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天后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天后橋
圖片來自hket

天后橋英語:Tin Hau Bridge),是香港橋樑之一,跨越新界屯門區屯門河中游之上,西接洪祥路天后路等地,東至屯門公園河畔,獲屯門區議會定為「屯門古今文物徑」的起點。

介紹

經歷多番的諮詢和爭議以後,天后橋於2016年9月15日正式啟用。該天橋貫通屯門河兩岸,並疏導友愛橋的人流,造價達1億3450萬。

歷史

背景

在2007年,時任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於當年的施政報告宣布將投入十億港元活化當時正在籌建的西鐵屯門站上蓋物業瓏門附近的屯門河,並由香港房屋協會進行公眾諮詢及設計。[1]

政府原先打算參照外國模式,在屯門避風塘附近空地設置動態海旁地帶,讓市民消費娛樂,並於河中心開設類似香港仔海鮮坊的漂浮餐廳;但於2008年,全球發生金融海嘯,政府在經過檢討後,決定將工程大幅縮減,只會活化天后廟廣場及興建一條連接屯門河兩岸的特色行人橋(即本行人橋);其中天后廟廣場工程費約一億元,由政府負責支付工程費用,行人橋工程費則獲得房協答應支付約四千萬元的工程費。

建造期間

房協透露,天后橋工程原訂2012年上半年動工,但其設計於2011年年中才趕及完成,其原因是因採用中式或西式設計的問題出現爭拗。經一大輪諮詢後,工程延至2012年9月才招標,以致工程費用超支逾倍,因此政府於2013年要求屯門區議會補貼,否則房協或需修改設計,令工程費符合四千萬元的預算。

正式啓用

天后橋於2016年9月15日正式啓用[2]。屯門區議員曾憲康表示,以往天后廟廣場在節日舉辦活動(如:農曆新年年宵市場等)時,市民需繞經較遠的友愛橋方可步行至天后廟廣場;現時天后橋大大縮短了屯門公園及天后廟廣場之間的路程,方便附近的市民。[3]

設計

天后橋採用了仿古的中國式的設計,以配合毗鄰天后廟廣場的建築風格,亦因此被命名為「天后橋」。[4][5]

獎項

項目於皇家特許測量師學會舉辦的2017年「RICS香港年度大獎」中,榮獲「企業社會責任項目獎」組別優異獎。大會除嘉許該橋的環保建築、無障礙及自然通風等設計外,亦表揚項目有助推廣地區傳統文化及為社區帶來活力。

爭議及批評

時任屯門區議員陳雲生炮轟「當年曾蔭權政府做事虎頭蛇尾,活化屯門河雷聲大雨點小,撥款一再縮減,結果要區議會收拾殘局,他說撥款沒有合理理由要區議會負責,區議會每年撥款只有2000萬元,即使預支2年仍然不足夠支付工程費,而一億元社區重點項目撥款是新項目,沒有理由用來收拾上屆政府的殘局。若工程「爛尾」,居民日後要繞路始可到天后廟廣場參加活動,造成不便。」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