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康塔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康塔塔

來自 呢圖網 的圖片

中文名稱;康塔塔

外文名稱;Cantata

代表人物;路易吉·羅西,卡里西米,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代表作;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太陽神與牧神的鬥爭》

康塔塔(Cantata),指多樂章的大型聲樂套曲。康塔塔源於意大利,後在德國盛行;其原意指聲樂說唱的樂曲,後演變成包括獨唱重唱合唱的作品。

康塔塔由管弦樂隊演奏,各樂章具有一定的連貫性;內容既有宗教題材,也有世俗題材。

(概述圖人物: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

範圍界定

康塔塔和清唱劇是同時平行發展的兩種體裁。康塔塔與清唱劇接近,由宣敘調詠嘆調重唱合唱等,所不同的是其規模較小,多是些抒情場面的描寫,也不表現固定的人物,情節也較簡單,常常從序曲開始,以合唱結束。

早期發展

康塔塔事實上誕生在16世紀末、17世紀初活躍於單聲部歌曲創作領域的意大利教堂或歌劇作曲家之中。1609年至1623年之間,西吉斯蒙多·丁迪亞出版的五部《樂曲集》中出現了大膽的旋律跳進以及和聲變化音。

1614年,卡奇尼在死後出版的《新樂曲》和《新作曲手法》中有着明確區別於獨唱牧歌的分節歌曲形式——詠嘆調。

1620年,意大利作曲家格蘭迪在其創作的獨唱《康塔塔與詠嘆調》中,首次使用了「康塔塔」這個名稱。

1638年,蒙特威爾第題獻給皇帝費迪南三世的《軍事牧歌和愛情牧歌》,在相當長時期以來,已被公認為「康塔塔」。

1630年至1640年,這一時期「康塔塔」一詞是指在格蘭迪基礎上形成的獨唱曲體裁,歌詞抒情,有時帶有戲劇色彩,音樂已明確分化為宣敘調與詠嘆調。羅馬是這一時期康塔塔藝術風行的主要場所,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由路易吉·羅西馬爾科·馬拉佐利等。

17世紀中葉,創作康塔塔的代表作曲家是卡里西米切斯第A·斯卡拉蒂,此時的康塔塔多由區別明顯的宣敘調和詠嘆調彼此交替而構成。A·斯卡拉蒂是當時重要和多產的康塔塔作曲家,他的康塔塔有近600首被保存下來,其中有五百多首是女高音獨唱康塔塔。他創作的康塔塔大多由兩首或三首返始詠嘆調組成,每首前面加上一段宣敘調,這成為18世紀世俗康塔塔的一種標準格式。

同時代非意大利情況

法國馬克-安托尼·夏龐蒂埃所作的世俗康塔塔為意大利風格。路易·尼古拉·克萊朗博發表了5本康塔塔集,交替運用呂利風格的宣敘調和意大利風格的詠嘆調。

德國作曲家約翰·哈塞最早將意大利室內康塔塔傳到了德累斯頓,用德語寫作。具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還有菲利普·埃勒巴赫賴因哈德·凱澤爾

瑪斯·庫克和馬修·洛克開創了17世紀末英國大型康塔塔形式。有代表性的作曲家還有亨利·普賽爾,他所創作的康塔塔最主要由宣敘調構成,這種半朗誦、半旋律化的歌唱緊扣英語語調,音樂富有表現力。

路德教派

1660年後,康塔塔成為路德教派教堂音樂的最重要形式,它是包括多個段落的大型聲樂作品。早期創作教堂康塔塔的作曲家由迪特里希·布克斯特胡德及其弟子尼古拉斯·布魯恩斯弗里德里希·威廉·扎豪。扎豪的康塔塔樣式繁多,獨唱合唱都音響華麗、節奏強勁,預示了巴赫的康塔塔風格。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留存下200多首康塔塔作品,其中九成為教堂康塔塔,一成為世俗康塔塔。巴赫康塔塔的重要特點是:題材從《聖經·舊約》和《聖經·新約》中汲取;作品篇幅越來越龐大;眾讚歌以豐富的形式呈現和發展。巴赫眾讚歌康塔塔的代表作為《甦醒》。巴赫的20多首世俗康塔塔為世俗節慶而作。世俗康塔塔不包含眾讚歌,常以詠嘆調或重唱結束,有的段落帶有舞曲性質。代表作有《太陽神與牧神的鬥爭》《咖啡康塔塔》《農民康塔塔》等。

結構特點

從17世紀中葉開始,康塔塔有了明確的結構形式,即由兩三對相互交替的宣敘調和詠嘆調構成,均為獨唱加通奏低音伴奏。17世紀下半葉,康塔塔逐漸擴大,有時加有序曲,或在聲樂部分加上炫耀技巧的樂句等。此後,康塔塔又加入合唱。

康塔塔與清唱劇一樣沒有舞台裝置和戲劇動作表演,有所不同的是康塔塔重視宣敘調和詠嘆調,規模小於清唱劇,通常由一系列的宣敘調、詠嘆調、二重唱與合唱組成。

相關視頻

巴赫《第170康塔塔「知足平安喜樂靈魂所愛」》

參考來源

  1. 巴赫 康塔塔,豆瓣 , 201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