張鎮上324國道僅28公里,與省會福州市約70公里。縣道221(甘吉線)貫穿全境與省道202(五秀線)交匯,縣道211(大江線)距涵江區48公里,距莆田市區53公里。全鄉實現村村通水泥路,水泥村道總里程達58公里,群眾的生產生活十分方便。

大洋鄉電力資源豐富。三層際水電站,裝機總容量4000kw,年發電量1200萬度。兔洋二級發電站,裝機容量200KW,年發電量46萬度。

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鄉已實現移動、聯通通訊信號全境覆蓋。18個行政村開通程控電話,平均每3戶擁有一部電話,平均每4人擁有一部手機,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有線電視進入千家萬戶,群眾的文化生活十分豐富。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鄉村景點

省級老鷹尖自然保護區

瑞雲山

瑞雲山紅色生態旅遊區總面積23.05平方公里,範圍轄省級老鷹尖自然保護區、瑞雲山森林公園、永興岩、閩中革命司令部、三層漈瀑布和燈爐寨等景區。該景區先後獲得「省級森林公園」、「福建省三星級鄉村旅遊景區」「福建省三星級森林人家」和「福建省生態文化示範企業」,遊客接待量已達28萬多人次。

燈爐寨

來到閩中革命聖地,追尋當年紅軍的革命足跡,重走一段紅軍路,感悟老一輩革命家的偉大精神,是此行記者體驗的目標。

燈爐寨景區位於大洋鄉西灣山之巔,海拔788米的主峰因形似燈爐而得名。據說山區古時設寨的地方大都險要,所謂「非懸車百里不得至」,而燈爐寨的險峻也足以讓人嘆為觀止。景區內瀑奇,石怪、林幽、水秀。燈爐寨瀑布素有「閩中黃果樹」之稱,其分三處:擂鼓瀑、將軍瀑、銀河瀑。 景區內林竹蒼翠,毛竹林、闊葉林、杉木林、馬尾松、紅豆杉、水杉、刺桫欏、銀杏與藤本植物,苔蘚植物共生的景觀妙趣橫生。涉足蜿蜓曲折的崇山峻岭之間,山巒疊嶂,怪石嶙峋,綽約多姿。誰能想到,這個有着超凡脫俗美麗的山寨當年卻是閩中游擊戰爭時期的革命根據地,見證了閩中地區革命的起源和發展。蘇華、黃國璋、林汝楠等老一輩革命家都曾在此戰鬥過。

閩中司令部 閩中支隊司令部,全稱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司令部,1949年2月成立,其舊址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涵江區大洋鄉政府附近,已開發成莆田「紅色旅遊」著名景點。1994年被共青團福建省委定為革命傳統教育基地,2000年被莆田市委、市政府定為莆田市首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4年被莆田學院定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福建省廣大黨員、幹部、學生進行革命傳統教育、愛國主義教育、廉政文化教育、入黨宣誓、培訓等組織活動基地。2009年9月1日被福建省委黨史研究室授為首批省級黨史教育基地。

閩中司令部於2011年作為全市紅色旅遊核心列入了莆田市「十二五」規劃, 5月份被中宣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十四個部委列入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第二批名錄。

旅遊資源

自然景觀 這裡風光旖旎,生物多樣性特徵突出,擁有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結合的旅遊資源,主要有瑞雲山森林公園、燈爐寨歷史文化村落區、兔洋生態農業旅遊區、南嶺原始次生林峽谷區、懸鐘嶺水庫休閒度假區、老鷹尖省級自然保護區、范仲俺紀念館等等,其中以永興岩自然風景區、閩中司令部舊址紀念館、燈爐寨歷史文化村落區最為著名,景區設施完善,遊人如織。此外,有創建於唐代的隆興寺;元至正年間(公元1342年)的永興岩石窟寺――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元至順二年間的永興海會之塔以及天堂院、媽祖宮、兜率院、太子橋、將軍坪、廣業清源書院、古代興化府通往福州交通要道――古驛道、轉水寺、人武橋、宋代武狀元薛奕墓、孝池古民居等古遺址古建築。大洋文明源遠流長。在全鄉各處遍布先民留下廢棄的梯田、屋基、山寨等痕跡。這些古建築古遺址是研究我國古代南方建築和人類文明的重要實物資料。

人文景觀 大洋人民正直勇敢,為反抗外來壓迫,他們揭竿而起,有宋代福建第一次農民起義的林居裔根據地百丈嶺遺址。這裡地靈人傑,人才輩出。自宋乾道年間起,肖國梁、鄭僑、黃定三人先後中了狀元,古詩曰:瑞雲山下出三元,東西二里人皆傳。又有古詩云:相去之間不百里,七年三度狀元來。後又有薛奕中了武狀元。大洋是一塊紅色的土地,是閩中革命的搖籃聖地,也是南方八省十五塊紅色游擊區之一,現存有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司令部舊址紀念館、帶霧寺革命遺址、燈爐寨吊滕際閩中司令部原址、貴峰岩閩中革命地下兵工廠遺址等。

氣候物產

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春暖夏涼秋爽冬溫,年平均氣溫17.8℃,雨量充沛,年降雨量達1800mm,陽光充足,年日照數達1924.4小時,全年無霜期350天。

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擁有林地面積1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5%。

大洋是涵江區優質稻的主產區,糧食作物以水稻、甘薯、玉米為主,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蔬菜、中草藥、大豆、花生等,是著名的藥材之鄉。土特產有野生紅菇、香菇、蘑菇等。大洋的水果以枇杷、板栗水蜜桃、楊梅為主,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境內有儲量豐富的紅、青、烏石礦藏資源和礦泉水資源,可供開採、加工、出口創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