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心臟性猝死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心臟性猝死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作為一種形、音、義三位一體的符號系統[1],源於日月鳥獸之形,作為中華文明之標誌[2],連接中華民族的歷史、現在和未來,方正之間充滿美感。

名詞解釋

心臟性猝死是指由於各種心臟原因,引起的以意識喪失為先導的自然死亡,死亡發生在症狀出現後1小時內。心臟性猝死的主要表現為:心臟原因引起的胸痛、氣促等急性發作後1小時之內死亡;發現之前往往沒有徵兆;一旦發生,有效營救時間短暫。

病因

1.器質性心臟病

1)大多數心臟性猝死的發生與器質性心臟病有關,如冠心病、心肌病、瓣膜性心臟病等。

2)心臟性猝死另一型為惡性心律失常所致,它的發生是冠狀動脈血管事件、心肌損傷、心肌代謝異常和(或)自主神經張力改變等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異常的結果。

2.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

高血壓合併左心室肥厚是另一個主要原因。由於長年高血壓,心肌代償性肥厚並繼發心肌組織損傷,導致形成惡性心律失常的電生理基礎。心室肥厚也是心力衰竭的病理基礎,而心力衰竭患者猝死發生率十分高。

3.其他可引起猝死的心血管疾病

例如:

1)非粥樣硬化性冠狀動脈異常;

2)心肌疾病和心力衰竭,包括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擴張型心肌病、心肌緻密化不全等;

3)心肌炎症、浸潤、退行性變;

4)心臟腫瘤;

5)先天性心臟病;

6)原發性心電異常,包括嚴重心動過緩(病態竇房結綜合徵,高度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先天性或獲得性長QT綜合徵、短QT綜合徵、布魯加達綜合徵等;

7)電解質紊亂,如低鉀血症、低鎂血症;

8)與神經體液或中樞神經系統影響有關的心律失常;

9)房室結部位的腫瘤;

10)主動脈夾層;

11)肺栓塞等。

臨床表現

引起心臟性猝死的臨床過程可分為4個時期:前驅期、終末事件期、心臟驟停、生物學死亡,處於不同的時期,表現也不相同。

1.前驅期

可能沒有明顯表現,部分患者會出現心慌、氣促、疲乏、胸痛等症狀。

2.終末事件期

主要表現為:眩暈、黑蒙;突發心慌;迅速加重的呼吸困難;劇烈胸痛等。

3.心臟驟停

主要表現為:突發意識喪失;大動脈搏動消失;伴有局部或全身抽搐;呼吸斷斷續續,直到停止;面色蒼白或紫紺。

4.生物學死亡

如果發生了生物學死亡,也就是腦、心、肺、肝、腎等臟器功能永久性喪失,則無法再搶救成功。

檢查

處於不同的時期,所需要做的檢查也不一樣,醫生可能會做體格檢查、心電圖、心電監護、超聲心動圖、實驗室檢查等。

1.體格檢查

醫生通過觸摸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測量血壓,觀察呼吸、皮膚顏色及瞳孔變化,以及神經反射等,可以初步判斷患者所處的時期。

2.心電圖

通過心電圖的波形,可以進一步判斷有無心律異常情況。

3.超聲心動圖

通過分析超聲心動圖,可以發現心臟結構的異常,評估心臟功能,進而找出潛在的猝死風險。

4.冠狀動脈造影

冠狀動脈造影能明確冠狀動脈情況,確定是否發生了心肌梗死。

5.血常規、心肌損傷標誌物檢測、血電解質分析

這些檢查能幫助醫生排查病因,評估心臟及整體情況。

診斷

醫生會綜合考慮病史、症狀表現,以及體格檢查、心電圖檢查的結果,來判斷是否發生了心臟性猝死。

1.有心臟病病史,如冠心病、心肌炎、心肌病等。

2.突然發生意識喪失。

3.體格檢查發現無大動脈(頸動脈或股動脈)搏動,無自主呼吸,血壓測不出,心音消失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