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寒溪神社遺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寒溪神社遺跡
寒溪神社遺跡本體,目前僅餘基座,
兩側分別遺留兩只石燈籠的基座
圖片來自隨意窩日誌

寒溪神社遺跡[1]設立於昭和7年(西元1932年),是位於臺灣宜蘭縣大同鄉寒溪村寒溪國小山坡後的神社遺跡,列為宜蘭縣文化資產古蹟類。

神社歷史

泰雅族部落的寒溪村昔日是太平山林場重要的輸送路徑,因此日本政府派軍駐守。寒溪蕃童教育所大正3年(西元1914年)1月14日設立,教師是寒溪駐在所警察兼任。

昭和7年(西元1932年)8月,日人調動寒溪、古魯小南四方林大元五社原住民於駐在所、學校後方山坡興建寒溪祠,昭和8年(西元1933年)8月11日舉行鎮座祭啟用,由駐警兼任神職人員。當時日本政府將之劃分為蘇澳郡蕃地社祠。因社格較低以「祠」為名,當地人俗稱「寒溪神社」。

建此神社是為削弱原住民戰力,日本人將原住民獵槍沒收,於神社右側立一座寫著「銃獵の廢」的石碑。昭和9年(西元1934年)增設兩門砲,監視部落動態

祭祀神為天照大神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每年8月11日舉行收穫報告祭、10月28日為臺灣神宮每年例祭日。

戒嚴時期寒溪村被列為山地管制區,寒溪祠乏人管理而荒廢。戰後,寒溪的泰雅族曾經挖掘「銃獵の廢」石碑周邊,企圖找出當年被沒收的獵槍,一無所獲。民國72年(西元1983年),寒溪國小校長林光輝在神社附近尋回一門古砲,移往縣史館典藏,後來居民又在社區草叢中找到另一門古砲,置於寒溪天主堂旁,作為社區入口意象,但被人竊走。

民國89年(西元2000年)報導大同鄉長李玉蕙至寒溪村會勘工程,在新光巷寒溪巷交會處的雜草堆中發現一片有石碑、房子、樓梯等建築物,向附近居民打聽,才知是神社。當地議員曾建議應予重建,包括神社、洗手台、階梯護欄等,另再設置解說牌、涼亭等。民國96年(西元2007年),寒溪國小學童以此日本神社為題,結合泰雅族的彩虹橋傳說製作介紹網頁,獲得臺灣學校網界博覽會特別獎。

民國101年(西元2012年)7月30日,縣政府列為古蹟。

神社建築

寒溪神社配合山坡地形建造,以壘石鋪造,共分成四平台,第一個平台為石造手洗台,第二個平台有兩座御神燈,第三個平台為四座御神燈及石碑兩座,第四個平台僅存基座的神社本殿

神社可以望見寒溪吊橋,若天氣佳還看到蘭陽平原

參考文獻

  1. 寒溪神社遺跡,台灣宗教文化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