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山人勸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山人勸酒》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山人勸酒》是唐代詩人李白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收錄於《 全唐詩》中。[1]

此詩通過對商山四皓穩固劉盈太子地位這一史實的概括,高度讚賞商山四皓不受屈辱,甘為隱淪的氣節;一旦出山,扭轉乾坤,功成身退,不牽名利所牽的氣度。詩人以此來表達自己的志向。

作品原文

《山人勸酒》

​蒼蒼雲松,落落綺皓。春風爾來為阿誰,蝴蝶忽然滿芳草。

秀眉霜雪顏桃花,骨青髓綠長美好。稱是秦時避世人,勸酒相

歡不知老。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欻起佐太子,漢王乃復驚。

顧謂戚夫人,彼翁羽翼成。歸來商山下,泛若雲無情。

舉觴酹巢由,洗耳何獨清。浩歌望嵩岳,意氣還相傾。

詩詞注釋

落落:豁達,開朗;綺皓:即四皓,秦末漢初隱居的四名高士東園公、用里先生、綺里季、夏黃公。因四人年皆八十餘歲,鬚髮皓白隱居在商山(又名地肺山、楚岫,在今陝西商縣東南),故號稱「商山四皓」。

阿誰:六朝、唐代口語,猶言誰。《古詩》:「不知貽阿誰?」《三國志·蜀志·龐統傳》:「向者之論,阿誰為失?」

顏桃花:謂面容有青春之色。語出《神仙傳》:「魯女生,絕谷八十餘年,日少壯,色如桃花。」

骨青髓綠:即《黃庭內景經》所說的「骨青筋赤髓如霜」,道家謂筋骨強健,精氣老煉。

糜(mi)鹿:鹿的一種,俗稱四不像,生活于山野。古人常以與麋鹿為伴喻棲隱山林。麋鹿志,即遢隱之志。

龍虎爭:龍爭虎鬥,指官場上的權力解觸。語出於張華詩:「龍虎方交爭。」 這裡指劉邦項羽之爭。

欻:忽然,突然;太子:指呂后子漢惠帝劉盈

漢王:指漢高祖劉邦

戚夫人:漢高祖寵妃,曾與高祖議立其子趙王如意為太子,被呂后斷肢剜目投入茅廁內,呼為「人彘」。

彼翁:指四皓;羽翼:輔佐力量。羽翼成,即勢力已經形成。四皓佐太子劉盈事,見於《史記·留侯世家》:漢高帝欲廢太子,另立戚夫人子趙王如意,呂后甚憂,便用留侯張良計,以厚禮迎請商山四皓輔佐太子。四人年皆八十餘歲,鬚眉皓白,衣冠甚偉,一日隨太子侍宴去問候高帝。高帝見而怪之,責問他們為什麼逃避朝廷徵召,而今卻又來跟從太子。四人直言回答說,因為高帝輕士,而太子仁教,恭敬待人,天下都樂於為太子效命。四人問過安退去。高帝見太子得高士輔佐,便對戚夫人說:」我欲易之,彼四人輔之。羽翼已威,難動矣!」於是取消了更換太子的打算。 泛若:好象,泛,滲泛;雲無情:浮雲飄來飄去無情。

觴:酒杯。酹:灑酒於地表示祭奠。巢由:巢父、許由,傳說為唐堯時的兩位隱士。

洗耳:這裡運用了典故。堯召許由,欲將帝位傳給他,許由不想聽,就洗耳於穎水之濱。 相傾:指意氣相投。

譯文

蒼勁入雲的青松,落拓開朗的商山四皓。

和煦的春風啊你為誰吹來?翩翩的蝴蝶忽然飛滿了芳草。

看老人秀眉銀髮滿面春色,精氣筋骨爽健長久美好。

自稱是秦時避亂隱居的人,歡快地相互勸酒而不覺年老。

四人各守與山間麋鹿為友的棲隱之志,恥於參加官場上的權力之爭。

可是忽然間又出山去佐助太子,使漢朝皇帝感到吃驚。

回頭對戚夫人說:"那幾位老翁啊,羽翼已經形成!"

功成之後又回到商山之下,好象天上的浮雲一樣來去無情!

共同舉杯祭奠唐堯時代的巢父、許由,你們懼污洗耳,多麼高潔自清!

放聲高歌,望着嵩岳那聖潔之地,你們的志趣情懷實讓人傾慕欽敬!

作品簡析

​《山人勸酒》是樂府舊題,郭茂倩樂府詩集》編此詩入《奉曲歌辭》。詩詠商山四皓健拔如蒼松,落拓不羈,仙風道骨,青春不老,春風和煦向他送暖,蝴蝶翩翩為之起舞。作品着重稱頌四皓"各守麋鹿志。恥隨龍虎爭"的高潔之志。尤其讚譽其以隱士的身份出山輔佐太子,安定了漢朝儲皇之位。

爾後功成身退,復歸商山,毫不系情於官祿爵們,其高風亮節直可追步上古高士巢父、許由。這正符合李白一向所追求的"功成拂衣去,歸入武陵園"的理想,所以在本篇對四皓表達了極高的敬慕之情。這和李白其他詩篇頌揚"千古高風"的魯仲連、安期生等功成身退的名士一樣,不過是以詠嘆古人來抒寫詩人自己的襟抱而已。其他評家以為本篇借四皓佐太子事來影射玄宗朝時事,就未免失之穿鑿了。

全詩可分為三段。"龍虎爭"以上為第一段。寫商山四皓的儀表風度及節操。"羽翼成"以上為第二段。寫商山四皓力回高祖心意,穩固劉盈太子地位的成就。最後六句為第三段。用形象讚頌商山四皓歸來的豪壯氣概。情==若白雲,氣若嵩岳,楷模巢、由,舉觴浩歌。此詩表達"功成身退"的志向,亦是詩人李白一生的追求。 ==名家點評 清·愛新覺羅弘曆:"泛詠四皓,便是無情之文。故注家以為感時事刺盧鴻輩,不為無見。白居易《四皓廟》云:'如彼旱天雲,一雨百穀滋。澤則在天下,雲復歸希夷。'可謂蘊藉有味矣。白詩卻只有五字曰:'泛若雲無情。'尤為深妙。知古人每相本也。"(《唐宋詩醇》)

清·王琦:"此詩大意美四皓,當暴秦之際,能避世隱居,及漢有天下,雖一出而輔佐太子,乃功成身退,曾不系情爵位,真可以希風巢、許者矣。箕山、潁水是二子洗耳盤桓之地,俱在嵩山,故望之而慨焉生慕,巢、由如在,意氣可以相傾,此正尚友古人之意。初無譏評獨清之說,明皇一證,其見左矣。"(《李太白文集注》卷之四) [2]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李白出生。字太白。其生地尚無確說。但一般認為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後避玄宗諱改為昌明)為其故鄉。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據《新唐書》記載,李白為興聖皇帝(涼武昭王李暠)九世孫,按照這個說法李白與李唐諸王同宗,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同輩族弟。亦有說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據《舊唐書》記載,李白之父李客為任城尉。

李白的樂府、歌行及絕句成就為最高。其歌行,完全打破詩歌創作的一切固有格式,空無依傍,筆法多端,達到了任隨性之而變幻莫測、搖曳多姿的神奇境界。[4]

李白的絕句自然明快,飄逸瀟灑,能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出無盡的情思。在盛唐詩人中,王維孟浩然長於五絕,王昌齡等七絕寫得很好,兼長五絕與七絕而且同臻極境的,只有李白一人。[5]

視頻

李白:不朽的詩人

大詩人李白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