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尼科萊·馬爾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尼科萊·馬爾科
尼科萊·馬爾科
原文名 nikolai·malko
出生 1883年
俄羅斯
逝世 1961
國籍 俄羅斯(原蘇聯)後入美國國籍
職業 俄羅斯著名指揮家

尼科萊·馬爾科 Nikolai malko,(1883年5月4日 - 1961年6月23日),他的母親俄羅斯人,父親則是烏克蘭籍,尼科萊·馬爾科在俄羅斯學校接受教育,俄羅斯著名指揮家,[1]

1906年,他在聖彼得堡大學完成了歷史和語言學研究。

1909年,畢業於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在那裡,師從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格拉祖諾夫里亞多夫。他在俄羅斯媒體上發表了有關音樂批評的文章,並以鋼琴家和後來的指揮家的身份演出。

1909年,他成為馬林斯基劇院的指揮,六年後,成為那裡的首席指揮。

1926年,擔任著名的列寧格勒愛樂樂團指揮指揮肖斯塔科維奇第一交響曲首演;此後他離開紅色蘇聯。

1940年定居美國,教授指揮課程;馬爾科在丹麥哥本哈根為HMV唱片公司錄製了大量的曲目,後來又與愛樂樂團(英國)合作,主要指揮演出俄羅斯音樂家的作品。

1956年,遷至澳大利亞,擔任悉尼交響樂團常任指揮。

1961年逝世,享年78歲。[2]

人物簡介

尼科萊·馬爾科nikolai·malko(1883-1961),生於1883年,包括里姆斯基-柯薩科夫在內,格拉祖諾夫和里亞多夫都做過他的老師。1926年他當上了列寧格勒愛樂樂團的指揮,並於同年指揮了肖斯塔科維奇《第一交響曲》的首演。

然而前蘇聯對藝術的加緊禁錮使他不得不移民海外,故在他任職僅僅兩年之後,他的學生葉甫根尼·穆拉文斯基就接替了他的位置。

馬爾科在西方雖名氣不大,然而卻與皇家丹麥樂團,丹麥國家廣播交響樂團保持着長期穩定的關係,並且在其指揮生涯的最後階段還擔任了悉尼交響樂團的指揮。

1940年他定居美國,在那教授指揮課程。他有關指揮技巧的理論被收錄於《指揮家和指揮棒》(1950年)一書。

馬爾科在哥本哈根為HMV唱片公司錄製了大量的曲目,後來又跟愛樂樂團合作,主要演奏俄國作曲家的曲目,他指揮的普羅科菲耶夫的交響曲是EMI公司的首次立體聲錄音。

馬爾科於1956年遷至澳大利亞,從此至1961年去世,他再也沒有錄製任何曲目。

人物評價

p style="text-indent:2em;">尼科萊·馬爾科作為里姆斯基-柯薩科夫,格拉祖諾夫和里亞朵夫的學生,被人們歸為俄國流派的指揮家。所謂俄國流派就

是指不在大庭廣眾之下敞露靈魂,不走極端,既不歇斯底里也不神經兮兮,相當清醒地控制着自己的情緒,目的在於在組織結構中尋求一種平衡。

這就是俄國人,這與拉赫瑪尼諾夫或是斯克里亞賓,或是柴可夫斯基(是所有俄國作曲家中性格最為複雜,最具多樣性的一位)正好相反。

著作

《指揮家和指揮棒》(1950年)出版。

經典錄音

唱片信息

EMI 20世紀大指揮家系列(馬爾科專集)

EMI CLASSICS CZS 5 75121 2 2CDs

曲目名稱

格林卡:《魯斯蘭與柳德米拉》序曲 (1)

鮑羅丁:B小調交響曲,(2)

里姆斯基-柯薩科夫:《雪女郎》: (3)

柴科夫斯基:《胡桃夾子》:進行曲,糖果仙子舞曲,俄羅斯舞曲,中國舞曲,蘆笛舞曲 (4)

普羅科菲耶夫:第七交響曲,作品第131號 (5)

海頓:G大調第92交響曲,"牛津")

蘇佩:《詩人與農夫》序曲 (7)


德沃夏克:E小調第九交響曲 (8)


尼爾森:《化妝舞會》序曲 (9)

錄音地點:丹麥國家廣播交響樂團(9),愛樂樂團(1-5, 7-8), 皇家丹麥樂團(6)/尼古拉·馬爾科

錄製日期:1947年9月26日(9),1953年月4月8日(5),1955年9月23日,1956年2月9-11日(4),1956年2月16-17日(8),1956年2月17日(1),1956年2月18日(7),1956年3月11日(3)

視訊

E大調第7號交響曲,WAB 107:III。舍爾佐 塞爾·施奈爾 由WAB 107:III中的E大調的NAXOS美國第7號交響曲提供給YouTube。舍爾佐 Sehr schnell·BBC交響樂團柴可夫斯基,肖斯塔科維奇,海頓,柯達伊及其他:管弦樂作品℗2016 Lyrita發行日期:2016-03-11樂隊:BBC交響樂團指揮:Nikolai Malko作曲家:Anton Bruckner由YouTube自動生成。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