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惡靈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惡靈龍(學名Adasaurus),英文名字:Achillobator又名惡魔龍或阿達龍,是馳龍科下的一個屬,生活於上白堊紀的中亞洲。在已知的769種恐龍中,體形排在524位。惡靈龍的體形屬於小型恐龍,體長2米。與惡靈龍體形接近的恐龍有:棒爪龍亞洲角龍,安尼柯龍,阿納拜斯龍,阿瓦拉慈龍,斗吻角龍等。

介紹

惡靈龍的學名是「阿達的蜥蜴」的意思。阿達是蒙古神話中的惡魔。惡靈龍屬下有一個種,稱為「蒙古惡靈龍」(學名A. mongoliensis),是因它的化石在蒙古中發現。屬及種的學名都是由蒙古古生物學家瑞欽·巴思缽(Rinchen Barsbold)所命名。 惡靈龍是馳龍科的一屬,馳龍科是與類最為接近的恐龍之一。惡靈龍與其他馳龍科的關係不明,但惡靈龍似乎與蒙古的阿基里斯龍及其他北美洲的屬,都是馳龍亞科的成員。其他馳龍亞科的恐龍包括有恐爪龍、伶盜龍、小盜龍及鷲龍。惡靈龍在馳龍亞科中比較獨特,是因它有着小型的鐮刀狀爪。 惡靈龍有兩個標本,都是從蒙古巴彥洪戈爾省的耐梅蓋特組中發現。正模標本是一個不完整的頭顱骨連一些骨頭,包括所有三個骨盆。第二個標本包含骨骼的下半身及後肢。兩個標本現時都是存放在蒙古烏蘭巴托市的蒙古地質學院內。 耐梅蓋特組的年代並不明確,就像其他蒙古的上白堊紀地層一樣,被認為是屬於麥斯特里希特階。所以在耐梅蓋特組的年代約為7,400萬到6,500萬年前。其他於同一地層找到的恐龍有特暴龍、似鵝龍及櫛龍。

生存年代

惡靈龍生活在距今7400萬-6500萬年前的晚白堊世。

恐龍已是現代大眾文化的一部分,無論兒童或者成年人均對恐龍有很高的興致。恐龍往往是熱門書籍電影、各種玩具的題材,各類媒體也常報導恐龍的科學研究進展與新發現[1]

名稱由來

恐龍,人類發現恐龍化石的歷史由來已久。直到古生物學家曼特爾[2]發現了禽龍並與鬣蜥進行了對比,科學界才初步認定這是一群類似於蜥蜴的早已滅絕的爬行動物。

1842年,英國古生物學家查理德·歐文創建了「dinosaur」這一名詞。英文的dinosaur來自希臘文deinos(恐怖的)Saurosc(蜥蜴或爬行動物)。對於當時的歐文來說,這「恐怖的蜥蜴」或「恐怖的爬行動物」是指大的滅絕的爬行動物。實際上,那個時候發現的恐龍並不多。自從1989年南極洲發現恐龍化石[3]後,全世界七大洲都已有了恐龍的遺蹟。目前世界上被描述的恐龍至少有650至800多個屬(古生物學上的種屬,不完全同於現代動物的分類方式)[4]。 後來,中國日本等國的學者把它譯為恐龍,原因是這些國家一向有關於的傳說,認為龍是鱗蟲之長,如等就素有小龍的別稱。

視頻

惡靈龍 相關視頻

恐龍是怎樣演化的
中國專家發現白堊紀之後的恐龍化石,恐龍有可能是在南方滅絕的!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