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歸國謠·雙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歸國謠·雙臉》

作品名稱: 《歸國謠·雙臉》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溫庭筠

《歸國謠·雙臉》唐代詩人、詞人溫庭筠詩。[1]

溫庭筠詩詞俱佳。溫庭筠詩詞,在藝術上有獨到之處,歷代詩論家對溫庭筠詩詞評價甚高。王拯《龍壁山房文集懺庵詞序》雲,詞體乃李白[2]王建、溫庭筠所創,"其文窈深幽約,善達賢人君子愷惻怨悱不能自言之情,論者以庭筠為獨至"。周濟《介存齋論詞雜著》雲:"詞有高下之別,有輕重之別。飛卿下語鎮紙,端己揭響入雲,可謂極兩者之能事。"又載張惠言語云:"飛卿之詞,深美閎約,信然。飛卿蘊釀最深,故其言不怒不懾,備剛柔之氣。""針縷之密,南宋人始露痕跡,花間極有渾厚氣象。如飛卿則神理超越,不復可以跡象求矣。然細繹之,正字字有脈絡。"劉熙載《藝概》更雲:"溫飛卿詞,精妙絕人。"溫庭筠在詞史上的地位,確是非常重要的。

詩詞正文

譯文

啊!多麼漂亮的臉蛋啊!飾有彩鳳的小篦子別在頭上,閃着金光。她穿着舊日的舞衣,因風停息舞衣若無力般地下垂着,青白色與淺藍色互相掩映。

錦繡的帷帳半掩着門窗,窗外的露珠使簟席更覺得清涼。她仍然戴着紅心黃蕊色的花靨,眉間塗的黛色如兩條遠山。

賞析

這首詞與《歸國遙·香玉》一樣,也是寫美女形象的,兩闋的表現手法也一致。只是《歸國遙·香玉》寫的是春天,而《歸國遙·雙臉》寫的是秋天。 第一句:「雙臉。」人們看一個女子,大約首先都是看她的臉。而這一眼就美得人驚訝。只此二字,竟來不及仔細地形容。固然這是詞律的要求,但他妙就妙在他的選字。手法雖相同,但在具體的寫法上,卻又和《歸國遙·香玉》有異。那闋是首先寫對她的總體的感覺,而這裡則是先着眼於臉這一點。這就是大家的手筆,絕不重複自己。

第二句由臉而及首飾。而將第三四兩句合寫服飾。又與《歸國遙·香玉》有別。首飾和那闋的一樣,故較為簡單,這次頭上的鳳釵不是玉而是金的,自然鳳口中也銜着寶石的流蘇;它在頭上不停地顫動着,這就使人物也生動了起來。古時婦女的頭上還會插上一些梳子、篦子,那也許是金的,故他這裡着了一個「艷」字,那是金光閃閃的。

第三句「舞衣」,點出了詞中的主人公是個舞妓或侍姬的身份。「舞衣無力風斂」,這是形容她舞罷的樣子。舞衣因停止了舞蹈,無風而自斂,若無力般地垂着。自然,這「無力」也可以是寫舞女的嬌慵。這一場舞,使她用盡了渾身的氣力。還有一層意思是她穿上了昔日的舞衣,然而因為無須舞了,這舞衣也和人一樣,因情緒的低落而無力地垂着。從整個詞讀來,似乎更應是這後者。她此時的穿着舊時的舞衣,是憶舊,也是惋惜。今日無可舞者,司馬遷說:女為悅己者容。無可舞者,也就是無可悅的了。

司馬遷同時相併的還有一句是:士為知己者用。故這二者的情愫是可以相通的。「舞衣無力風斂」,舊愁新怨都從這一打扮上透露了出來。無力,是說舞衣質地的極其輕薄,仿佛不能自持,故而經風一吹,都緊緊地貼在了身上,顯出了窈窕的身子和飄飄欲仙的姿勢。同時,也是衣著者的慵態。讀來未免楚楚動人。最後說明了衣服的質地是如藕絲織成的那樣輕薄,而顏色則是金黃色的。因為秋天是收穫的季節,故以黃色為秋色。這舞衣質地之美,與衣著者的無力之神態,這就做成了一種不和諧的美,它透露出的消息,決不是快樂而是憂傷。這憂傷不論是出之於外力還是發自於自己,總之,讀得人滿是愀心的疼痛。

下片,同樣是全景式的描寫:因為秋涼了,故而把竹簾換成了錦帳繡幃,然而同低垂的帘子一樣,它也無需撩開,故而仍任它們自在地斜斜的掩着。寫出室中人一幅百無聊賴的樣子。曉則曉矣,說什麼「清曉」,這是從人的心理上過渡來的。天光了,這個早晨卻是這樣的清冷。因為帘子半撩着,所以也看得見早晨外面的露珠,不知怎地,讓人由露珠而感到她那床上墊着的篾簟子,一定也是冰涼的。這都是極寫她的孤寂。

末二句,可謂傷心已極之句。人沒有來,然而她仍然盛妝着。將一張粉臉,打扮得如花一樣,粉心、黃蕊、眉山,這都是當時的時樣打扮。下文詞人沒有說。然而其實他通首都說了,縱然打扮得再美,也不過是再一次的重複昨日而已。因而,此情卻極其可憫。

其實,溫庭筠雖然在字面上寫得極其香艷,而實際上,內里卻又是極其悲涼。外熱而內冷。他是在將美撕毀給人看,所以他所寫的實際是一曲悲劇,是脂粉中的不和諧音。

作者簡介

溫庭筠[3](約812-866),唐代詩人、詞人。本名岐,字飛卿,太原祁(今山西祁縣東南)人,唐初宰相溫彥博之後裔,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試,押官韻,八叉手而成八韻,所以也有"溫八叉"之稱。

然恃才不羈,多犯忌諱,屢舉進士不第;又好譏刺權貴,取憎於時,唐宣宗朝試宏辭,溫庭筠代人作賦,因擾亂科場,貶為隋縣尉,後襄陽刺史署為巡官,授檢校員外郎,不久離開襄陽,終生潦倒不得志,官終國子助教,客於江陵。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4]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溫庭筠,為唐太宗時宰相溫彥博裔孫。《新唐書》雲:"彥博裔孫廷筠。"唐憲宗元和七年(812),生於太原。

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溫庭筠父親去世,溫庭筠兄弟姐妹四人隨母親生活。

唐穆宗長慶四年(824),溫庭筠父親生前好友段文昌由雲南征拜刑部尚書,對溫家施以援手,帶溫庭筠至杜陵(今陝西西安市三兆村南)與其子段成式結伴共讀。

唐敬宗寶曆二年(826),段文昌出鎮淮南,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江淮吳中一帶。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段文昌調任荊南節度使,溫庭筠與段成式隨之到荊楚之地。

唐文宗大和五年(831),溫庭筠朋友李遠登進士。溫庭筠集中有《春日寄岳州從事李員外二首》《寄李員外遠》。

唐文宗大和六年(832),溫庭筠有詩《送渤海王子歸本國》。

唐文宗大和九年(835),段文昌在西川去世。不久之後,溫庭筠告別段成式離開西川北上長安(今陝西西安)。

視頻

文人詞鼻祖溫庭筠

與詩書在一起 溫庭筠(上)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