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塔哥尼亞沙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塔哥尼亞沙漠
圖片來自你好網

巴塔哥尼亞荒漠(西班牙語:Patagonia extraandina)[1] ,也被稱為巴塔哥尼亞草原,其沙漠主要位於阿根廷智利南部,西側以安地斯山脈為界,​東側以接鄰大西洋,南部有許多如峽灣的冰河地形。是阿根廷最大的荒漠,亦為世界第七大荒漠,佔地673000平方公里。其沙漠主要位於阿根廷智利南部,西側以安地斯山脈為界,​東側以接鄰大西洋,南部有許多如峽灣的冰河地形。巴塔哥尼亞大部分地區為荒漠,因受福克蘭寒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愈往沙漠南部,氣候雨量呈帶狀降低,年雨量平均介於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攝氏6-20度。但因當地雨量不多,加上大部分的河流屬於間歇河,於是沙漠中央的主要植披為草原,而沙漠的西部降水量較高,灌木就取代草本為主要植物。

該地區的地形主要是高原以及窄小的海岸平原,各河流發源於安地斯山,向東流入大西洋,切割成河谷,但因當地雨量不多,河流大多屬於間歇河,南部有許多冰河地形如峽灣等。巴塔哥尼亞受福克蘭寒流的影響,氣候寒冷乾燥,年雨量在90-450毫米之間,年均溫在6-20度,愈往南部更寒冷且雨量愈少,大多地區形成荒漠,被稱作巴塔哥尼亞沙漠。

沙漠形成

在大陸上乾燥少雨的地區,植被稀疏,風力強勁,地表或者是累累粗石,或者是一片黃沙。這種乾旱、多風、地面裸露的地區,一般稱為荒漠。根據荒漠地區的地面形態及組成物質,可將其劃分為岩漠、礫漠、泥漠和沙漠等幾種類型。岩漠也叫石質荒漠,主要在乾燥地區的山地或山麓。礫漠蒙語稱為戈壁。它的特點是地面覆蓋着大片礫石,猶如一望無際的石海。泥漠是一種由粘土物質組成的荒漠。沙漠是荒漠中最主要的類型,它的特點是地面由沙性物質組成,常常是沙波滾滾、沙巒起伏。在世界範圍內,沙漠面積約占陸地總面積的十分之一左右。 乾燥少雨是沙漠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從這個意義上講,沙漠是乾燥氣候的產物。浩瀚無垠的沙漠中那豐富的沙源又從何而來?一般說來,它們都是鬆散物質在裸露於地表之後,經長期風力搬運與分選而形成的。沙漠地區大多是由連綿起伏的沙丘組成的。沙丘形態各異,並且在風力的作用下不斷移動,使一些原來不是沙漠的地區沙漠化。沙漠的發展除與氣候和地面物質有關之外,在一定程度上還與人類的開發利用有關,土地沙漠化的現象已引起全世界的注意。

自然地理

巴塔哥尼亞沙漠北起南緯36°的科羅拉多河,南到火地島,西接安第斯山,東臨大西洋。面積786938km2,占全國領土的28%,包括內烏肯、里奧內格羅、丘布特、聖克魯斯4省和火地島區。是個自然地理環境比較獨特的地方。巴塔哥尼亞西接安第斯山脈,雪峰與火山映照,冰川同密林交錯,辟有大量的國家公園和自然保護區。位於聖克魯斯省西南部冰川國家公園內的佩里托·莫雷諾大冰川,高達3600m,綿延200km,冰層不停地移動斷裂,加上呼嘯盤旋的山風,公園裡充斥着雷鳴般的巨響。內烏肯省西北部拉寧國家公園裡有21個大大小小的湖泊和一座海拔3774m的拉寧死火山。這裡還保存着遠古原始森林,樹高幹粗,枝繁葉茂,蒼勁挺拔。巴塔哥尼亞地區,還分布着內烏肯省布蘭卡沼澤自然保護區、聖克魯斯省佩雷托·莫雷諾國家公園、火地島國家公園保留地、丘布特省瓦爾德斯半島國家海洋公園等壯美的自然景觀及保護區內的駱馬、兀鷹、美洲豹、海獅、海象、企鵝等珍貴動物。巴塔哥尼亞東部則是以遼闊的台地為主的荒漠和半荒漠高原。自西向東作階梯狀傾斜,東部則以陡峭的懸崖直逼大西洋,受古代冰川及現代乾旱氣候的影響,地表多冰蝕谷、冰磧丘、冰緣湖積冰水沉積及多種風蝕、風積地貌。 巴塔哥尼亞地處溫帶,但由於位居安地斯山脈的背西風坡上,而造成雨影效應,受焚風效應影響,造成降水稀少,再加上福克蘭寒流造成周圍氣壓偏高,氣候寒冷乾燥,愈往南部愈寒冷且雨量愈少,因而大多地區形成荒漠。

氣候

巴塔哥尼亞沙漠氣候條件惡劣,素有「風土高原」之稱。受大陸面積狹窄、居安第斯山背風位置及沿海福克蘭寒流等的綜合影響,荒漠直抵東海岸,但大陸性特徵不很強烈,冬夏沒有極端的低溫和高溫,7月均溫0℃~4℃,1月均溫為12℃~20℃。降水稀少,全區年均降水量不超過300mm,並呈自西向東遞減趨勢。風力強盛,常吹時速超過110km的狂風,塵暴不斷。巴塔哥尼亞沙漠水文狀況獨特,雖然荒漠廣布但內流區域狹小,內流區僅局限於內格羅河與丘布特河之間狹小地區。其餘地區河流因承受山地冰雪融水或冰蝕湖供給而成為過境外流河。但畢竟受乾旱氣候制約,眾多河流中僅有科羅拉多河、內格羅河、丘布特河河水充沛可航運、灌溉、發電。成為巴塔哥尼亞發展農、牧、林各業的河谷平原基地。

巴塔哥尼亞高原

巴塔哥尼亞高原是阿根廷和南美洲的重要地區。西班牙語中,「巴塔哥尼亞」是「巨足」的意思。1519年,隨麥哲倫環球旅行到達今天裡瓦達維亞海軍准將城附近的意大利學者安東尼奧·皮加費塔,看到當地土著居民——巴塔哥恩族人腳着胖大笨重的獸皮鞋子,在海灘上留下巨大的腳印,便把這裡命名為巴塔哥尼亞。巴塔哥尼亞高原,自然環境獨具特色,礦產資源非常豐富,具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巨大發展潛力。

恐龍化石

古生物學家宣布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北部地區挖掘出一具食草恐龍的巨型骨架化石,身長達32米,是迄今為止發現的體積最大的恐龍之一。在此之前,在該省還發現了另外兩種以龐大著稱的恐龍化石。巴塔哥尼亞地區之所以成為最熱門的考古聖地,是因為在那裡能發現白堊紀的恐龍化石。要知道,生活在白堊紀的恐龍,其大小和形狀超出了以前所有的類型,體積也是恐龍中最大的。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和大自然的侵蝕,沉積物從那時起就直接暴露於巴塔哥尼亞沙漠和荒地的表面,這也導致化石易於被人發現和挖掘。在巴塔哥尼亞發現的三大「巨龍」化石都屬於無法龍,這是一種長頸蜥腳類動物,是生長在南美地區的大型恐龍。由於在白堊紀的大部分時期,南美地區還是一個獨立的大陸,大多數生長在那裡的動植物比生長在其他聚合陸地的動植物的演變和進化更為明顯。與世隔絕的環境促使蜥腳類恐龍成長得更加強壯和健碩。但科學家迄今為止還沒有對為何會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達成共識。古生物學家們已經發現了最大的蜥腳類恐龍的足跡,如在北美、澳大利亞和馬達加斯加島發現了無法龍的化石,隨着挖掘工作的進展,也許會發現更為大型的恐龍化石。但毋庸置疑的是,到2008年為止,還沒有任何地方「盛產」的恐龍化石比得上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地區發現的那麼「龐大」。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