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大清銀行兌換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清銀行兌換券
圖片來自meishu

大清銀行兌換券,1905年至1908年期間稱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家由官方開辦、具有中央銀行性質的金融機構——大清戶部銀行(後改稱大清銀行)發行的紙幣。

歷史

大清戶部銀行時期

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各大外國銀行進入清朝,並自行大量發行紙鈔;與此同時,各省為了增強財力,也都相繼辦起了官銀錢局。當時,各種鈔票、錢票、莊票混合流通或各占一地,清朝金融秩序陷入混亂。為了統一全國幣制,1905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大清戶部銀行」,成為中國最早由官方開辦的國家銀行,兼具中央銀行商業銀行二重性質,並在全國各地發行了「大清戶部銀行兌換券」[1]

大清銀行時期

1906年,清朝官制改革,戶部改為度支部,戶部銀行也於1908年更名為「大清銀行」,成為清朝正式的中央銀行。而在正式更名之前,大清戶部銀行就開始以「大清銀行」名義發行「大清銀行兌換券」,由商務印書館印製。由於中國國內尚無雕刻鋼凹版技術,而之前商務印書館所印製出來的紙鈔成本高昂且易於仿製,因此清政府後來委託美國鈔票公司印刷新鈔。

此階段的大清銀行兌換券,鈔票正面為李鴻章頭像,故稱為「李鴻章像券」。但期間因光緒皇帝駕崩,加之時局動盪,溝通不利,導致李鴻章像券印製版別繁多,流通混亂。在這一期間,度支部還曾派郎中薩陰圖、主事曾習經到日本考察印鈔技術。薩、曾二人回國後向朝廷上奏,建議學習日本銅凹版印鈔技術。之後銅製票版製成,但最終未被清政府採用。

1910年,為了避免貨幣混亂,度支部頒布《大清銀行則例》,規定只有大清銀行才可發行紙鈔,並用於全國一切支付行為。當時,清政府重金聘請美國雕刻家海趣(L. J. Hatch)以及多名美國技師,負責培訓印鈔人員,並着手設計新版紙幣。

新版大清銀行兌換券正面印有攝政王載灃頭像,俗稱「大清龍鈔」,共有八種試色樣票,分別是壹圓、伍圓、拾圓、壹佰圓四種面值。最終正面皆定為黑色,背面則定壹元綠色、伍元紫色、拾元藍色和佰元黃色,並交由度支部印刷局進行印製,1911年3月1日開始印刷。中國也成為當時世界上少數採用鋼凹版雕刻、凹版印鈔技術的國家之一。然而當年辛亥革命爆發,新鈔發行計劃也隨之胎死腹中,除拾元券外,僅有少量樣票存世[2][3]

後續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大清銀行改為「中國銀行」。為緩解財政危機,大量庫存的「李鴻章像券」被加蓋塗改為「中國銀行兌換券」流通使用。

參考文獻

  1. 清末民初的大清銀行兌換券. 新浪. 2016-12-05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5). 
  2.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gh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3. 王志東. 溥儀"阿瑪"現身鈔票上 溥儀因稚氣未脫未登票面. 中新網. 2013-07-14 [2017-03-15].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