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彼得·埃文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彼得·埃文斯
Maxwell Evans

圖片來自alchetron.com

個人資料

全名     彼得·麥克斯韋·埃文斯

出生日期    (1961-08-01) 1961年8月1日(62歲)

代表國家   澳洲

身高     1.90米(6英尺3英寸)

泳姿     蛙泳

彼得·麥克斯韋·埃文斯英語:Peter Maxwell Evans,1961年8月1日)是澳大利亞退休蛙泳游泳運動員,曾於20世紀80年代四次獲奧運會獎牌,其中包括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與其他三名隊友組建沉着自信四人組拿下的4×100米混合泳接力金牌。他還連續獲得1980年奧運會和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100米蛙泳項目銅牌。

埃文斯的父親是西澳大利亞州知名商人兼政治家馬克斯·埃文斯,他的游泳生涯起初較晚,賽場首秀是17歲時在故鄉珀斯參加澳大利亞游泳錦標賽。他取得百米蛙泳項目亞軍,但卻未獲澳大利亞國家隊選中,故而遠赴英國師從大衛·哈勒。在此期間,他的成績迅速提升,世界排名從兩百名開外升至前25。1980年,埃文斯返回澳大利亞並在奧運會選拔賽上奪冠,同時打破全國紀錄,順利取得男子百米兩百米蛙泳項目的奧運會入場券。他在短程賽事上更具優勢,這類項目需要的訓練里程更短。埃文斯拒絕配合教練增加訓練量的要求,曾當着隊友的面停止訓練,宣稱「努力不能代替才能」。[1]:241–242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澳大利亞政府向運動員施壓,要求抵制莫斯科奧運會,但埃文斯等人拒絕配合。拿下百米蛙泳銅牌後,他的游泳生涯在4×100米混合泳接力比賽中達到巔峰,在第二棒游出個人和現場最好成績,為沉着自信四人組最終奪冠立下汗馬功勞,至今仍是美國唯一一次未獲該項目金牌。

奧運會結束後,埃文斯移居美國,在亞利桑那大學學習商業並參加比賽。他對美國高校採用的短道泳池很不習慣,因為更短的泳道更注重選手掉頭能力,而這正是他的弱項。埃文斯返回澳大利亞參加在布里斯班舉行的1982年英聯邦運動會,在混合泳接力賽奪金,百米蛙泳獲銅牌。1984年,他來到洛杉磯第二次參加奧運會,在百米蛙泳和混合泳接力項目均獲銅牌。埃文斯在錯過1986年英聯邦運動會預選賽後退役,打算跟隨父親的腳步從政,但因選舉失利改為經商。

早年經歷

埃文斯出身西澳大利亞州珀斯的富裕家庭,在家裡四個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親馬克斯·埃文斯(Max Evans)是特許會計師,從政後當上州議會上院自由黨議員[1]:241馬克斯還曾擔任西澳大利亞州工商業聯合會主席,是時任西澳大利亞州總理查爾斯·科特Charles Court)所創會計事務所的高級合伙人[1]:241,科特對西澳大利亞州的現代化影響舉足輕重,正是他推動該州發展利潤豐厚的採礦業[2]。馬克斯還是澳大利亞工商總會的榮譽會員。埃文斯一家頗具體育天賦,馬克斯曾是西澳大利亞州少年組短跑冠軍,曾在澳大利亞田徑錦標賽接力比賽拿下一金一銀三銅。彼得的母親芭芭拉(Barbara)是物理治療師,也是頗為優秀的游泳運動員,還曾在西澳大學獲得籃網球項目半藍帶[1]:241

埃文斯從小學到高中都在珀斯蘇格蘭學院Scotch College)就讀。起初他通過觀察父親游泳自學,但因「不喜歡早起,我直到在蘇格蘭學院讀六年級時才獲得游泳指導」。[1]:241接受培訓後,埃文斯曾加入校游泳隊和草地曲棍球隊參與夏季賽事。他在四種泳姿的校級比賽中表現都很出色,但考慮到「百藝通不如一藝精」而選擇專攻最擅長的蛙泳。[1]:241此後,他在校級蛙泳比賽中所向披靡。埃文斯從澳大利亞自由泳獎牌得主大衛·迪克森的弟弟伊恩·迪克森(Ian Dickson)那裡學會「鞭腿踢水」,後來又在凱文·達夫(Kevin Duff)指導下磨練耐力,在伯尼·穆羅伊(Bernie Mulroy)引領下訓練衝刺能力。[1]:241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

取得參賽資格後,埃文斯的奧運征程遇上另一個障礙。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影響,以美國為首的眾多西方國家集體抵制莫斯科奧運會。澳大利亞總理馬爾科姆·弗雷澤澳大利亞奧林匹克委員會的重要贊助人,他和部分公眾向運動員施壓,要求他們加入抵制。埃文斯的接力賽隊友托內利認為,各國間的貿易關係不會受到任何影響,抵制只會損害運動員的利益。他成為澳大利亞運動員的領導人物,為參加比賽的權利抗爭,並將他們的訴求向千家萬戶廣而告之。[3]:334埃文斯全力支持托內利,稱「大家都是政治工具,只有我們才會受罪」[1]:241。他還公開表示:「難道你真以為我們不去的話,就會有誰走上前拍拍後背,覺得我們做得對嗎?」[1]:242

抵達莫斯科後,埃文斯的首戰是百米蛙泳,蘇聯選手最具勝算,埃文斯的前室友、一起參加訓練的古德休也是種子選手[1]:242[4]:148。埃文斯在熱身賽與他人並列第一,第二輪排在第四,與古德休、澳大利亞隊友斯賓塞和兩名蘇聯選手一起晉級決賽[5]。決賽競爭非常激烈,古德休奪得金牌,埃文斯以0.14秒之差落後蘇聯選手阿森斯·米斯卡洛夫斯Arsens Miskarovs)獲銅牌,最終成績1分3.96秒[1]:242[4]:148,比東道主另一名選手亞歷山大·費多羅夫斯基(Aleksandr Fyodorovsky)只快0.04秒[5]。就比賽而言,埃文斯自認不敵古德休的重要原因是經驗不足,同時古德休在場還導致他心態不好[1]:242。兩百米蛙泳項目不是埃文斯的長項,他在熱身賽以兩分26.62秒排第四,未能排入前12名而遭淘汰,比打進決賽的最慢選手還慢約三秒[1]:243[6]

接力賽奪冠

4×100米混合泳接力是埃文斯莫斯科之行的焦點。1960年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成為奧運會比賽項目以來,美國隊每次都能取勝,所以美國隊抵制奧運會讓其他國家代表團看到希望。澳大利亞隊自項目設立以來的五次奧運會都有參與,最好成績是在羅馬首秀所獲銀牌,其次是1964年東京奧運會取得銅牌,1972年甚至在熱身賽就遭淘汰。外界分析認為澳大利亞隊有望獲得獎牌,但威脅不大,最受關注的三支隊伍分別是瑞典、英國和蘇聯。東道主的100米仰泳和蛙泳選手都是奧運會銀牌得主,蝶泳運動員在百米項目中排名第五,自由泳選手後來的單項成績排第四。英國隊擁有百米蛙泳金牌得主古德休,瑞典的蝶泳和仰泳運動員均已拿下各自百米單項冠軍,自由泳選手將在數天後獲得百米項目銀牌。[1]:233澳大利亞隊的牌面實在無法與上述三隊相比,尼爾·布魯克斯哮喘發作僅在百米自由泳項目排第14[4]:63馬克·克里止步百米仰泳半決賽,托內利則是臨時充當蝶泳選手參賽[3]:334[1]:234,四人中只有埃文斯拿到獎牌[4]:148。澳大利亞代表團在1976年奧運會上寸金未獲,國民仍在翹首期盼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後的首枚金牌,給運動員帶來更大壓力[3]:333。1980年奧運會的男子4×100米混合泳接力項目一共只有13個國家參加,澳大利亞隊排在第七。

瑞典隊首輪預賽即遭淘汰,澳大利亞勝率大增。埃文斯藉機私下找到古德休,聲稱「我們(澳大利亞隊)會贏」,希望藉此一掃之前100米蛙泳單項不敵的陰影,從心理上壓倒對方,覺得古德休肯定因他的舉動震驚不已[1]:242四人組以23歲的托內利年紀最長,他也是事實上的領隊。托內利召集其他隊員,要求大家承諾把成績控制在一定時間內;克里發誓要在57秒內完成100米仰泳,蛙泳選手埃文斯承諾63秒內游完;托內利保證54秒搞掂百米蝶泳,布魯克斯則在從未快過51秒的情況下決定要以49.8秒為全隊收尾。托內利為隊伍取名「沉着自信四人組」,其他大部分參賽隊員以高昂的姿態走進編組區時,澳大利亞選取手依舊輕鬆愉快,對入水後的表現充滿信心。[3]:334[1]:234

首先入水的克里游得比之前的單項賽快,但比個人最好成績還是要慢兩秒。他用57.87秒游完全程,澳大利亞隊排名第四。[1]:234埃文斯接棒後游出63.01秒的個人最好成績,也是現場蛙泳選手的最好成績,讓澳大利亞隊在比賽完成一半時上升到第二位,而且游到50米時幾乎與東道主並駕齊驅[1]:234,比古德休快0.8秒,比米斯卡洛夫斯快0.5秒[1]:242。第三個入水的托內利以54.94秒游完100米,把個人最好成績縮短近兩秒之多[1]:234。他在後50米開始逼近一個身位外的蘇聯運動員,完成最後的衝刺時只落後不到一米。布魯克斯的入水強勁而及時,浮上水面時幾乎與蘇聯對手並駕齊驅。50米轉向時他取得領先並朝金牌發起最後衝擊,蘇聯自由泳選手雖在距終點25米時一度趕上並超過布魯克斯,但很快就被反超並拉開距離,最終澳大利亞選手以0.22秒優勢奪冠。布魯克斯以49.86秒游完全程,保住之前向隊友的承諾。[4]:63澳大利亞隊以3分45.7秒獲得歷史上首枚混合泳接力賽金牌[1]:234,四人跳入水中慶祝,並在泳池旁接受採訪[1]:242。埃文斯稱,接力賽「真是不可思議但又合情合理。我實在太高興了,嘴裡一直都在說話,根本停不下來」[1]:242[3]:334[4]:440–441

返回澳大利亞後,埃文斯和布魯克斯在故鄉珀斯受到熱烈歡迎。伯斯市長支持就阿富汗問題抵制奧運會,所以拒絕為兩人舉辦接待會,但弗里曼特爾市長對此不以為然,為兩人舉辦接待會。埃文斯收到總理弗雷澤發來的祝賀,[1]:242他在2000年笑稱「我們是奧林匹克運動的越南老兵」[7]:241–242,這年他還與四人組的三名隊友一起因折桂莫斯科獲澳大利亞體育獎章[8]

參考資料

  1.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Howell, Max. Aussie Gold. Albion, Queensland: Brooks Waterloo. 1986. ISBN 0-86440-680-0. 
  2. Mayes, Andrea. Tributs [sic] to Sir Charles Court, a man of vision. News Limited. 2007-12-23 [2008-02-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8-02-23). 
  3. 3.0 3.1 3.2 3.3 3.4 Gordon, Harry. Australia and the Olympic Games. St Lucia, Queensland: University of Queensland. 1994. ISBN 0-7022-2627-0. 
  4. 4.0 4.1 4.2 4.3 4.4 4.5 Andrews, Malcolm. Australia at the Olympic Games. Sydney, New South Wales: ABC Books. 2000. ISBN 0-7333-0884-8. 
  5. 5.0 5.1 Swimming at the 1980 Moskva Summer Games: Men's 100 metres Breaststroke.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6. Swimming at the 1980 Moskva Summer Games: Men's 200 metres Breaststroke. Sports Reference. [2020-04-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4-17). 
  7.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 Forrest-2008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8. Peter Evans. Australian Honours Database. [2017-08-0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7-08-02).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