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廣南

  廣南縣位於雲南省東南部,鄰接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山州東北部,滇、桂、黔三省(區)交界處[1] 。地處東經 104°31′至105°39′,北緯23°29′至24°28′之間[2] 。年平均氣溫17.1℃。極端最高氣溫39.5℃,極端最低氣溫-8.1℃,≥10℃積溫4651.7~6823℃,河谷最低海拔積溫7337℃。廣南縣總面積7983平方千米。總人口75萬人(2004年)。 代碼:532627[3] 。拼音:Guangnan xian。

中文名称	
广南县
所属地区	
中国云南省
政府驻地	
县人民政府驻莲城镇
邮政区码	
663300
面积	
7983平方千米	
行政区类别	
县
下辖地区	
莲城镇、八宝镇、南屏镇
电话区号	
0876
地理位置	
云南省东南部,邻接 广西
人口	
75万人

縣情概況

  雲貴高原向桂東延伸的斜坡地段,屬滇東南岩溶高原的一部分,是一個山地高原的丘陵地區。從整體上看,地勢由西南向東北呈階梯狀傾斜,西南高,東北低。

最高海拔2035米,最低海拔420米。東西長105公里,南北相距103公里。東連富寧縣,南接麻栗坡縣、西疇縣,西與硯山、邱北縣毗鄰,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西林縣接

壤並與貴州省興義市相望,是雲南省通往廣西廣東的交通要道之一。北部多為構造侵蝕低山、低中山、中山及侵蝕低中山,中小河流、溪溝星羅棋布,多為小壩

子;南部為可溶岩性地區,廣布岩溶,以碳酸岩為主,發育成千姿百態的岩溶地貌。全縣自然風光優美,具有重要的旅遊開發價值。主要有歷史文化名城—蓮城、八

寶省級風景名勝區、 「天下第一奇村」—峰岩洞、「世外桃源」 —壩美村、「萬山鼻祖」—九龍山等景點。

廣南

歷史沿革

  廣南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已發現,出土鑑定的文物、古蹟、化石、墓葬、生產生活用具等證明,萬年前就有人類在廣南這塊土地上勞動、生息、繁衍。公元 前三世紀境內九個句町部族組成句町國,西漢元鼎六年置牂牁郡,在廣南、富寧及右江上游設句町縣;三國蜀漢至東晉隨屬興古郡; 唐初隸南寧州都督府,唐中葉, 隸嶺南西部邕州為僚子部,自立200餘年;宋為特磨道; 元為廣南西路宣撫司、宣慰司,明朝洪武十五年設廣南府;清代仍然設廣南府;民國2年廢府改為廣南縣,隸

蒙自道, 民國10年廢道改為雲南省直隸廳,民國31年隸文山專區,1958年4月l 日成立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廣南縣隨屬至今。

  廣南境域古屬「西南夷」的一部分,居住着濮人、儂人、山僚、沙人等少數民族。宋仁宗五年,宋朝將領樞密副使狄青和楊文廣率部征討「南天國」仁惠皇帝儂智高,大批宋朝軍隊尾儂智高進入特磨道(即今廣南、 富寧和滇東南)。公元1055年,儂智高敗走大理國後, 大部宋軍在此地領命從俗,逐步變為封建領主,宗支

繁衍。明朝初期在雲南建立二十二衛,三銜十八所,廣南為二十二衛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命沐英鎮守雲南,這些戍守邊疆之兵及家屬子女就地屯田,就這樣逐漸落籍下來。

  漢族軍民與當地少數民族共同開荒墾田,興修水利,戍邊衛民。洪武十六年,沐英到南寧徵招了大批工匠到雲南,分配到二 十二衛,調集江西、浙江、湖南、河南等四個都司兵到雲南各地守邊置屯。漢族軍民屯田戍邊,對開發廣南發揮了積極作用。明朝後期,軍屯制度漸廢,諸多軍戶落籍雲南州縣為民,明清時代,朝廷在廣南實行土司和流官並存制,朝廷官員的到任,加強了對廣南的開發和治理,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明顯加快。

  清宣統三年之前,廣南商賈往來較多,市場繁榮,人丁興旺。隨着改土歸流的變革更是吸引了很多籍少地無地或生產、生活無着的漢族移民源源而來,或殖墾,或用工,或做小買賣。內地漢族不斷湧入廣南,傳入先進的文化、技術和鐵農具、工具,促進了農業、商業、手工業、文化教育的發展。

  民國期間,廣南人民在共產黨的領導下,積極參與邊縱部隊對國民黨反動政府的鬥爭。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廣南人民在黨的領導下、進行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改革開放以來,廣南的經濟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社會事業等各方面都有了長足的發展。

行政區劃

  廣南縣轄7個鎮、11個鄉:蓮城鎮、八寶鎮、南屏鎮、珠街鎮、那灑鎮、珠琳鎮、壩美鎮、董堡鄉、舊莫鄉、楊柳井鄉、板蚌鄉、曙光鄉、黑支果鄉、篆角鄉、五珠鄉、者兔鄉、者太鄉、底圩鄉;堂上農場、石山農場。

  2000年,廣南縣轄6個鎮、14個鄉:蓮城鎮、八寶鎮、南屏鎮、珠街鎮、那灑鎮、珠琳鎮、那倫鄉、董堡鄉、舊莫鄉、楊柳井鄉、板蚌鄉、曙光鄉、黑支果鄉、篆角鄉、五珠鄉、者兔鄉、者太鄉、底圩鄉、阿科鄉、八達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730376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蓮城鎮 67134、 八寶鎮 66749、 南屏鎮 40198 、珠街鎮 35241、 那灑鎮 48010、 珠琳鎮 61121 、那倫鄉 15147 、董堡鄉 19993 、舊莫鄉 55681 、楊柳井鄉 35725、 板蚌鄉 14033 、曙光鄉 28485 、黑支果鄉 46183、 篆角鄉 23509 、五珠鄉 26787 、者兔鄉 35167 、者太鄉 18585 、底圩鄉 30073、 壩美鎮 62555。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2010年,廣南縣行政區劃:

  蓮城鎮 轄: 北寧社區、蓮湖社區、南秀社區、永安社區、龍井社區、北壇社區、菜園社區、蓮花村、那們村、小廣南村、董那孟村、平山村、岜奪村、壩汪村、細掌村、端諷村、坡孟村、賽京村、端鳩村、老龍村、那朵村。

  八寶鎮 轄: 八寶村、壩龍村、八甲村、河野村、板幕村、百樂村、楊柳樹村、甲壩村、交播村、壩哈村、甘蔗園村、老寨村、平邑村、樂共村、俄色村、沙斗村。

  南屏鎮 轄: 馬街村、小阿幕村、乾溝村、花榜村、老街村、大牙掃村、冉家屋基村、壩聾村、安王村。

  珠街鎮 轄: 珠街村、樹科村、老臥村、小阿章村、里吉村、尼錄村、放羊村。

  那灑鎮 轄: 那灑村、維莫村、董德村、岜皓村、貴馬村、長箐村、魁母甲村、龍汪洞村、麻巫村、石丫口村、松樹腳村。

  珠琳鎮 轄:珠琳村委、以兔村、白泥塘村、吊井村、西吉村、西基德村、新寨村、羊街村、阿卡黑村、中寨村、阿哈村。

  那倫鄉 轄:

  董堡鄉 轄: 董堡村、董仕基村、老路村、老井村、羅瓦村、牡路村、董弄村。

  舊莫鄉 轄: 舊莫村、威龍村、貓街村、里卡村、底基村、龍瓜村、里洋村、昔扳村、板茂村、西洛村、板榔村。

  楊柳井鄉 轄:楊柳井村、西洋村、普弄村、罵然村、寶月關村、海子村、扣來村、石筍村、龍哈村、阿用村。

  板蚌鄉 轄: 板蚌村、木艾村、永懷村、平老村、麻栗村。

  曙光鄉 轄: 空山村、雞街村、田新寨村、田房村、牛泥塘村、馬堡村。

  黑支果鄉 轄: 黑支果村、阿章村、牡宜村、木浪村、新街村、夷郎村、天生橋村、腳木塘村、龍潭村、鼠街村、馬稍村、平寨村。

  篆角鄉 轄: 阿渺村、大坪村、布標村、干壩村、壩熬村、下寨村、紅岩村。

  五珠鄉 轄: 五珠村、九克村、老廠村、紅石岩村、石盆村、六良箐村。

  者兔鄉 轄: 者兔村、者街村、木乍村、革傭村、斗月村、者媽村、那耐村、者莫村。

  者太鄉 轄: 者太村、未昔村、大田村、三卡村。

  底圩鄉 轄: 底圩村、普盆村、普龍村、叮噹村、者嘎村、石堯村、同剪村、壩莊村。

  壩美鎮 轄: 阿科村、者烈村、董幕村、革乍村、那洞村、者卡村、青石村、普南村 八達村、堂上村、同應村、洛里村、者歪村、者孟村、底先村。

  2006年,撤銷那倫鄉,其行政區域併入蓮城鎮,鎮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阿科鄉和八達鄉,設立壩美鎮,新設立的壩美鎮管轄原阿科鄉和八達鄉管轄的行政區域範圍,鎮政府駐原阿科鄉政府駐地。

經濟狀況

  雲南連接泛珠經濟區大通道廣南經濟區土地面積781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在雲南省129個區(縣)中位居第三。2006年末,廣南經濟區總人口76.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1.7%。實現生產總值223812萬元,排全省(區)第46位,人均生產總值2939元,為全省平均水平的32.8%,排全省(區)第120位;一二三產比例為48:18:34,農業比重仍然較大,工業化發展水平較低。完成財政收入7688萬元,排全省區(縣)第70位;人均財政收入101元,排全省(區)第118位。總體而言,廣南經濟發展低於全省平均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十五」計劃和「十一五」規劃前兩年的建設和調整,廣南經濟取得了新的發展,發生較大的轉變。

  「十五」至2006年間,廣南縣糧食總產量均保持在2.2億公斤左右,優質米、烤煙、茶葉、甘蔗、畜牧業規模化、產業化發展初見成效,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產業,「十五」期間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遞增6.9%。礦業、電力、建材、農產品加工四大工業骨幹產業得到培育和較快發展,全縣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21.6%。以壩美「世外桃源」為重點的文化旅遊產業發展迅速,帶動了賓館酒店、交通運輸等第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全縣第三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16%,對地區生產總值的貢獻率達46%。以這些優勢產業為基礎,使廣南在市場竟爭中具有一定的優勢。

  規劃以經濟區的資源特點、發展現狀以及區域狀況為基點,以市場為導向,以國家和省、州經濟功能區定位和產業政策為指導,提出發展廣南通道經濟的構想、布局和重點。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全縣國土面積7810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山區、半山區面積占94.7%,壩區占5.3%,是一個典型的山區縣。有耕地面積62.4萬畝(其中田22.2萬畝,地37.7萬畝),人均占有耕地面積0.84畝。有園地6.9萬畝,有林地536.78萬畝,牧草地360萬畝,水域面積2.2萬畝,宜林荒山90多萬畝,未利用土地279萬畝。紅壤883.48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78.62%,分布於全縣各地;其次是石灰土147.75萬畝,占土壤總面積的13.15%。從廣南縣土地利用現狀看,土地資源相對比較豐富,但人均占有面積較少,人地供需矛盾突出。半山區面積大,壩子比例小,低產田地比重大,約為25.3萬畝,占耕地面積的42%。尤其是瘠薄地,比重高達40%。石漠化面積不斷擴大,土地墾殖率普遍較低,肥料施用結構不合理,導致生產力還較為低下。因此,必須大力治理中低產田,積極開發宜農荒地資源和山區土地資源,對沙化和水毀等耕地進行綜合治理,加強對農業用地資源的宏觀調控與管理,採取多種途徑和措施保持水土,合理利用和保護耕地,從而促進農、林、牧、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最終目標。

森林資源

  廣南屬國家天然林保護縣。全縣共有林業用地面積43.66萬公頃, 占全縣土地面積77.48萬公頃的56.35%,宜林荒山419.2萬公頃。全縣活立木蓄積量773.077萬立方米,主要以雲南松、櫟類、杉木為主。森林覆蓋率43.6%,較五年前的42.01%增1.59個百分點。全縣經濟林面積10萬餘公頃,其中集中連片面積4.1萬公頃。在經濟林面積中,以油桐面積最大1.35萬公頃,其次油茶1.29萬公頃。有竹林面積142.1公頃。縣域共有木本種子植物91科、272屬、400多種。屬國家一、二級保護的珍稀樹種植物有桫欏、觀音連坐蕨、長蕊木蘭、蒜頭果、擬單性木蓮、香木蓮等10餘種。

水能資源

  全縣水資源總量為38.4億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資源量為5518.3立方米。年均降水總量90.96億立方米,地表年徑流量38.05億立方米,占降水量的41.8%,地下水年徑流量為10.73億立方米,占總徑流量的28.5%。水能資源蘊藏量51.3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24.17萬千瓦,主要分布於縣境內的西洋江幹流及清水江流域上,沿西洋江流域可建設8個梯級電站,可開發量為15.62萬千瓦,占全縣開發量的64.63%;沿清水江流域可建設3個梯級電站。

礦產資源

  廣南縣位於南嶺東西向複雜構造地帶西段與滇越凹型旋鈕複合部位,一級構造極為發育,形成良好的成礦條件,已發現銻、金、水晶、重晶石、冰州石等30餘種金屬和非金屬礦藏,共165個礦床(點)。其中,銻礦探明儲量24萬金屬噸,居全國第二位,年產精銻3000噸。金礦探明地質儲量5369.47千克,預計遠景儲量大於1萬千克。

氣候特點

  廣南縣距北回歸線及太平洋、印度洋較近,隨着海拔高度的不同,呈現亞熱帶高原立體氣候和季風氣候的特點。年平均氣溫為16.7℃,最高氣溫36.7℃,最低氣溫—5.5℃,最冷月在1月(月平均氣溫8.6℃),最熱月在7月(月平均22.5℃),無霜期305天,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降水量為1042.1毫米,降水量最多年達1391.2毫米,最少年為768.9毫米,最多月為402.6毫米,最少月為0.1毫米,干(11一4月)雨(5一10月)季節明顯。歷年日照時數平均值為1651.2時,平均相對濕度79%。主要氣象災害有霜凍和低溫冷害、乾旱、洪澇、冰雹、大風和雷暴等,冬春乾旱常見,夏旱和洪澇災害時有發生,霜凍、倒春寒、低溫冷害隔年不一,有順次出現、交替出現、連續出現的特點,每年都給農業生產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失。損失大的有很多

人口民族

  據統計資料顯示,廣南縣2008年年末總戶數167124戶,總人口770971人,其中:農業人口726776人,占94.3%,少數民族人口478005人,占62%,在總人口中,其中男性404581人,女性366390人。

  分民族看,全縣共有11種民族,其中:少數民族人口478005人,占總人口62%,在民族人口中,壯族329729人,占42.77%;漢族292966人,占38%;苗族91240人,占11.83%;彝族38212人,占4.96%;瑤族16621人,占2.16%;回族1333人,占0.17%;蒙古族612人,占0.08%;傣族、布依族等其他民族258人,占0.03%。

  分行業看,全縣共有農村勞動力435548人,其中:從事第一產業的有326959人,占75.1%;從事第二產業的有9653人,占2.2%;從事第三產業的有98936人,占22.7%。

  農村勞動力中,外出半年以上勞務輸出的人有83300人,占農村勞動力總數的19.1%。

名勝古蹟

文筆塔   文筆塔——又稱雁塔,位於廣南縣城南13公里的壩灑東側三台坡之顛,與蓮城遙相對望。建於清道光末年。塔共有11層,高36.8m,系六角空心檐式塔,塔呈筆形。台基呈六方,條石砌築,高1.8m,每方寬4.8m;塔體青磚砌築,底層內空直徑4.8m,壁厚1.48m,塔的每層前後有圓拱裝飾假窗,唯七、十兩層前窗內較深。該塔結構嚴謹挺拔,曾被稱「迤南第一高塔」。1993年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昊天閣

  昊天閣——又稱玉皇閣,位於縣城一小旁。始建於清乾隆年間。閣為三重檐歇山頂,坐東向西,底層後牆及兩側皆為青磚砌築,厚0.6m,閣內共26柱,內金柱4棵全系整木,直通閣頂,通面闊12.2m,通進深11.6m,通高18.6m。整個閣雕刻工藝造型生動,刻工精美。登此樓閣,視野開闊,蓮城風光盡收眼底,是城中通覽蓮城風光的唯一古閣。1998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都天閣——位於廣南縣人民醫院內,因閣內原供奉有「都天太子」坐像而得名。始建於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閣高9m,占地面積60 m2。共有內、外柱24棵,內柱6棵通頂。台基為條石砌築,呈等邊三角形,台階上雕刻有「雲龍水紋」圖案,桅枋上雕刻有琴、棋、書、畫等圖案。結構精巧,造型古樸典雅。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儂氏土司衙署

  儂氏土司衙署——位於縣城北街一小校園內。建於元初,曾設有大小衙門,占地面積11000m2。自元朝至民國的近七百年間,土司制度世襲27代,掌管廣南政治、軍事、民刑、錢糧等大權。廣南土司府是中國壯族土司中建築規模最大、權力較為集中、管轄範圍最寬、世襲時間最長的土司府。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舊莫王氏宅院

  舊莫王氏宅院——位於廣南縣舊莫鄉,距縣城29公里。建於1936年。占地面積1800 m2,屬硬山頂抬梁式建築,雙重院落,前有炮樓,後設暗堡。整幢樓房建築有數不清的方眼榫頭,卻沒有一個楔子,如今榫頭嚴絲合縫,屋架完好,工藝堪稱一絕,稱為無楔房。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蓮城

  蓮城,廣南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蓮城,因「四周山勢開敞,具有川原之象,然崗坡綿延,平壤無多,近治諸山布列,形類蓮花,故曰蓮城」(道光《廣南府志·城池》)。城位於55.48平方公里的廣南大壩之中部,地勢東北高,西北低,海拔1240米,氣候溫和,四季如春,年平均氣溫16.7℃,年平均降雨量1069毫米,無霜期301天。

  蓮城,唐為儂氏據地,宋為特磨道治所—福州。元至元十二年(1275年)改為廣南西路宣撫司治所。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改設府署,十九年(1386年)開始建城池,府城建在平關坡上,建排柵,周四里,設西南二門。清康熙十八年(1679年)後,開始興建學宮,創書院,倡文教,關心農稼,興修水利。雍正十年(1732年),廣南巡撫張允隨委員改建磚城,城牆周四里,長八百五丈八尺,高一丈六尺八寸,設垛口1603個,炮台8座;東西南北四門各設城樓,另設小南門,便民取水出入。城依山地無池。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為「蓄水以備緩急,引流以資灌溉」,在城西北隅挖掘一池塘,名承恩塘(今之蓮湖)。道光十三年(1833年),府城遭地震,城牆數段坍塌。1842年,知府施道生、知縣沈炳倡捐率士民重新修復城池。

  蓮城,僅明清之間就建有六閣、二十四座廟宇、五座學宮、書院。早在明清時期,商賈雲集,手工業興盛,城市建築業高速發展。市區規劃嚴謹,民居形式複雜多樣,房屋排列整齊,東西南北及小南街五條主街道貫穿全城,50條巷道縱橫交錯。五條主街道均為三道青石板鋪面。民房櫛比鱗次。富商住宅及官邸均為四合院、三間兩耳、五間六耳或三進深大院。檐、枋、門,窗雕龍畫風,石雕木雕比比皆是,古香古色,富麗堂皇,各具特色。城周東南西北各設城樓共四座,皆為兩層閣樓,雄偉壯觀。如今,保存下來的有吳天閣,都天閣,儂氏土司衙署部分,文筆塔,孔廟,貞節石牌坊,皇姑墳,萬壽寺等。

  近年來,廣南縣加大對文物的搶救和維修力度,城內部分文物古蹟修葺一新,新建或擴建了蓮湖公園、文化廣場、銅鼓廣場等一批文化休閒設施,現代文明與歷史文化得到和諧統一發展。1999年,蓮城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命名為「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文廟

  文廟——位於蓮城南街縣一中內。始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雍正五年(1727)、乾隆六年(1741)增建,乾隆二十八年(1773)、道光六年(1826)重修。全廟占地約9000 m2,分為五進院落,現有泮池、欞星門石牌坊、大成殿。是早期祭祀教育家孔子的活動場所,也是歷代興辦學校教育的重要陣地。1985年被列為文山州文物保護單位。

火樹銀花夜蓮湖

  蓮湖公園是廣南主要的休閒娛樂中心,它是八寶省級風景名勝區的重要景點之一。蓮湖公園總面積約23'平方米,蓮湖中心有湖心樓。湖心樓是一座三重檐四角卷棚式歇山頂方形亭樓。南有四十米長的九曲一亭橋,北有可噴8種花式的彩色噴泉,東北、西南沿岸分別建有方亭、圓亭四座,西岸是大門及茶室。公園內的亭台樓榭風格古樸、典雅,漫步其間,湖水清澈、垂柳拂波、紅亭倒映、草綠花紅,給人幾分詩情畫意般的寧靜與安詳。它與東邊的昊天閣,北邊的都天閣,西邊柯仲平紀念館等古香古色的人文景觀相映成趣,成為人們茶餘飯後休閒及遊覽的重要地方。蓮湖公園原名承恩塘,俗稱北門大塘子,於清朝嘉慶年間人工挖掘而成,用來蓄水以供城中市民飲用、灌溉良田。舊蓮湖公園於民國25年(1936年)開始修建,由駐開廣警備司令龍奎垣部隊與蓮城民眾共建,在湖中修建東西跨中埂長堤,在堤上中心建亭樓。亭樓為四角卷棚式歇山頂,筒瓦覆面,穿斗抬梁式全木結構,四周有圍欄,可作靠椅坐賞湖景。亭樓建築形式古樸、具有壯族吊腳木樓的特點,長堤兩端各建有一座單孔青石圓拱橋,以貫通兩岸。湖內種植蓮藕茭瓜,湖邊栽竹種樹。整個蓮湖布局精巧,環境清幽秀麗,清朝秀才向溶撰寫對聯讚美道:「蓮筆着煙妙染出梨影梅魂花姿柳態,湖波漾月喜盪開詩懷劍膽琴心」,又有人稱讚:「蓮湖倒影增亭秀,湖水澄清映月華」。蓮湖公園在80年代被列為省級風景名勝旅遊點。蓮湖公園建國後曾於1964年、1975年、1982年三次重修湖心亭、湖堤,並且在長堤西段石拱橋頭兩棵石雕龍盤柱,增建古式圓拱門,門前放一對石獅子。後來由於人口劇增,道路狹窄,湖水嚴重污染。1997年在縣人民政府的倡議下,在全縣各界人士和外鄉友人的支持下,集資近千萬元,歷時兩年把蓮湖公園改造成現在全新的景色。

文物保護工作

  在悠悠5萬年的歷史長河中,廣南縣各族先民留下了極為豐富的文化遺產。現有珍貴的文物藏品1008件(枚),社會流散文物2000餘件,其中國家一級文物1件,二級文物2件,三級文物13件,居全州八縣之首。值得一提的是,廣南還是世界銅鼓文化發源地之一,在全球出土的8種古老銅鼓基本類型中,廣南就有5種41面。其中一面進入世界迄今發現最早的十八面銅鼓之列,一面被稱為省博物館「鎮館之寶」。厚重的銅鼓文化於2005年6月拍成電視專題片《銅鼓的迴響》,亮相央視《走遍中國》欄目。2002年10月,廣南縣在處於縣城黃金地段的蓮湖之濱讓地2460平方米,啟動興建了總投285萬元(不含用地費)、建築面積1575平方米的花園類框架仿古式民族博物館,並於2005年11月4日竣工投入使用。

  2006年春節近1000件文物首次在規範的展廳亮相後,深受世人青睞。美國福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譽社強等觀後激動不已,連聲稱讚「廣南文物真棒,真了不起!」。

  廣南縣素有「銅鼓故鄉」的美稱,在世界上已有八種古老銅鼓基本類型中,廣南就有萬家壩型、石寨山型、尊義型等5種40餘面。1983年、1985年五珠鄉出土的沙果Ⅰ、Ⅱ號萬家壩鼓系春秋戰國時期遺物,進入世界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十八面銅鼓之列。1919年阿章出土的石寨山型競渡鼓,以其精美的鑄造工藝和繁褥的紋飾,被稱為雲南省博物館「鎮館之寶」。1959年隆重慶祝建國10周年之際,被送往首都參展的一面廣南銅鼓,現仍榮耀地展示在國家歷史博物館。因為廣南銅鼓的存在,2004年在文山召開的國際銅鼓文化研討會上,我州被中外專家不可辯駁地公認世界銅鼓文化發源地之一。為展示深厚的銅鼓文化底蘊,該縣已籌資1000餘萬元興建了占地140畝的銅鼓廣場,塑了9面不同類型的銅鼓,每年引來數萬人圍觀。2005年6月中央電視台將廣南獨特的銅鼓文化習俗拍成電視專題片《銅鼓的迴響》閃亮上映央視《走遍中國》欄目,廣南厚重而神秘的銅鼓文化在國內外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已是外界認識廣南、仰慕壯鄉、提高廣南知名度的重要窗口。

歷史文化名人

  柯仲平,著名革命詩人,雲南四大文化名人之一,廣南縣城小南街人。柯仲平紀念館於1994年4月建成,是廣南各族人民為了紀念柯仲平這位為革命戰鬥一生、歌唱一生的著名詩人而捐資興建的。紀念館坐落在蓮湖西畔,緊靠環湖西路,屬中國傳統式的四合院結構。占地2000平方米,建築面積770平方米,分一幢主館和兩幢附設展廳,一個碑廊。大院的地勢呈階梯狀,從環湖路拾級而上,分三個平台。第一台為大門和門內左右兩側的兩幢附設展廳。大門系古式琉璃瓦覆面,朱紅大鐵門,門兩側牆體上是畫家陸錫九先生創作繪製的粉彩山水畫。門面正上方藏青色底板上是書法家陸鑄先生書寫的「北苑」草書二字。大門內是平台天井,左右兩端各建附屬展廳,展廳同屬琉璃瓦覆面朱紅牆體。第二平台是大院綠化區,設有兩個花池、兩塊櫻花園和兩個花台,其中有一個花台圍護着一棵百年金桂,桂樹蒼老而枝葉茂盛,給紀念館平添了一種歷史積澱和文化氛圍。碑廊居於右花園外沿。主館居於頂台,屬整個院落最顯著的位置。占地面積25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主館分上下兩層,底層為紀念館展廳,門外懸有柯仲平夫人等撰的「衝出蓮城奔四海,颳起狂飄震九洲」(陸鑄書)、「壯懷彈唱英雄史,詩苑高標革命花」(彭惠民書)、「筆風吹醒迷徑草,墨雨潤開含笑花」(李華甫書)等聯。正面底層與樓層交接處置陸鑄先生書寫的「柯仲平紀念館」六個金色楷書大字。樓層分三部分,中間同屬展廳,琉璃瓦覆面,左右兩端平台上分別建有「蓮花」、「毓秀」兩座亭閣。紀念館主樓結構氣勢宏偉,金碧輝煌。紀念館陳列着大量翔實的反映柯仲平生平事跡的圖片、文字、實物資料和他的著作,其中圖片178幀,實物82件和《柯仲平詩文集》等12種18個版本的著作,共21冊。這些圖片和實物資料,充分展示了柯仲平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光輝的一生。柯仲平紀念館於1998年被定為雲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詩人的精神將永遠激勵着廣南人民奮發向上。

自然景觀

「世外桃源」壩美   「世外桃源」壩美——位於廣南北部的阿科和八達兩鄉交界處。海拔約800m,四面環山,陸路交通不便,外人進出村子主要通過村前村後兩大天然的石灰岩水洞,壩美村山青水綠,屋舍農田、男耕女織、雞鳴犬吠、一草一木、一情一景,形神皆似晉代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

省級風景名勝區八寶   省級風景名勝區八寶——八寶鎮位於廣南縣東部,323國道貫通全境,是滇東南通往兩廣和沿海地區的必經之地。重要景點有碧波蕩漾的八寶河、神奇的雙鎖鰲魚山、絕壁崖峭青龍山、氣勢磅礴的三臘瀑布、威武雄壯的犀牛山、撲朔迷離的三臘溶洞、安樂溶洞、牙方溶洞、對河水景、奪目生輝的五馬山天池、充滿人性的孤兒井、長年風流不息的河野風洞、紀念悲劇傳奇的夫妻石和虎嘯龍吟的戈峰瀑布等。

峰岩洞

  峰岩洞——位於南屏鎮安王村的崇山峻岭之中,距323國道15公里。全村59戶285人穴居於一個高50m、寬200m的山洞裡,全村六姓和睦相處,互敬互讓,農忙時節,家中即使不上鎖,也不會發生盜竊事件,真正是夜不閉戶,路不拾遺。有「共用一片瓦,同進一道門,雞鳴全村應,相處一家人」的特點,被譽為「天下第一奇村」。2001年7月18日被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總部列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

九龍神山

  九龍神山——亦稱者鷂山,位於者兔、者太、底圩三鄉結合部,距縣城52公里。海拔1933.7米。清道光《廣南府志》讚譽九龍山為「萬山鼻祖,江河之源」,有七條山脈九條河流發源於九龍山。因山似九條蒼龍含縛九天而得名。山高寒冷多霧,有「一山分兩季,十里不同天」的立體氣候。山上有列入國家和省級保護的雲豹、猿猴、蟒蛇、穿山甲、獐子等珍稀動物,有古樹名木、花鳥、藥材等名貴植物

七星湖

  七星湖——位於廣南縣五珠鄉駐地以北2公里處,距323國道10公里。海拔1650m,蓄水300多萬立方米。因寬曠的湖面上凸現着的七座島嶼錯落有致,如北斗七星撒落於上而得名。

底先

  底先——位於廣南縣八達鄉東南部,距壩美景區10公里。村前有一條清澈透明的河流經過,村內古樹參天,壯族杆欄式房屋櫛次鱗比,四周青山翠繞,飛禽走獸出沒其中,一幅「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景象,是理想的河谷遊覽勝地。

石筍小石林   石筍小石林——位於廣南縣楊柳井鄉石筍村,距縣城30公里。海拔1360m。石筍山高疊翠,鳥道崎嶇,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在1平方公里的山坡上有數千根石筍拔地而起,形成一片形如竹筍的小石林,石林區內石芽、石碓、寶塔、石龜、石象、石豬、石獅、石狗等幻象羅列,溶溝、溶槽、小徑互相交錯,步入其間煙雲縹緲,筍林幽深,猶入仙山夢境。

湯納溶洞

  湯納溶洞,又稱雲仙宮,位於董堡鄉湯納村,距縣城30公里。是一個罕見的大型喀斯特水晶式溶洞。溶洞貫穿數座山腹,分上下層和若干分洞,洞內廳連廳,洞套洞,空曠地帶約30000多平方米,有長1千米的鐘乳石長廊,閃爍着迷人的銀光,令人眼花繚亂。.

太極泉

  太極泉——或稱陰陽泉、冷熱泉,位於阿科鄉駐地南1公里處,廣阿(廣南—阿科)公路左側。在約40m2地段分別有兩口泉水,一冷一熱,熱泉水溫適中,四季皆可沐浴。

間歇泉

  間歇泉——位於廣阿公路旁分水嶺處,距縣城7公里。泉水時而大,時而小,每次大小交替間隔10分鐘,常年不息。

  現在有彝族、白族、傣族、壯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納西族、瑤族、藏族、景頗族、布朗族、布依族、阿昌族、哈尼族、錫伯族、普米族、蒙古族、怒族、基諾族、德昂族、水族、滿族、獨龍族等民族分布。

詞條標籤: 地理 行政區劃 雲南省 地名 中國國家級貧困縣 中國地名 雲南縣區 雲南地名 雲南城市 雲南市區縣 雲南行政區劃 雲南諸自治縣 國家級貧困縣

視頻

廣南縣壯族山歌羅瓦第八集新編上傳於 2021-03-18

廣南壯族婚慶木那龔偉業第4集A上傳於 2021-03-1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