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太平文衡殿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太平文衡殿
圖片來自xuite

太平文衡殿位於臺灣臺東縣卑南鄉太平村內,其位置緊鄰在卑南鄉公所旁,為一座祭祀關聖帝君道教廟宇,太平文衡殿又有聖武廟的名稱,是該地區重要的地方信仰中心之一。

沿革介紹

日治時期

太平文衡殿最初在臺灣日治時期1918年由故鄉在臺南廳蕭壟支廳(今臺南市將軍區)的黃文潛、林國安、張桐等三人將漚汪文衡殿內供奉的關聖帝君神像,分靈後迎駕到今天臺東縣卑南鄉供奉,當時神像安置在林國安家中並設置簡易神壇提供給鄰近村民祭祀。

戰後時期

1949年,臺灣戰後,由於祭祀這尊關聖帝君神像的居民日益增加,因此部分居民提議募資建廟,並由林國安、黃安心、李改、陳鯸鰍、陳中獻、黃文滔、周來福、林燦三、郭老運、林運算、侯龍、張阿清、林海水,陳德元、李天德、賴畔等多位當地居民無償提供總共近1千坪的土地來興建一間黑瓦磚造的平房用以安放神像,其位置即就在今日太平文衡殿建築的左後方。

1979年,文衡殿信徒黃文潛等人再度提出重建廟宇的提案,然而文衡殿新建築動工後經歷長達6年的工期,直到1985年才全部完工,並舉行入火安座典禮。

2009年7月11日至9月30日之間,位於中國山西省運城市解州關帝廟的關聖帝君神像,經分靈後,迎駕至太平文衡殿進行巡禮,該活動由中華兩岸公共事務交流協會與中華道教關聖帝君弘道協會籌措舉行。並且太平文衡殿方面,也遵循古禮舉辦釋奠大典,為臺東祈福。

2013年11月15日,太平文衡殿舉行28週年的安座大典,於前晚11月14日便有許多來自西部的友廟前來參與盛會。在典禮當天由到訪的雲林縣虎尾順天宮三獻禮團隊來協助文衡殿進行團拜科儀。

建築特色

太平文衡殿占地約有1千坪。正門的兩邊各設有一尊士兵的塑像,進入大門後的廣場左前方有做為戲台的崇聖台,正門前方的牌樓前放有一對石,兩側宮牆雕塑著雙龍拜塔,麒麟呈瑞等吉祥雕像。

文衡殿的主建築為三殿重簷歇山式廟宇建築,前殿稱作山川殿用作拜殿,正殿中央主祀關聖帝君的神像,並且也同時祭祀著清水祖師,另配祀神為關平太子、周倉將軍。左、右側殿祭祀中壇元帥土地公太歲星君白猿元帥等。後殿祭祀觀音大士天上聖母等。配祭神則有註生娘娘地藏王菩薩等。

文衡殿裡祭祀的白猿元帥,是民間傳說中曾救過孫臏的神猿,這樣的祭祀方式在一般臺灣其他廟宇中相當罕見。

重要祭典

太平文衡殿一年當中,以6月22日的關帝聖誕為最重要與最盛大之祭典,這時會有許多移民自臺南市學甲區與將軍區的信徒前來參與祭典,文衡殿的祭祀圈共分為分為東角(乾達崛仔)、西角(太平村西側)、中角(文衡殿所在中心的太平村市區)、北角(泰安地區)。

道教

道教是華夏的本土宗教,道教思想源於黃帝(黃帝學派託言),道教體系最早創始人是五斗米教天師道)的張道陵,崇拜道家老子為道祖,最早可以上溯到原始社會時期中國人的祭天、祭祖等崇拜活動,至春秋戰國時期吸收神仙方術產生了方仙道,後融合道家陰陽家的「五行」、「陰陽」等思想合併形成黃帝學派,在漢代中後期形成黃老道,至南北朝經過宗教改革,逐漸演變成現在的道教。

概論

道教是一個崇拜諸多神明多神教,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在古中國傳統文化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現代世界也積極發展。為戰國時代諸子百家之一的道家只是哲學理論,道教吸收了其以「道德」為核心概念的理論體系,並將哲學家神化;但直到漢朝中後期才有教團產生。張道陵益州(在今四川省)的鶴鳴山修道,創立了天師道,信奉老子太上老君,建立二十四治作為傳教區域。至南北朝時道教宗教形式逐漸完善。唐代太宗皇帝因老子(太上老君)姓李,與國姓相同,於是尊封老子為唐室先祖。

道教以「」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道教(包括道家、術士等)與儒學佛教合稱「三教」,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構成部分,是在其中占據着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登聖的方法。

現在學術界所說的道教,是指在中國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礎上,承襲了方仙道黃老道和民間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觀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為最高信仰[1]。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等為修仙、修真境界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煉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及行善積德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

發展歷史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其科儀與祭祀最早可追溯於原始社會時期的崇拜天地、自然與鬼神,從最早的與鬼神溝通的卜筮等多種方式,原始宗教逐漸演變成時期的祭祀上天祖先

春秋戰國時期,原始宗教經歷了顯著的演變,並與社會文化知識相分化。諸子百家尤以道、儒、墨為「顯學」;可追溯最早人與鬼神溝通的占卜草筮及原始時期的崇拜自然與鬼神的陰陽家神仙家與此同時興起,各種尋找神仙及「長生不老藥」的活動,屢見於史書。這一時期,逐漸產生了方仙道黃老道等初期道教思想。

東漢末年,張道陵在西南蜀地益州(在今成都)稱得太上老君(老子)「授以三天正法,命為天師」,從而創立了正一道(又稱天師道五斗米道)。在中原,也有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宣稱「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組織民眾起事反抗東漢王朝(史稱黃巾之亂黃巾起義)。正一道和太平道的出現,標誌著道教開始成為有嚴密思想體系和組織制度的教團。在這種社會背景下,訂定道教經書的主要創始人物張道陵綜合傳統的鬼神崇拜、神仙思想、陰陽術數、卜筮巫術,並與漢代所崇尚黃老道思潮逐漸融合。道教教派也於此時形成,道教的宗教形態初具。[2]

道教教義主要融合自道家學說。道教與道家是不同的,因為道家是學說,無宗教形態;道教是宗教,雖奉老子教主莊子祖師,但其主張與老莊的思想並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於漢初盛行的以黃帝、老子之名言修道養壽的黃老道。道教的另一淵源是始於戰國、盛於秦漢的方仙道方仙道分行氣(含導引)、服餌房中三派。行氣派尊彭祖王喬赤松子為始祖;服餌派以羨門安期生為代表;房中派以容成務成子為代表。此外,亦可遙追殷商的鬼神崇拜。

也有學者指出,早在東漢之前道教已有許多宗派,以史籍所載所曰,有關張陵張魯的事蹪,來論述道教不創自三張父子,而《後漢書》有文於下:「張魯字公旗。初祖父陵,順帝時客於,學道鶴鳴山中,造作符書以惑百姓。受其道者輒出米五斗,故謂之米賊。陵傳子衡,衡傳於魯,魯遂自號師君。其來學者,被名為鬼卒,後號祭酒。祭酒各領部眾,眾多者名曰理頭。皆校以誠信,不聽欺妄。有病,但令首過而已。諸祭酒各起義舍於路,同之亭傳,縣置米肉以給行旅。食者量腹取足,過多則鬼能病之。犯法者先加三原,然後行刑,不置長吏,以祭酒為理,民夷信向。朝廷不能討,遂就拜魯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通其貢獻。」

參考文獻

  1. 道教教理和教義
  2. 道教簡介 (Chinese (Hong K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