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對酒憶賀監二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對酒憶賀監二首》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對酒憶賀監二首》是唐代詩人李白的組詩作品。

這兩首詩為天寶六載(747)李白游會稽時悼念賀知章而作。全詩憶及二人吃酒作詩,賀知章「解金龜換酒為樂」的往事,作者睹物思人,表達對物是人非的感嘆以及對友人的深切懷念。組詩在藝術上主要採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隨着鏡頭的一再轉換,展現出作者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的心緒。

賀知章,字季真,會稽永興(今浙江蕭山)人。性放曠,善談笑,晚年尤加縱誕,邀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秘書外監」,當時賢達皆傾慕之。天寶三載(744)春正月,知章因病恍惚,乃上疏請度為道士,求還鄉里,詔許之。又求周宮湖數頃為放生池,有詔賜鏡湖剡川一曲。臨行,帝賜詩,皇太子及百官皆餞送執別。李白當時寫有《送賀監歸四明應制》及《送賀賓客歸越》二詩。賀知章回鄉後不久便去世了,卒年八十六。這兩首詩是在賀知章去世之後的天寶六載(747),李白游會稽時悼念賀知章而作的。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對酒憶賀監二首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者;李白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原文

《對酒憶賀監二首》(並序)[1]

太子賓客賀公,於長安紫極宮一見余,呼余為「謫仙人」,因解金龜換酒為樂。歿後對酒,悵然有懷,而作是詩。

其一

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

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為松下塵。

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

其二

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

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

人亡餘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

詞句注釋

⑴賀監:即賀知章。唐肅宗為太子時,賀知章曾官太子賓客兼正授秘書監,故詩題及序中以「賀監」、「太子賓客賀公」稱之。竇蒙《述書賦注》:賀知章,天寶二年以年老上表,請入道,歸鄉里,特詔許之。知章以贏老乘輿而往,到會稽,無幾老終。九年冬十二月,詔曰:「故越州千秋觀道士賀知章,神清志逸,學富才雄,挺會稽之美箭, 蘊崑岡之良玉,故飛名仙省,侍講龍樓。願追二老之奇蹤,克遂四明之狂客。允協初志,脫落朝衣,駕青牛而不還,狎白鷗而長往。舟壑靡息,人壑兩亡,推舊之懷,有深追悼,宜加縟禮,式展哀榮,可贈兵部尚書。」

⑵金龜換酒:《本事詩》:李太白初自蜀至京師。舍於逆旅。賀監知章聞其名,首訪之,既奇其姿,復請所為文,出《蜀道難》以示之。讀未竟,稱嘆者數四,號為「謫仙」。解金龜換酒,與傾盡醉,期不間日,由是聲益光赫。「金龜」蓋是所佩雜玩之類,非武后朝內外官所佩之金龜也。楊升庵因杜詩有「金魚換酒」之句偶爾相似,遂謂「白弱冠遇賀知章在中宗朝,未改武后之制」云云。考武后天授元年九月。改內外官所佩魚為龜。中宗神龍元年二月,詔文武官五品以上,依舊式佩魚袋。當是時,太白年未滿十齡,何能與知章用遇於長安?又知章自開元以前,官不過太常博士,品居從七,於例亦未得佩魚。楊氏之說,殆未之考耶?

⑶四明:浙江舊寧波府的別稱,以境內有四明山得名。四明山,在今浙江寧波市西南。《名山洞天福地記》:四明山,周圍一百八十里,名丹山赤水之天,在明州。

⑷賀季真:即賀知章,季真是賀知章的字。《唐書》:賀知章,字季真,越州永興人。性曠夷,善談說,陸象先嘗謂人曰:「季真清談風流,吾一日不見,則鄙吝生矣。」證聖初,擢進士超拔群類科,累遷太常博士。開元十三年,遷禮部侍郎,兼集賢院學士。一日並謝。遷太子右庶子,充侍讀,徙工部。肅宗為太子,知章遷賓客、授秘書監。晚節尤誕放,邀嬉里巷,自號「四明狂客」。及秘書外監,每醉輒屬詞,筆不停書,咸有可觀,未始刊飭。善草隸,好事者具筆研從之,意有所愜,不復拒,然紙才十數字,世傳以為寶。

⑸謫仙人:被貶謫到人間來的仙人。

⑹杯中物:即酒。語出陶潛詩:「天運苟如此,且進杯中物。」

⑺松下塵:已亡故的意思,古時墳墓上多植松柏,故云。語出釋曇遷詩:「我住刊江側,終為松下塵。」

⑻山陰:今浙江紹興,賀知章的故鄉。

白話譯文

其一 四明山中曾出現過一個狂客,他就是久負風流盛名的賀季真。

在長安頭一次相見,他就稱呼我為天上下凡的仙人。

當初是喜愛杯中美酒的酒中仙,今日卻已變成了松下塵。

每想想起用盎龜換酒的情景,不禁就悲傷地淚滴沾巾。

其二 狂客賀先生回到四明,首先受到山陰道士的歡迎。

御賜一池鏡湖水,為您游賞在山光水色之中。

人已逝去僅餘故居在,鏡湖裡空有朵朵荷花生。

看到這些就使人感到人生渺茫如一場大夢,使我悽然傷情。

作品鑑賞

第一首以「金龜換酒」事為中心,追憶與賀知章的情誼。「四明有狂客,風流賀季真。」《寧波府志》:「四明山發自天台,屹峙於郡治之坤隅,上有二百八十峰,綿亘明、越、台三州之境,為三十六洞天之一。」《會稽記》亦載:「縣南有四明山,高峰迭雲,連岫蔽日。」賀知章家於此,故自號「四明狂客」。「風流」二字,本陸象先語,《舊唐書》卷一九〇引陸氏語云:「賀兄言論倜儻,真可謂風流之士。吾與子弟離闊,都不思之,一日不見賀兄,則鄙吝生矣。」可見李白用「風流」二字,並非僅僅用以形容賀知章的言談風姿,而且還帶有無限的思念之情。始二句點明所憶之人,接下來回憶:「長安一相見,呼我謫仙人。」此二句所言之事已見詩序。「昔好杯中物,今為松下塵。」

一言昔,一言今。「昔好杯中物」概括了賀知章一生的嗜好——酒。李白在寫這兩首詩之後,還有《重憶一首》詩云:「欲向江東去,定將誰舉杯?稽山無賀老,卻棹酒船回。」似乎李白與賀知章情誼的凝聚點就在於「酒」。而賀知章也的確是離不開酒的,前引杜甫《飲中八仙歌》也說明了這一點。「金龜換酒處,卻憶淚沾巾。」「金龜換酒」,可以說是李白與賀知章交往中最難以忘懷的一幕。這裡的「換酒處」與下句的「卻憶」是倒裝句,本應為:「卻憶金龜換酒處」,但詩人為了強調「金龜換酒」事,以突出賀知章那豪爽的性格和對友情的傾心,方作如此安排。今日對酒,詩人難免會想起昔日「長安一相見」的情形,也更不會忘記「金龜換酒」那令人愜意的一幕;尤其是當詩人在今與昔的反覆對比與追憶中,其中也不排斥詩人自身的遭際,不能不倍加思念這位曾有知遇之恩的亡友,不能不淚盈滿巾。

第二首從賀知章歸鄉後着筆,進一步抒發詩人內心的懷念與悲悽之情。「狂客歸四明,山陰道士迎。」賀知章是「請為道士還鄉里」,故云「道士迎。二句雖同為遙憶,但前句實寫,後句虛擬。「歸」、「迎」二字概括了賀知章還鄉的整個過程,容量極大。「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賀知章歸鄉時,皇帝曾下詔,將鏡湖剡川一曲賜於他,作為放生池。「為君台沼榮」,即為這一片池塘增添了榮耀和光彩。以上四句平平道來,似無深意,但它卻很自然地把讀者帶回到了當初長安送別的場面,更令人不禁想起李白當時贈行的兩首詩:「久辭榮祿遂初衣,曾向長生說息機。真訣自從茅氏得,恩波應阻洞庭歸。」(《送賀監歸四明應制》)「鏡湖流水漾清波,狂客歸舟逸興多。山陰道士如相見,應寫黃庭換白鵝。」(《送賀賓客歸越》)完全是一種樂觀的、恭賀的態度。對於賀知章來說,這種「辭榮祿」而「遂初衣」的結局,的確是功成身退、榮歸鄉里。而這正是李白所羨慕、所追求的。但詩人感情一轉:「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可以想象,如果賀知章還在世的話,此時二人的相聚,應該是怎樣的情形。「荷花生」不僅點明了此行的季節,而且還帶有無限的情韻,尤其是「空有」二字,更準確地傳達出了詩人那深深的思念之情。睹物思人,對酒懷人,往事歷歷在目,然而「念此杳如夢,悽然傷我情」。如幻似夢般的往事,空餘故宅的現實,不僅有睹物思人、對酒懷人之念,也更有蕭條異代、物是人非之感,這一切,不能不令人落淚沾巾、悽然傷情。

這兩首詩在藝術上主要採用了今昔對比的手法,隨着鏡頭的一再轉換,展現出詩人撫今追昔、感慨萬千的心緒。第一首前四句着重對昔日的追憶,但後四句卻是在今——昔、今——昔的反覆重迭之中,來加強感情的抒發。第二首前四句言昔,後四句言今,同樣是在對比之中展示出詩人那極不平靜的心緒。這一手法的運用,無疑加強了詩歌的藝術效果。

名家點評

《唐詩箋要》:「謫仙」之目,季真為青蓮第一知己,故青蓮此詩倍覺淋漓捐快。

李太白詩醇》:嚴云:以「狂客」答其呼,易地皆然,又不過譽,真率可法。

唐詩鏡》:初唐以律行古,局縮不伸;盛唐以古行律,其體遂敗。良馬之妙,在折旋蟻封;豪士之奇,在規矩妙用。若恃一往,非善之善也。《對酒憶賀監》、《宿五松山下荀媼家》、《宿巫山下》、《夜泊牛渚懷古》,清音秀骨,夫豈不佳?第非律體所宜耳。

《聞鶴軒初盛唐近體讀本》:後半蒼涼,沉痛直寫,中有真致,不是枯率。此大須按紙背索之。潘一山曰:得五、六作對語,便不全落直置。

唐宋詩醇》:白於知章有知己之感,對酒傷懷,不減西州一慟。 [2]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4]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5]

視頻

康震:大詩人李白的氣韻與風采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

  1. 《對酒憶賀監二首》 詩詞古文網;
  2. 白居易 詩詞古文網;
  3.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4. 李白為什麼想要長生不老?李白的詩歌是怎樣流傳下來的 魚仔談綜合,發布時間;18-12-1713:04
  5. 「李白」詩詞全集(982首) 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