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太空養魚?
![]() |
如何在太空養魚?要實現在太空養魚,需模擬出和地面相似的生存環境。以中國空間站的小型受控生命生態實驗模塊為例,在載人飛船上行過程中,上行水生支持裝置為金魚藻提供 LED 光源,讓金魚藻正常進行光合作用,為魚類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氣,而魚類呼出的二氧化碳供金魚藻進行光合作用,魚類吃食物排泄的糞便則給金魚藻提供營養供給,如此形成一套水生生態系統。同時,系統中的養殖水溫需維持在28-29攝氏度,pH值、鹽離子濃度等也需維持在一定範圍內,並且要有規律的光照周期。「太空魚缸」 是密閉的,要把密封做得嚴密,水儘量灌滿,只留少量氣泡,以適應太空的微重力環境[1]。
目錄
[隱藏]解決餵食等關鍵問題
在太空失重狀態下,傳統的投餵方式無法實現,科研人員需要研製特殊的餵食裝置和魚食。中國的科研團隊將魚食做成牙膏狀,通過類似注射器的方式每天定量推進魚缸餵食。經過多次試驗,還研製出一套自動監測魚兒生長變化並自動餵食的智能系統,解決了航天員無法頻繁投餵的難題[2]。
隨着神舟十八號的順利返回,一批特殊的「太空旅客」——斑馬魚也結束了它們的太空之旅。這些在水中自由游弋的小生命,不僅在太空中存活了長達6個月,還產下了卵,成為了科學界關注的焦點。那麼,為何要在太空養魚?這一探索又給我們帶來了哪些啟示呢?
在生命科學領域,斑馬魚作為一種常見的模式生物,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它們的基因與人類高度相似,且繁殖速度快、發育周期短,這些特點使得斑馬魚成為研究人類疾病、藥物篩選等方面的理想模型。此次太空養魚實驗,正是基於斑馬魚的這些獨特優勢,旨在探究太空環境對生命體的影響。
太空環境以其高真空、強輻射、微重力等特點,對人類的生理機能產生諸多影響。長時間在太空中生活,航天員可能會面臨心血管功能障礙、免疫機能下降等問題。因此,通過研究太空環境對斑馬魚的影響,科學家可以進一步了解這些環境因素如何作用於生命體,從而為航天員的健康保障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在太空探索的長遠規劃中,建立自給自足的生態系統是關鍵一環。斑馬魚作為生態系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們的成功養殖不僅為太空生態系統的構建提供了寶貴經驗,也為未來在太空中培養更多種類的生物奠定了基礎。
這次實驗的成功,得益於科學家們的精心設計和不懈努力。他們為斑馬魚打造了一個適宜的太空生存環境,解決了氧氣供應、食物投餵等一系列難題。同時,通過實時監測和數據分析,科學家們能夠深入了解斑馬魚在太空中的生活狀態。太空養魚實驗的成果將為太空生物學、太空醫學等多個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參考文獻
- 移至 ↑ 神舟十八成功發射,空間站如何實現太空 「養魚自由」?,今日頭條,2024 - 04 - 27
- 移至 ↑ 水生生態系統在中國空間站運行 43 天 「魚航員」 太空培養破世界紀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2024-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