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憶昨行寄吳中諸故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憶昨行寄吳中諸故人

作品名稱:憶昨行寄吳中諸故人

創作年代:元末明初

文學體裁:詩詞

作者:高啟

憶昨行寄吳中諸故人,是元末明初著名詩人、文學家高啟所作的一首詩詞。

作者介紹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樑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1]

正文

憶昨結交豪俠客,意氣相傾無促戚。

十年離亂如不知,日費黃金出遊劇。

狐裘蒙茸欺北風,霹靂應手鳴雕弓。

桓王墓下沙草白,仿佛地似遼城東。

馬行雪中四蹄熱,流影欲追飛隼滅。

歸來笑學曹景宗,生擊黃獐飲其血。

皋橋泰娘雙翠蛾,喚來尊前為我歌,白日欲沒奈愁何。

回潭水綠春始波,此中夜遊樂更多。

月出東山白雲里,照見船中笛聲起。

驚鷗飛過片片輕,有似梅花落江水。

天峰最高明日登,手接飛鳥攀危藤。

龍門路黑不可上,松風吹滅岩中燈。

眾客欲歸我不能,更度前嶺緣崚嶒遠攜茗器下相候,喜有 白首楞伽僧。

館娃離宮已為寺,香徑無人慾愁思。

醉題高壁墨如鴉,一半欹斜不成字。

夫差城南天下稀,狂游累日忘卻歸。

座中爭起勸我酒,但道飲此無相違。

自從飄零各江海,故舊如今幾人在。

荒煙落日野烏啼,寂寞青山顏亦改。

須知少年樂事偏,當飲豈得言無錢。

我今自算雖未老,豪健已覺難如前。

去日已去不可止,來日方來猶可喜。

古來達士有名言,只說人生行樂耳。[2]

生平

高啟出身富家,童年時父母雙亡,生性警敏,讀書過目成誦,久而不忘,尤精歷史,嗜好詩歌,與張羽、徐賁、宋克等人常在一起切磋詩文,號稱「北郭十友」;與宋濂、劉基並稱為明初詩文三大家;同時,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他也是明初十才子之一。[3]    元朝末年,天下大亂,張士誠據吳稱王;淮南行省參知政事饒介守吳中,禮賢下士,聞高啟才名,多次派人邀請,延為上賓,招為幕僚。座上都是巨儒碩卿,時高啟年僅16歲,他厭惡官場,23歲那年藉故離開,攜家歸依岳父周仲達,隱居於吳淞江畔的青丘,故自號青丘子,曾作有《青丘子歌》。

明洪武元年(1368),高啟應召入朝,授翰林院編修,以其才學,受朱元璋賞識,復命教授諸王,纂修《元史》。

高啟為人孤高耿介,思想以儒家為本,兼受釋、道影響。他厭倦朝政,不羨功名利祿;因此,洪武三年(1370)秋,朱元璋擬委任他為戶部右侍郎,他固辭不受,被賜金放還;但朱元璋懷疑他作詩諷刺自己,對他產生忌恨。高啟返青丘後,以教書治田自給。

蘇州知府魏觀修復府治舊基,高啟為此撰寫了《上樑文》;因府治舊基原為張士誠宮址,有人誣告魏觀有反心,魏被誅;高啟也受株連,被處以腰斬而亡。

高啟著作,詩歌數量較多,初編有5集,2000餘首;後自編為《缶鳴集》,存937首。景泰元年(1450)徐庸搜集遺篇,編為《高太史大全集》18卷,今通行《四部叢刊》中,《高太史大全集》即據此影印。高啟的詞編為《扣舷集》,文編為《鳧藻集》,另刊於世;《鳳台集序》保存在《珊瑚木難》中,是現存唯一評論高啟在金陵的詩歌論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