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蔭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張蔭棠

張蔭棠朝弼,少卿,又號憩伯,男,中國廣東雙水豪山鄉人。曾以灼文為名中舉。著名外交家,清朝最後一位駐美國公使,也是中華民國首位駐美國公使。[1]

生平

張蔭棠:張蔭棠坐姿照。

早年以張灼文為名中舉,在北京候補。光緒十八年(1892年)捐官為內閣中書,次年考取海軍衙門章京,後任駐日本參贊。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張出任中國駐美國使館三等參贊兼駐舊金山領事,不久調往西班牙,任代辦

張蔭棠:張蔭棠站姿照。

戊戌變法前, 與張元濟創辦通藝學堂,且與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啓超和支持改革的戶部侍郎張蔭桓等有來往。

張蔭棠:張蔭棠第一次去西藏發現那裡寸草不生,生活十分枯燥。第二次進西藏前帶上了平原許多常見的花朵,試着在那裡種下美麗的花朵,在西藏種下後經過一段漫長的時間,除了八瓣梅,其他都沒活成。張蔭棠在藏期間,多次成功彈劾西藏貪贓枉法的漢藏官員幾十個,受廣大藏人的喜愛,大家愛屋及烏,把張蔭棠帶去的八瓣梅叫格桑花。張蔭棠去世後,藏人為了紀念他,就把八瓣梅叫作「張大人花」。

戊戌變法失敗後,因涉嫌參與維新派"逆黨"而被罷職。賦閒多年後,光緒三十年(1904年) 特赦得"寬免",任直隸補用道。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英國入侵西藏,張隨同唐紹儀印度與英國談判,結果失敗。

張蔭棠:張蔭棠(前排左者),光緒舉人,通過捐官當上內閣中書,他的哥哥就是戊戌變法幕後大功臣張蔭桓(前排右者),和康有為梁啓超關係不錯,戊戌變法失敗後,張蔭棠被撤職,賦閒多年。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 八月 ,唐紹儀奉調回國,詔諭留張蔭棠與英方續商。但英方只求畫押,不願談判,張蔭棠據理力爭,而英方罷議,談判中斷。張蔭棠察覺英人侵藏之野心,曾電告外務部提出刷新藏政和治藏方針,得到朝廷重視。

張蔭棠:在西藏期間,張興辦教育,進行改革,於1907年1月13日提出了《治藏芻議十九條》。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再次前往印度,參加關於修訂《拉薩條約》的談判。在談判中,張上奏政府,認為西藏局勢「岌岌可危,英人覬覦已非一日」,呼籲政府儘快重視西藏問題。

同年4月14日,張被破格任命為駐藏幫辦大臣,10月12日到任,迅速穩定了因十三世達賴喇嘛外逃而混亂的拉薩局勢。

西藏期間,張興辦教育,進行改革,於1907年1月13日提出了《治藏芻議十九條》,主要內容有:

  1. 優待達賴班禪,恢復藏王制,以漢官監督;
  2. 清查戶口、租賦;
  3. 籌餉練兵,修築交通,興辦教育;
  4. 振興農工商業,開發礦產,革除苛政,廢除烏拉差役,設立銀行
  5. 改良風俗,辦理一切「新政」;
  6. 設置西藏行部大臣、會辦大臣等,分治外交、督練、財政、學務、鹽茶、巡警、農務、工商、路礦等9局事務;[2]

張還彈劾了原駐藏大臣有泰。這些措施激起了西藏農奴主們的恐慌和對抗,也引發了英國政府的抗議,新任駐藏大臣聯豫也對張多有猜忌。張被迫於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五月離開西藏,負責與英國談判修訂《西藏通商章程》。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張回京後授外務部右參贊。

宣統元年(1909年6月27日,張被任命為駐美國、墨西哥秘魯古巴四國公使。在任期間他曾成功與墨西哥政府交涉,為在當地排華風潮中被打死的中國民工爭取到310萬墨西哥比索的賠償。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發,張支持革命運動,遂稱病辭去公使職務,轉而接受孫中山中華民國政府的任命,擔任駐美國外交代表。清政府雖然任命施肇基繼任駐美公使,但是施並未到任。1913年,因為西姆拉會議召開在即,民國政府任命夏偕復繼任駐美公使,將張調回國內,擬派作中方代表與會,但因英國堅持拒絕未果。

張此後拒絕了袁世凱的邀請,賦閒在家,1937年7月7日,於七七事變當天在北京去世。[3]

重大事件

以治理西藏聞名

在擔任駐美公使之前,張蔭棠曾於1906年~1907年間以駐藏幫辦大臣的身份整頓西藏政務。1906年10月,張蔭棠入藏整頓藏務,推行改革。他首先整頓吏治,將矛頭對準了藏人所痛恨的駐藏大臣有泰及漢藏官員十餘人,彈劾他們媚外乞憐、魚肉藏民、顢頇誤國等種種罪行。朝廷依據張蔭棠所奏,將有泰革職查辦,其餘漢藏官員也受到嚴懲。

隨後,為使西藏官民支持和參與西藏改革,張蔭棠親自到拉薩春都會議上演講,宣傳"西藏百姓與中國血脈一線,如同胞兄弟一樣",消除漢藏情感隔閡;講說"生存淘汰之理",激發改革自強精神。為革新西藏,張蔭棠先後向朝廷提出"治藏建議十九條"、"傳諭藏眾善後問題二十四條"等治藏方略,得到清政府採納。張蔭棠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張,包括革除神權政治,收回西藏治權;廣設學堂,推廣教育,創辦漢藏文白話報;訓練漢藏新軍,加強武備;修好打箭爐、江孜、亞東牛車路;開設銀行,振興農工商業,開發礦產資源等。此外,張蔭棠還建議在西藏成立隸屬於外務部的交涉局,專門負責西藏地方的對外交涉,以此阻止英國與西藏的直接交涉。

張蔭棠的治藏言行和政策無疑有利於強化中央對西藏的主權,他本人也在藏人心目中樹立了崇高威望,他帶進西藏的花種至今仍被藏人稱為 "張大人花"。遺憾的是,新政剛開始實施,張蔭棠便於1907年7月被調往印度與英方談判新的藏印通商章程,新政未能貫徹下去。[4]

晚清最後一任駐美公使

1909年8月,張蔭棠以外務部左丞的身份出任駐美、墨、秘、古四國公使,受到美國的歡迎。美國駐華公使致電清外務部,表示對張蔭棠使美,"政府甚樂於接待",相信張之使美,"自必能使中美邦交益臻敦睦"。

在張蔭棠駐美公使任內,美國對中國移民的排斥相當嚴重,在美華人處境極其惡劣,不僅人格尊嚴、財產安全無以保證,而且動輒入獄,飽受牢獄之苦。華人移民在入境檢查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很突出。1909年,美國發現一種鈎蟲傳染病,各海關在查驗入境人員是否患有此病時,對華人的檢驗之法尤為嚴苛。旅美華人為此呈請駐美公使與美國交涉。對華僑遭到的凌辱、移民局對華人的無理迫害、海關對華人移民入境的檢查等問題,張蔭棠都給予高度重視,並一一與美國有關當局交涉。然而,由於美國政府推行排華政策,張蔭棠的交涉難收實效。

儘管外交成果有限,但多年的駐外經歷和長期辦理對外交涉事務,卻使張蔭棠的外交觀念有了很大的進步。作為一個屢受欺凌的弱國的外交官,他深感外交活動的開展首先要以國家實力為後盾,其次要大力重視國家法在對外交往中的運用,在外交中講求公理。他主張遵守業已簽訂並承認的條約,認為:"兩國交涉事件以條約為主,條約必須遵守。條約以外權利不能讓人。"

依約交涉中墨僑案

墨西哥排華風暴中,圍繞華人生命和財產利益被損害而與墨西哥政府進行的賠償交涉,是張蔭棠任職期間頗有成效的外交活動。

1910年,墨西哥爆發資產階級革命。在此期間,排華之風乘勢肆虐。1911年5月,更發生了"菜苑屠華慘案",不僅華人住所、財物被劫掠一空,被害者也高達303人。慘案發生後,張蔭棠偕隨員於當年6月25日自華盛頓赴墨西哥,辦理"華僑償失賑撫事宜"。他一方面派人分頭到各地調查取證,以備交涉;一方面走訪美國駐墨大使,諮詢其意見,還與墨西哥新舊政界要員進行廣泛接觸。在這一過程中,張蔭棠確定了依照中墨條約有關規定要求墨西哥進行懲凶、賠償的交涉方針。

在交涉中,墨西哥總統雖對華人被殺表示歉意,但卻不承認違背中墨條約,宣稱兩軍激戰,難免會傷及外人。張蔭棠指出,按照條約,外國人應受保護,革命軍對華人的種種暴行必須受到懲處。在整個交涉過程中,張蔭棠注重調查,以真實材料作證,並始終以中墨條約為交涉依據。中方所進行的有理有據的鬥爭,使墨方處於被動。歷時幾個月的交涉後,墨西哥總統最終表示已派員緝兇、懲辦並將詳報中國政府,同時答應賠償310萬墨元。1911年12月16日,張蔭棠和墨西哥外交部官員在墨西哥城簽訂了《中墨賠款證明書》。1912年6月,雙方互換批准書,中墨僑案至此得到圓滿解決。

出任民國首任駐美公使

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當時留駐美國的張蔭棠隨即被任命為駐美臨時"外交代表",後又被任命為駐美公使。

在擔任新政府駐美公使期間,張蔭棠曾積極敦促後來成為民國傑出外交家的顧維鈞回國效力。袁世凱政府成立後,唐紹儀向袁世凱推薦顧維鈞擔任大總統英文秘書。為說服顧維鈞接受秘書一職,儘早報效國家,1912年2月中旬,張蔭棠親自會見顧維鈞,語重心長地說,對一個年輕人來說,以這樣的職位開始他的事業,是一個絕好的機會。顧維鈞在反覆思考後,終於決定接受政府邀請,回國效力。

張蔭棠還代表中國政府與美國學者古德諾簽約,聘請他為袁世凱的法律顧問。古德諾是哥倫比亞大學的行政法學教授,顧維鈞在哥大就讀時,也曾修過古德諾講授的憲法和行政法課程。1913年初,民國出於制定憲法和裝點門面之需,經由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引薦,決定聘請古德諾來華擔任民國政府的憲法顧問。3月15日,中國駐美公使張蔭棠代表民國政府與古德諾在華盛頓簽訂了一份聘用合同,聘期三年,年薪1.2萬美金。但古德諾來華後,在民初制憲鬥爭中為強權張目,實際上為袁世凱復辟帝制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憾未出席西姆拉會議

1913年10月,英國逼迫中國同意舉行中、英、藏三方西姆拉會議。會前,袁世凱曾打算派具有和英國人談判豐富經驗的張蔭棠為出席會議的中國首席代表,但遭到英國駐華公使朱爾典的強烈反對。究其根由,則是因為張蔭棠明察藏事,精明強硬,曾經"給印度政府帶來極大麻煩"。

早在1905年,張蔭棠就曾隨同清朝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到印度加爾各答與英國談判修訂《拉薩條約》事宜,張蔭棠在談判中的強硬不妥協令英國人記憶深刻。1906年4月,中英簽訂《續訂藏印條約》,在交付賠款的方式上,張蔭棠堅持由清政府代表直接交付英國,堅決拒絕英國提出的經由西藏地方代表交付的要求,使英國妄圖與西藏直接交涉的陰謀受到抵制。不僅如此,張蔭棠對西藏地位的認識遠遠走在了同時代人的前面。他曾建言清朝駐藏大臣趙爾豐,稱中國應改變視西藏為"藩屬"的傳統觀念,以"邊地"視之。從"藩屬"到"邊地",這種認識上的轉變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歷史性的進步,反映了張蔭棠對中國在藏主權的高度重視。

英國策劃西姆拉會議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西藏享有"獨立國"的地位,自然不可能接受張蔭棠。袁世凱深知其中原因,卻屈服於壓力,作出了更換代表的決定。張蔭棠被拒西姆拉會議之外,對中國政府的消極影響是不言而喻的。

1913年6月,張蔭棠從駐美公使任上卸職回國。1914年5月,袁世凱任張蔭棠為參政院參政,張不願出任,於6月辭職。1935年張蔭棠病逝於北平寓所,終年71歲。

生前電文

《致外務部電英誘班禪請電有大臣阻止》。[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