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岸艦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岸艦導彈

來自 鳳凰資訊 的圖片

中文名: 岸艦導彈

外文名: ground-to-ship missile

別稱: 岸防導彈

岸艦導彈從岸上發射攻擊水面艦船的導彈。又稱岸防導彈。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岸艦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制導裝置等組成。它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發射系統等構成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岸艦導彈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上,通常分為固定式岸艦導彈和機動式岸艦導彈兩種。前者配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內,採用固定發射,有固定的射擊區域,陣地分散隱蔽,生存能力較強,能連續作戰;後者由車輛裝載,可機動發射。其射程為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與海岸炮相比,岸艦導彈射程較遠,命中精度較高,破壞威力較大。[1]

基本概況

岸艦導彈拼音àn jiàn dǎodàn:岸艦導彈是指從岸上發射攻擊艦船的導彈。亦稱岸防導彈。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配置在沿海重要地段和海上交通咽喉要道兩側。與海岸炮相比,射程遠,命中率高,破壞威力較大;但易受干擾。岸艦導彈由彈體、戰鬥部、動力裝置和制導系統等構成。射程數十至數百千米,飛行速度多為高亞音速。由飛機、直升機、艦艇或衛星進行中繼引導時,可攻擊雷達視距外的海面目標。與地面指揮控制、探測跟蹤、檢測、發射、技術保障系統等構成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分為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和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岸艦導彈通常是由艦艦導彈空艦導彈地地導彈改裝而成。20世紀50年代,前蘇聯首先研製岸艦導彈。60年代後,中國法國意大利瑞典挪威英國等,相繼研製生產岸艦導彈。在馬爾維納斯(福克蘭)群島之戰中,1982年6月12日,阿根廷部隊從岸上臨時陣地發射"飛魚"mm-38導彈,擊中英國"格拉摩根"號導彈驅逐艦,使其受創。其發展趨勢主要是增大射程,研製機動式岸艦導彈,建立指揮控制中心和數據鏈傳輸系統,實施隱蔽攻擊,提高機動能力、抗干擾能力和生存能力。

分類

岸艦導彈通常分為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和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

固定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導彈及其發射控制系統,配置在堅固的永備工事內,有固定的發射點和射擊區域,陣地分散隱蔽,能連續作戰;為獲得較遠的作戰距離,其目標搜索指示雷達通常配置在高地上。機動式岸艦導彈武器系統的各組成部分及其指揮操作人員,裝載於車輛上,戰時可駛入預先或臨時選定的陣地投入戰鬥,並可隨時轉移;為能連續作戰,每個機動式岸艦導彈部隊,都擁有供應維修車和裝載導彈的重新裝填車。

主要特點

岸艦導彈由於從陸地發射,其結構、重量、尺寸和各種地面設備可以不像其他反艦導彈那樣受到發射平台的嚴格限制。目標探測、指揮和發射裝置的部署方式也可以因地制宜,利用地形、地物的有利條件,以保證其處於最佳工作狀態,並有較高的隱蔽性。由運輸一起堅一發射車和多聯裝貯運發射箱組成的發射系統不僅提高了機動轉移能力,減少了車輛,簡化了勤務維護手續,而且還增強了火力強度。一個導彈連在發射陣地上的車輛減少到只由1輛雷達車、1輛指揮車和3輛各裝載6枚導彈的發射車組成,具有18枚導彈的點射、連射或齊射能力。

作戰使用

它用直升機搜索並捕獲地面雷達難以發現的遠方目標.地面雷達則測定直升機位置。指揮車上的地面指揮中心將兩者送來的數據分析處理後,便可確定目標的位置。發射車根據指揮車下達的命令和指令發的導彈攻擊目標。

發展簡史

岸防火力的革命在人類歷史上,自從國家出現後,入侵和反抗就相伴而生。為防備敵國的進攻,各國一般都會在國境一線部署重兵。到公元前後,為抗擊敵國從海上入侵,在一些瀕海國家陸續出現了岸防設施和兵力。14-15世紀,隨着配備岸防火炮的瀕海要塞的出現,岸防兵開始在一些軍事大國逐步形成。18世紀以後,許多國家先後將岸防兵列入海軍序列,正式組建海軍岸防兵。到19世紀,各軍事強國的瀕海岸段及要地都修築有較為完善的防禦火炮陣地,並在20世紀初達到最盛時期。

岸(對)艦導彈系指從岸上發射、攻擊敵水面艦船的導彈,是海軍岸防兵的主要武器之一。與岸炮相比,岸艦導彈具有射程遠、精度高、威力大等優點,被稱為海岸保護神。從誕生到如今,岸艦導彈已經走過了近半個世紀的歷程,它和艦艦導彈、空艦導彈、潛艦導彈一起組成了反艦導彈大家族。然而,作為一種防禦性武器系統,岸艦導彈具有許多自身無法克服的局限性,其發展速度遠遠趕不上艦(對)艦導彈和空(對)艦導彈發展的步伐。儘管如此,岸艦導彈仍將是沿海各國岸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新世紀繼續扮演海岸防衛者的重要角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