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德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德音

漢語詞彙。拼音:dé yīn 釋義:1.指善言;舊時用來尊稱別人的言辭。見《魏書·宗欽傳》:「足下兼愛為心,每能存顧,養之以風味,惠之以德音。」2.猶德言,指合乎仁德的言語教令。中文名 德音 拼音 dé yīn 注音 ㄉㄜˊ ㄧㄣ 出處 《魏書·宗欽傳》.

釋義

1、美言、善言。2、好名聲。3、來信。4、赦令的一種。其制始於唐(見《唐大詔令集》),大行於宋。《後漢書》帝紀中之「減死一等」為此制的發端,《唐律疏議》中的「降」是此制的別稱。德音與赦的不同處,據《唐律疏議》王元亮釋文云:「赦則罪無輕重,降則減重就輕。」其具體內容,宋代規定:凡死罪、流罪各降一等(即死罪降為流罪,流罪降為徒罪),徒罪、杖罪、笞罪則全部釋免。有時流罪也予釋免(見《宋史·刑法志》)。德音適用的範圍較大赦窄而較曲赦寬。

出處

《詩·邶風·谷風》

例句

1.【善言】。 ①《詩·邶風·谷風》:「德音莫違,及爾同死。」 鄭玄 箋:「夫婦之言無相違者,則可與女長相與處至死。」後亦用以對別人言辭的敬稱。 ②《漢書.卷五十六.董仲舒傳》:陛下發德音,下明詔。③南朝 梁 劉勰《文心雕龍.諧讔》:曾是莠言,有虧德音,豈非溺者之妄笑,胥靡之狂歌歟。④唐 韓愈 《高君畫贊》:「遺書一張,德音不忘。」⑤魯迅 《書信集·致許壽裳》:「倘能先賜德音,猶所說豫大慶。」 2.【 猶德言,指合乎仁德言語教令】。 《國語·楚語上》:「忠信以發之,德音以揚之。」 [1] 3. 【用以指帝王的詔書】。至 唐 宋 ,詔敕之外,別有德音一體,用於施惠寬恤之事,猶言恩詔。 ①漢 桓寬 《鹽鐵論·詔聖》:「 高皇帝 時,天下初定,發德音,行一切之令,權也,非撥亂反正之常也。」②唐 陳子昂 《為朝官及岳牧賀慈竹再生表》:「乃降明制,發德音,恤淫刑,蠲虐典。於是幽魂雪憤,遺噍昭蘇。」④唐 白居易杜陵叟》詩:「白麻紙上書德音,京畿盡放今年稅。」⑤唐 李德裕 《謝賜讓官批答狀》:「陛下特降綸言,再加褒飾,德音撫慰,自合忘生,睿獎至深,豈敢言病,謹當策勵疲蹇,上副天慈,竭盡肝肺,以修官業。」 [2] ⑥宋 曾鞏 《英宗實錄院申請》:「乞下三司,令自 嘉祐 八年四月至 治平 四年正月八日已前,應蟲蝗、水旱、災傷及德音赦書蠲放稅賦,及蠲免欠負,並具實數,供報當院。」 ⑦《平山冷燕》第十六回:「卻又不知向何方流蕩,竟無跡跡,以辜朝庭德音。」 4. 【指朝廷所定的正統音樂】。 《禮記·樂記》:「天下大定,然後正六律,和五聲,弦歌詩頌,此之謂德音,德音之謂樂。」 5. 【好名聲】。 ①《詩·豳風·狼跋》:「公孫碩膚,德音不瑕。」朱熹 集傳:「德音,猶令聞也。」②《詩·小雅·南山有台》:「樂只君子,德音不已。」③晉 葛洪 《自敘》:「高勛著於盟府,德音被乎管弦。形器雖沉鑠於淵壤,美談飄颻而日載。」④明 何景明 《古怨詩》之二:「所重在德音,容色安足恃。」 [3]

視頻

參考資料

categorg:+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