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媯蜼子歌為王宗常賦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媯蜼子歌為王宗常賦

作品名稱:媯蜼子歌為王宗常賦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媯蜼子歌為王宗常賦,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媯蜼子,乃是軒轅之裔,虞鰥之孫。

混沌既死一萬季,獨抱大存,竊伏在草野,冥心究皇墳。

蚤逢三光五嶽之氣、乍分裂,天狼下地舐血流渾渾。

鹿走秦中原,蛇斗鄭國門。

俎豆棄草莽,干戈欻崩奔。

媯蜼子,便欲東遊渡弱水,沐發滄海朝陽盆。

又欲西行沂河漢,逾崑崙。

山橫川阻,兩地俱不可以往兮,歸來掩戶臥旦昏。

蒔黍一區,注醪一樽。

妻給井臼,兒收雞豚。

不詰曲以媚俗,不偃蹇而凌尊。

作為古文詞,言高氣醇溫。

手提數寸管,欲發義理根。

上探孔孟心,下吊屈賈魂。

其質耀金石,其芳吐蘭蓀。

叩虛答有響,斫險成無痕。

陸珍雜水怪,變狀弗可論。

幾年兀兀不肯出,坐待真主應運九五開乾坤。

鶴書自天來,幽隱初見拔。

使者遠造廬,雞鳴起膏轄。

興纂金匱編,尚書為給札。

奸魂泣幽冢,下恐遭誅殺。

書成一代進紫宸,鸞旗羽衛夾陛陳。

閤門導謁稱小臣,麻衣不脫拜聖人。

捧函近前殿,龍顏喜回春。

敕賚內帑之金與綺段,其文織作銀麒麟。

蒙恩乞還家,以奉白髮親。

戴古弁,垂長紳,自號山澤之臞民。

媯蜼子,幸際明良時無為,寂默坐老東海湄。

青丘有客鈍且痴,與汝欲結同襟期。

左鼓清瑟,右吹鳴篪,作歌共祝天子壽,五風十雨,萬國 赤子同熙熙。[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