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小北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小北路
圖片來自itsfun

小北路,是廣東省廣州市的一條呈南北走向的主幹道,位於城東北越秀區內,因道路穿過兩代廣州城的小北門而得名。北起環市中路,南至東風中路,全長1,023,寬32.6米,雙向6車道。南端建有倉邊路高架,跨越東風路,連接倉邊路[1]

歷史介紹

小北路處于越秀山麓。清代時稱為小北直街。明代時的文溪穿城而過,斜斜流進小北直街。直街上水道縱橫,每逢春白雲山水暴漲之時,小北街都會發生「水浸街」的景象。

明成化三年(1457年)曾經在現今朱紫崗附近開鑿水渠,把文溪的水引入東濠涌,而不再穿城而過。然而小北街地勢低洼,清朝道光十三年(1833年),廣州連日下暴雨,山洪暴發,淹沒了小北門一帶,淹死大量居民。[2]

清同治年間,由洪橋大街到小北門城牆內為客家居住區,主業家庭紡紗織布。

1918年(民國7年)拆小北門,擴建為道路,稱為小北路;城門外地段因為是連通白雲山的泥路,故稱登峰路。時小北豆腐寮一帶多為小販和貧民居住的木屋區。

民國後期小北路一帶形成鬧市,茶居、百貨、食雜等店鋪多達幾十家。登峰路兩旁是牛舍、茶寮,屋後就是菜田,如同鄉間。

光復後,小北織布業發展旺盛有十幾家布廠,著名的有吳義興、泰盛、環通泰等。

1949後,布廠被當局公私合營,成泰盛、三新兩間大布廠。

20世紀50年代擴建馬路時與小北路連接,統稱為小北路,1966年改稱為登峰北、中路,1981年復稱小北路。改革開放後,小北路兩旁民國時期留存的騎樓被全部清拆,開發高樓大廈。

街道設施

小北花圈

小北綠島噴泉俗稱小北花圈,位於小北路與越秀北路交匯處,是廣州最早的交通綠島噴泉,該名也泛指附近一帶,原址是廣州城小北門。

小北花圈建於1963年,面積630平方米文化大革命期間被毀,1979年修復。採用廣州園林塑石工藝建石山,周圍種植紅色美人蕉,中央配以噴水池。20世紀90年代後期,車流量劇增,該處成為交通堵塞點,2000年拆除花圈,建成平交路口疏導交通。目前仍有部分老一輩人習慣叫該區域做小北花圈。公交站點亦保留「小北花圈」之名。

小北門

小北門始建於明代,原來的地址是在小北路和越秀北路交界處,也就是小北花圈所在處。2009年,廣州市政府決定復建小北門城門,以取代原有越秀公園小北路門。2009年,四個重建方案提出公示。2010年5月重建工程啟動,預計7月可以完工。新建的城門高16.5米,中間一個寬4米,高5.5米的拱門。拱門上方,城樓正面,鑲有「越秀公園」門匾石刻。[3]

與之交匯道路

公共交通

均在鄰近小北路位置設有出口。

參見

參考文獻

  1. 廣州將復建「北城門」 下月動工四方案公開. [2010-07-05]. 
  2. 古今建置 - 小北路地名的來歷,廣州地名網,2010年7月5日查閱。
  3. 越秀公園小北門開建仿古城樓,南方網,2010年7月5日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