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廣州白雲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雲區位於廣州市老城區北部,東鄰增城區市,西界南海區,南連荔灣、越秀天河黃埔等4個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市。全區面積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區常住人口84萬,流動人口約90萬。2002年末,全區總人口858526人。

廣州白雲區

白雲區位於廣州市老城區北部,東鄰增城區市,西界南海區,南連荔灣、越秀、天河、黃埔等4個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市。全區面積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區常住人口84萬,流動人口約90萬。2002年末,全區總人口858526人。區人民政府駐地郵編:510080。代碼:440111。區號:020。拼音:Baiyun Qu。英文:Baiyun District。白雲區是廣州市10個城區之一,因其境內有白雲山風景名勝區而得名。東鄰增城區市,西界南海區,南連荔灣、越秀、天河、黃埔等4個城區,北接花都區和從化市。全區面積1042.7平方公里,2000年末全區常住人口84萬,流動人口約90萬。2002年末,全區總人口858526人。

轄內有三元里街景泰街同德街松洲街黃石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嘉禾街、均和街、石井街、金沙街和江高鎮、人和鎮、太和鎮、鍾落潭鎮等14條行政街、4個中心鎮,全區戶籍人口754969人,流動人口約70萬。 區內兼具有多種地貌。東部和東北部是丘陵地區;林木茂盛,大小水庫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有廣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中部為廣花平原,田園沃野,一望無邊;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網交織,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經境內,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運之利。

歷史自然

   白雲區還有着深厚歷史文化傳統,三元里抗英,陳子壯抗清故事,招子庸與粵謳,石井橋,石門返照.....歷史資源、文化積澱、人文景觀互為滲透融合,使白雲大地糅合着獨特的地方色彩。轄內有三元里街、景泰街、同德街、松洲街、黃石街、棠景街、新市街、同和街、京溪街、永平街、嘉禾街、均和街、石井街、金沙街和江高鎮、人和鎮、太和鎮、鍾落潭鎮等14條行政街、4個中心鎮,全區戶籍人口754969人,流動人口約70萬。 區內兼具有多種地貌。東部和東北部是丘陵地區;林木茂盛,大小水庫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風景宜人,有廣州市最高的帽峰山(海拔534.9米)和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中部為廣花平原,田園沃野,一望無邊;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網交織,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經境內,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運之利。

白雲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為21.8度,年均降雨量為1655毫米,境內兼具有多種地貌,東部和東北是丘陵地區,有廣州市(原八區)最高峰帽峰山(海拔534.7米)和著名的白雲山風景名勝區,山丘坡度平緩,林木茂盛,果樹如海,大小水庫山塘遍布,湖光山色。風景宜人。中部為廣花平原,西部是珠江水系,河網交織,珠江西航道,巴江河及流溪河流經境內,既得灌溉之便,更得航運之利,其中流溪河更是廣州市民主要的飲水源。

經濟發展

   市雲埔(白雲)工業區、東北部九佛鎮、鍾落潭鎮一帶的化工、電子科技工業區、西南部石井鎮以台資為主的石井工業區、中部位於江高鎮的廣州個體私營經濟試驗區和位於太和鎮的廣州民營科技園等等構成白雲區東西南北中五大經濟發展區。其中石井水泥廠被 評為「全國明星鄉鎮企業」、「全國明星百佳企業」。第三產業以商業、房地產、交通運輸、飲食服務、金融保險等為主。新廣從路飲食長廊、增槎路大型綜合批發市場、黃石路大型汽配、裝飾材料批發市場頗具規模。

白雲區扼交通要衝,京廣電氣化鐵路、105、106、107、324國道及京珠廣惠北環華南快速幹線等高速公路穿越本區,廣花、興泰、羅南、沙泰等省道和地鐵二號線、機場快速幹線也行經區內,使區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新舊白雲國際機場、華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都坐落在區內,這些均使區內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歷史沿革

   1959年3月,由於國務院沒有批准廣北縣的設置,原郊區劃出給花縣4個公社劃回郊區,撤消了近郊黨委,恢復廣州市郊區的設置。4月,南海縣鹽步公社的海北、沙鳳、龍溪大隊全部與秀水、黃歧大部分;平洲公社的海中、南海等大隊部分地區、里水公社的橫沙生產大隊,共1648人口,耕地22493畝劃入廣州市郊區。

1960年6月,城市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後,撤消了郊區,成立黃埔、江村2個以工礦企業為中心的人民公社。7月改為區,這時原屬郊區的三元里、石井、沙河、新滘分別劃給市的4個市中心區管轄。

1962年5月,為了貫徹郊區工作「以菜為綱」方針,解決大城市幾百萬人的蔬菜與副食品供應,市政府決定將芳村、江村、黃埔3個區合併成立郊區。

1965年3月,郊區人和、江村、石龍3個公社及江高鎮、雅瑤農場劃給花縣。1967年1月又重新劃回郊區。

1973年5月至1975年5月,原黃埔公社7個大隊與蘿崗公社7個大隊從郊區劃出組成黃埔區。

1985年5月,原郊區所屬沙河、東圃2個區公所和五山、員村、沙河、車陂4個街道辦事處劃出成立天河區。原郊區所屬鶴洞區公所和白鶴洞街、芳村街劃出成立芳村區。

1986年5月,原郊區所屬新滘區公所和赤崗街劃給珠海區。

1987年1月,國務院批准,廣州市郊區更名為白雲區,列入城區建制。現轄石井、新市、江高人和、蚌湖、龍歸、神山、雅瑤、蘿崗、同和、太和、竹料、鍾落潭、九佛、良田15個鎮,三元里、礦泉、松洲、景泰、同德5個街道辦事處和一個漁業聯社,有村民委員會183個,居民委員會80個。

1987年8月,天河區同和鎮及其所屬的行政區域範圍劃歸白雲區管轄。同和鎮的行政區域範圍,除原管轄的同和、京溪兩個村外,新市鎮管轄的東平、永泰和三元里街管轄的柯子嶺村劃歸同和鎮管轄。

1988年11月,設置雅瑤鎮,管轄原神山鎮所屬雅瑤村、雅瑤舊村、鄺家莊、三向、岑境五條村。撤銷槎頭街,設置松洲街。石井鎮螺溪村、河沙村、坦尾村劃歸松洲街管轄。12月,設置景泰街。管轄廣園、景泰、雲苑等新居民區。

1994年11月,設立同德街道辦事處。同德街以同德村為基礎,同德村從石井鎮劃出。

1995年4月,設置良田鎮。竹料鎮的良田、白沙、金盆、安平、光明、陳洞、華坑、沙田等八條村的行政區域劃歸良田鎮管轄。

1999年8月,設立黃石街道辦事處。黃石街管轄原新市鎮的江夏、陳田2個村委會和江夏、外語學院2個居委會及原石井鎮馬務村的黃石花園和祥景花園2個小區。

2000年4月,設置新景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新市鎮的棠涌、蕭崗2個村委會和白雲、棠涌、蕭崗、匯僑、南航新村5個居委會;設置棠景街道辦事處,管轄原新市鎮的棠溪、遠景2個村委會和遠景、合益、棠溪、新市一、新市二、僑愛苑6個居委會。

2000年9月,原市農工商集團公司12個村民委員會移交白雲區管理。景泰街辦事處接收柯子嶺村;同和鎮政府接收京溪村、同和村、永泰村、東平村;蘿崗鎮政府接收黃陂村、八斗村華沙村;九佛鎮政府接收山龍村、逕下村、紅衛村、長庚村。

2000年11月,白雲區西郊、河沙、坦尾村劃入荔灣區。

2001年6月,撤銷同和鎮,設立同和街、京溪街、永平三個街道辦事處,從7月10日起正式運作。

2002年7月25日,蘿崗、太和兩鎮的鎮長在區政府327會議室,正式簽定了八斗村移交管轄協議書,從此蘿崗鎮八斗村歸屬太和鎮管轄。

2002年8月,撤銷石井鎮,設立石井、金沙兩個街道辦事處。石井鎮從7月1日起停止運作。

2002年8月,撤銷新市鎮,設立嘉禾街、均禾兩個街道辦事處。新市街從7月1日起停止運作。

2002年8月8日起,撤銷蚌湖鎮,其行政區域併入人和鎮。

2002年9月26日起,雅瑤鎮劃歸花都區管轄。

2003年4月,撤銷蘿崗鎮,設置蘿崗街道辦事處。5月,蘿崗街道辦事處轄內行政事務移交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管理。7月,新景街道辦事處更名為新市街道辦事處。我區與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式簽定八斗村管轄移交協議書。從2003年12月19日零時起,白雲區八斗村由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管轄。

2004年我區進行鎮級行政區劃調整,從6月8日起,神山鎮政府停止運作,併入江高鎮;龍歸鎮政府停止運作,併入太和鎮;竹料鎮、良田鎮、九佛鎮停止運作,併入鍾落潭鎮。

2005年7月,為配合廣州市行政區劃調整,將鍾落潭鎮九佛片(原九佛鎮)劃歸新成立的蘿崗區管轄,在8月15日前完成交接。礦泉街劃歸越秀區管轄,在8月31日前完成交接。廣州市統一從8月1日進行整體移交。

白雲區是中國廣東省廣州市的一個市轄區,名稱來源於白雲山,地處北回歸線以南,陽光充足,雨量充沛,氣候溫和,東鄰黃埔區,西界佛山市南海區,北接花都區、從化區,南連天河區、越秀區、荔灣區等3區。面積795.79平方公里,占原廣州市老八區面積的一半還多,人口163.67萬人。白雲區是廣州市以城帶郊的中心城區。

白雲區歷史文化傳統深厚,有三元里抗英,陳子壯抗清故事,招子庸與粵謳,石井橋,石門返照等。[1]

行政區劃

白雲區轄內有18條行政街道(三元里街道、松洲街道、景泰街道、黃石街道、同德街道、棠景街道、新市街道、同和街道、京溪街道、永平街道、均禾街道、嘉禾街道、金沙街道、石井街道、雲城街道、白雲湖街道、石門街道、鶴龍街道)、4個中心鎮(江高鎮、人和鎮、太和鎮、鍾落潭鎮)。設居民委員會245個,村民委員會118個。

地理環境

白雲區地勢北部與東北部高,西部和南部低。大致以廣從斷裂帶和瘦狗嶺斷裂帶為界,廣從斷裂帶以東,瘦狗嶺斷裂帶以北,是白雲山——蘿崗低山丘陵地區,中有山間沖積平原點綴,如南崗河沖積而成的蘿崗洞,金坑河沖積而成的穗豐、興豐兩個小盆地,良田坑沖積而成的白米洞,鳳尾坑沖積而成的九佛洞等。廣從斷裂帶以西,主要是流溪河沖積平原和珠江三角洲平原。

北部及東北部以低山為主,谷深,坡陡,基岩是堅硬的、塊狀的變質岩和花崗岩。在低山的邊緣地帶,如新廣從公路東側、舊廣從公路大源以南兩側,分布着一系列丘陵,其基岩是抗風化力較弱的中粗粒花崗岩,故山頂渾圓,山坡平緩。

在丘陵區的南部邊緣,沿瘦狗嶺斷裂帶走向是一片帶狀的台地,區境內西起王聖堂,依次是走馬崗、桂花崗,接天河區境的橫枝崗、瘦狗嶺、下元崗,一直延伸到區境蘿崗的火村、劉村。白雲山西麓,是丘陵與山前平原相接地帶,並分布着一系列北東向的山前窪地和台地,與沖積平原相間,組成流溪河波狀平原。

區境地形有6類:陡坡低山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白雲山一帶及九佛、良田、太和等鎮的東部;緩坡低山丘陵地形,主要分布在蘿崗一帶;丘陵台地地形,主要分布在蘿崗鎮南部;河谷階地與山前平原台地,主要分布在流溪河竹料段和鍾落潭、龍歸、新市等鎮;河流沖積平原,主要分布在三元里至嘉禾地區;珠江三角洲平原,主要分布在區境西南部,包括石井鎮南部、新市鎮東南部及松洲、同德等街道範圍。

區境主要山峰有:帽峰山,主峰蓮花峰,海拔534.9米,是全區最高峰,1997年市政府批准建市級森林公園。白雲山,主峰摩星嶺,海拔382米,稱天南第一峰。白雲山名勝古蹟眾多,多次被選為「羊城八景」之一,2002年,評為新世紀羊城八景之首。楊大嶺,位於九佛圩東北,海拔349米。(註:2001年出版的首部《廣州市白雲區志》設「自然地理」篇,詳細記述白雲區的地質、地貌、氣候、水文、土壤、自然資源、自然災害等,本章僅作簡要記述。)

氣候

白雲區地處北回歸線以南,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季風環流盛行。冬季處於大陸高壓東南邊緣,多吹來自大陸的偏北風,因有南嶺等山脈作屏障,阻隔北方南下寒潮,又可使冷空氣鋒面停滯,形成陰雨,故冬季不致嚴寒乾燥。夏季主要受太平洋高壓影響,多吹來自海洋的偏南風,因南嶺山脈及區內東北高、西南低的地形特點,可截留大量水蒸氣上升成雨,故夏季不至於酷熱。熱量豐富,雨量充沛,霜雪稀少,四季分明,春夏之間多暴雨,夏秋之間多颱風。

區境太陽輻射比較強烈,日照率為40左右,氣溫呈上升趨勢。廣州氣象台在白雲區設置常年觀測點,據廣州氣象台統計,1996年的平均氣溫21.6℃,2000年22.5℃;1996年的日照年平均1565小時、降雨年平均1683毫米;2000年,分別是1609小時和1799毫米。

自然資源

1996—2000年,白雲區的土地總面積1042.7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面積的14.03%,在城區老八區中居第一位。豐富的土地資源是白雲區經濟發展的突出優勢,為廣州市的城市發展、產業布局的調整、基礎設施的建設、房地產的開發等提供了廣闊的地域空間。

5年間,白雲區的耕地面積逐年減少,1995年全區耕地面積18831公頃,自1996~2000年,隨着城市建設的發展,全區耕地面積依次減少為18587公頃、18451公頃、18209公頃、17602公頃和16921公頃;2000年和1995年相比,全區耕地面積減少了10.14%。

森林資源

林地面積也在逐步減少,1995年全區有林地面積2.69萬公頃,根據1999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統計,當年全區林地面積為2.37萬公頃,與1995年相比,減少了11.90%;其中有林面積2.22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93.7%。截至1999年,生態公益林共計1.24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52.5%,商品用材林共計1.12萬公頃,占林地面積的47.5%。

水資源

水資源也是白雲區的一項自然資源優勢。全區農業、工業、生活用水等合計,開發利用當地水資源50%以上。至2000年,全區蓄水工程128宗,總庫容達7600多萬立方米,分布在區內10個鎮。

區域人口

2000年白雲區總人口中,市區人口133.91萬人,占區人口總數的76.57%;鎮區人口35.59萬人,占區人口總數的20.35%;鄉村人口5.39萬人,占區人口總數的3.08%。隨着城市建成區的不斷擴大和中心鎮建設的推進,白雲區的農村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鄉村人口所占比例日益減少。

2010年,全區常住人口為2222658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2000年11月1日零時的1519584人相比,十年共增加703074人,增長46.27%。年平均增長率為3.88%。全區戶籍人口77萬多人,流動人口約80萬。

區域經濟

1996~2000年,在改革開放的推動下,隨着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白雲區國民經濟全面發展。白雲區是以農業和農村工作為主的城區,「菜籃子」工程的主要基地之一,以發展「三高」農業為主導,推進農業現代化,不斷調整、優化農業結構。區委、區政府在完善、提高已有「三高」農業發展基地的基礎上,抓住市在白雲區遠郊創辦農業綜合開發區的有利時機,加強對「三高」農業發展的全面規劃,除配合廣州市城市建設用地擴展,加快中、遠郊菜田基地建設外,已在全區形成優質無公害和反季節蔬菜種植區、禽畜良種開發區,名、優、特、新水產養殖基地和花卉生產基地等五個專業化生產區域性布局,促進「三高」農業逐步走向基地化、規模化、專業化和企業化,不斷提高農產品單產產量和商品率,增加農副產品的有效供給,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顯著提高。2000年白雲區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但因糧食種植面積大幅調減和受自然災害及季節性因素的影響,水果大幅度減產,農業發展出現負增長,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7.0億元,比1999年下降1.62%。1996~2000年,全區共完成農業總產值165.08億元。與此同時,林業生產以建設生態公益林體系為重點健康發展,至1999年全區生態公益林建設規模1.24萬公頃,占全區林業用地面積的52.55%;水利設施的灌溉和排澇能力提升,2000年全區農業灌溉面積達25.25萬畝以上。

工業在白雲區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96~2000年,工業生產繼續保持快速增長。調整、優化產品和產業結構,在重點推進建材、汽車及摩托車零配件、造紙、電子及電器、食品和玩具等六個支柱行業發展的同時,大力培育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改造傳統老企業、發展新企業,加快工業開發區建設,重點開發東西兩側的雲埔(白雲)工業區、石井工業區和江高個體私營經濟試點區等一批新工業發展基地,逐步形成合理的工業布局。「三資」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業繼續保持強勁發展勢頭,工業經濟結構得到調整和優化。2000年,全區工業增加值42.40億元,是1995年的2倍多,全區完成工業總產值163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105.74億元,重工業產值57.26億元,比重分別為64.87%和35.13%;在工業總產值中,國有以及規模以上工業產值109.5億元,規模以下及個體工業產值53.49億元,比重分別為67.18%和32.82%;村及村以下工業企業工業產值65.17億元。1996~2000年,全區共完成工業總產值619.05億元。白雲區堅持從實際出發,努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加大開放力度,充分利用本區土地資源豐富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暢順的區位優勢和已經具有的產業基礎等良好投資環境,圍繞建設國際大都市新城區的目標,實施重點區域綜合開發帶動引進外資開發,招商引資工作重點着力於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改造傳統的產業結構和企業組織結構,實現傳統輕型工業與高科技項目並舉,在繼續發展紡織製衣、製鞋、玩具「三大項目」的同時,大力引導外資投向電子、機械、「三高」農業和基礎設施建設領域。2000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1.01億美元,外貿出口總值5.47億美元。1996~2000年,全區實際利用外資4.27億美元,利用外資項目136個。

在國有和集體商業規模縮小的同時,個體私營商貿業快速發展,不少具有新型業態的大型商業機構進入白雲區。至2000年,區境內商業批發市場和專業交易市場157個(其中:消費品綜合市場30個,農副產品市場67個,工業消費品市場52個,生產資料市場4個和其他市場4個);全區集市貿易成交總額117.54億元,比1996年增長3.96倍,年均遞增37.7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55億元,比1996年增長118.05%,年均遞增16.87%。

1996~2000年,全區經濟結構不斷調整優化,第三產業比重逐步提高。1996年,三次產業比例為24.23∶37.60∶38.17,至2000年調整為15.59∶37.75∶46.66,第三產業比重提高了8.49個百分點,全區經濟結構日趨合理,經濟質量明顯提升。隨着政府經濟管理職能的轉變,各管理部門依法依規加強經濟管理,以完善的服務和規範的執法,促進全區經濟健康發展。

社會事業

義務教育

1997年10月,根據廣東省政府辦公廳轉發省教育廳《關於鞏固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意見》要求,白雲區加強對小學教育的宏觀指導和監督,把反映普及程度的幾項指標納入區政府對鎮(街)年度工作評估考核的內容。小學適齡兒童入學時間,1997年為6歲10個月,到2000年全區實現6周歲入學。2000年地段適齡兒童入學率為99.7%,學年度鞏固率為95.5%;15周歲初等教育完成率為99.63%;小學生非正常輟學率為0.009%,遠低於省規定的1%以下。

1997年後,規範全區小學育人環境建設和內部管理,全區各鎮(街)小學和有關部門徹底清理了校園周邊200米範圍內的遊戲機室、桌球室,通過校園「三化」(淨化、綠化、美化)促進「三風」(校風、教風、學風)建設,1997年同和鎮握山小學被廣州市教委認定為學校章程試點單位,參與廣州市小學章程的研究和撰寫。

在推進素質教育中,加強課程管理。各小學校嚴格按國家課程計劃開齊課程,開足課時,取消補課,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小學1至5年級採取成績等級分制度,取消小學升初中的入學考試。對畢業試的複習內容和命題進行改革,嚴禁節、假日補課,控制測驗考試次數,體現素質教育要求。三元里小學、京溪小學在素質教育中取得顯著成績,分別榮獲省教育創新成果獎。學校管理規範化和育人環境的改善促進了教育質量的提高,2000年區公辦196所小學的小學畢業試語文、數學、英語三科總平均分為253.2分,合格率為94.3%。

在鞏固「普九」工作中,白雲區還重視落實《殘疾人保障法》,辦好特殊教育,確保「三殘」(聾啞、盲、弱智)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除繼續在江高、人和、竹料舉辦弱智兒童附讀班外,還大力扶持殘疾兒童學校——愛心學校。區教育局每年投放特殊教育的經費超7萬元。由於措施落實,2000年全區「三殘」兒童入學率達94.5%。

高中教育

1996年,全區高(完)中學校15所,其中公辦14所,民辦1所,共131個教學班,在校學生2210人;2000年,全區高(完)中學校16所,其中公辦14所,民辦2所,共17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8636人。

1996年前,區普通高中教學主要是「抓會考、促高考」,保證高中會考過關。1997年,全區高中會考的9個學科,有8個學科的合格率超過了省的合格率,有2個學科的優秀率超過了省的優秀率。到2000年區參加高中會考,9個學科的合格率和優秀率全部超省人均水平。

高考成績大幅度提高,2000年與1996年對比,全區考上重點本科線人數從85人上升到184人,省本科線以上的從185人上升到541人,省大專線以上從315人上升到829人,市大專線以上從344人上升到1662人,高中升學率從29.36%上升到78.32%。培英中學、市65中、市80中每年都有一批學生考上全國重點院校,2000年市65中一對孿生兄弟同時考上清華大學。《中國教育報》、《廣州日報》、《羊城晚報》、《廣州電視台》等新聞媒體都作了專題報道。

2000年,區內11所公辦高中(同和中學、白雲中學未有畢業生,廣園中學納入廣州市統計)首次全部獲得廣州市高中畢業班工作獎勵,其中培英中學、市65中獲一等獎,市63中、市67中、市68中、市77中、市80中、市91中獲二等獎,市71中、市81中、市83中獲三等獎。

2000年,為了推動高中教育進一步發展,區決定扶持市80中學爭創廣東省一級學校,制定了培英中學和市65中創辦國家級示範性高中的方案,並獲得了廣州市人民政府的認可。[2]

交通運輸

白雲區交通發達,為陸路交通運輸樞鈕,是廣州市東部、東北部北部西部的進出咽喉。京廣電氣化鐵路、105、106、107國道及G15瀋海高速廣佛段、G4京港澳高速(原京珠高速)、廣清高速、機場高速、環城高速、北二環高速、華南快速幹線等高速公路穿越該區,廣花、興泰、羅南、沙泰等省道和地鐵二號線、機場快速幹線也行經區內,使區內交通網絡四通八達。京廣鐵路江高編組站為華南最大的客貨火車編組調配站。新舊白雲國際機場、華南最大的鐵路編組站都坐落在區內,這些均使區內的基礎設施日趨完善。

地鐵

白雲區內有廣州地鐵2號線(嘉禾望崗~三元里段)、廣州地鐵3號線(龍歸~京溪南方醫院段)經過,區內有同和站、龍歸站、人和站、京溪南方醫院站、永泰站、白雲大道北站、三元里站、飛翔公園站、白雲公園站、白雲文化廣場站、蕭崗站、江夏站、黃邊站及嘉禾望崗站和廣州地鐵6號線(潯峰崗~沙貝段),經過潯峰崗站、橫沙站及沙貝站,未來還有廣州地鐵8號線(鵝掌坦~白雲湖段)、廣州地鐵11號線(雲台花園~梓元崗段)、廣州地鐵12號線(槎頭~廣園新村段)、廣州地鐵13號線(朝陽~羅沖圍段)、廣州地鐵14號線(新和~崗貝段)經過。

主幹道

白雲區的主幹道有機場路、廣園路、廣花路、白雲大道、廣從路、廣清高速公路、機場高速公路、京珠高速公路、北二環高速公路、廣州環城高速公路、廣州大道等。

名勝古蹟

70多年前,舊白雲機場在白雲山山腳拔地而起,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老候機樓是老廣搭飛機去外地的必經驛站。2004年,新白雲國際機場啟用,老機場完成了歷史使命光榮「退休」,老候機樓、舊跑道也隨之停用荒廢。日前,荒廢了6年之久的老候機樓有「新動作」,一座規模與「天河城」相當的大型購物廣場——「5號停機坪」購物廣場馬上要進駐老候機樓的「老殼」中,將建成中國第一個由機場候機樓改造的,也是世界上首個航空文化主題購物中心。

新白雲機場

廣州白雲國際機場始建於20世紀30年代,是國內三大航空樞紐機場之一,在中國民用機場布局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1994年白雲機場在中國500家最大服務業企業及行業評價中被列為中國最大服務業企業航空港第二位。1995年,白雲機場被列為國有企業500強之一。1998年,白雲機場被中國民航總局評為"文明機場"。

2004年8月5日,總投資198億元廣州新白雲國際機場正式投入運營。這是我國首個按照中樞機場理念設計和建設的航空港。機場占地面積為15平方公里,第一期工程飛行區兩條平行跑道按4E級標準,航站區按滿足2010年旅客吞吐量2500萬人次要求設計。其中,新機場一期航站樓面積為32萬平方米,是國內各機場航站樓之最,樓內所有設施設備均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白雲機場與33家航空公司建立了業務往來,已開通航線110多條,通達國內外100多個城市,保障機型近30種。是中國南方航空集團公司、深圳航空公司和海南航空公司的基地機場。

三元里

三元里抗英烈士紀念碑,公園占地面積7920平方米,布局莊嚴肅穆。公園中心高處聳立着高約10米的英雄紀念碑,上面鎊刻着兩行醒目的大字:「一八四一年廣州人民在三元里反對英帝國主義侵略鬥爭犧牲的烈土們永垂不朽!」1985年,紀念碑被定為市級文物保護。

白雲山

白雲山,是新「羊城八景」之首、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全國文明風景旅遊區和國家AAAAA級景區。它位於廣州市的東北部,為南粵名山之一,自古就有「羊城第一秀」之稱。山體相當寬闊,由30多座山峰組成,為廣東最高峰九連山的支脈。面積20.98平方公里,主峰摩星嶺高382米,峰巒重疊,溪澗縱橫,登高可俯覽全市,遙望珠江。每當雨後天晴或暮春時節,山間白雲繚繞,蔚為奇觀,白雲山之名由此得來。

白雲湖

白雲湖是廣州最大的人工湖,超過市內荔灣湖、流花湖、東山湖、麓湖面積的總和,是廣州市北部水系建設珠江西航道引水首期工程,位於白雲區黃金圍、環滘村的北側,西臨廣清高速公路,東至機場高速公路及106國道,向北1.5公里為流溪河,京廣鐵路及石井大道從白雲湖中間穿過。包括廣和泵站、引水渠及白雲湖三部分。白雲湖分東湖和西湖兩部分,總面積2.07平方公里,水面面積1.06平方公里,白雲湖湖區規劃總面積2964.15畝,其中水域面積為1597.17畝,島嶼面積112.39畝,綠地面積為1254.59畝,湖岸長度8183米。根總體規劃設計方案,白雲湖不僅有水質檢測中心、水閘管理用房等水利工程的功能性,同時也有着六脈清源廣場、林蔭廣場、如蔭草坪和休閒中心等供市民遊樂的地方,在白雲湖的東南還配套有籃球場、網球場等體育休閒場所。同時,在「綠道」中無論是跑步還是騎車都別有一番景致。全長40公里的自行車賽道和全程10公里的跑道,此外,周邊將設置籃球場、網球場等球類運動場所,在適當區域擺放休閒運動設施。東西兩湖中的小島還為垂釣愛好者設置了垂釣區域。白雲湖工程全部完成要到2014年-2015年,屆時,白雲湖建設成為集水安全、水生態、水文化、水景觀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打造成獨具嶺南特色的廣州「西湖」風景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