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創建於1722年,距今299周年,創辦時命名為「西江書舍」,後更名為「西江書院」、平山鎮小學、平山鎮中心小學、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現有46個教學班,在校生2850人,在職教職工132人。

學校規模

隨着年代的推移,學校規模的擴大,1912年(民國元年)以後,「西江書院」校名改為「平山鎮小學」。其時,平山地區熱心教育的人士倡議,學校建立了「平山鎮小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楊醇修、楊漢彬、許克廉、林克雨、黃純文、許世香、彭耀德、王國興、楊逸甫、劉純、林仰益等十一人,均為當時基金管理委員會的成員。以「東盛行」為名,徵收平山市場買賣的花生油、花生、黃麻、豆、稻穀、梅菜、蔗糖、番薯、木柴、木炭等行的公稱租款,以及(三保渡)搭橫水渡的收費,40%對學校的經費開支。此外,每學期還向學生收少量的學費,(貧苦農民子女減免學費),作為學校的辦學經費。

1937年(民國二十六年)是日寇侵華的開始,平山鎮是就近大亞灣、鯊魚沖海防地帶,是敵機重點轟炸的圩鎮之一。西江書院(平山鎮小學)是靠近廣汕公路旁的一所規模較大的學校。當時,敵機投彈三枚命中西江書院,濫炸成了廢圩,只剩下殘牆碎瓦礫。學生求學中斷了,雖想辦教育,也找不到設置學校的地方。

在國難當頭之際,國民黨反動派採取消極抗戰,積極反共,破壞了國共合作;而中國共產黨積極主張抗日救國,挽救民族危機。進行一邊抗日,一邊培養革命年輕一代。古梅修(中共地下黨員),奉上級黨組織的委派,先進入國民黨政府平山區署工作,取得合法的身份,然後以隱蔽的形式開展黨的地下工作。直至1943年春(民國三十二年),他則轉到平山鎮中心小學擔任校長。從此,古梅修同志便以學校為陣地,組織革命志士,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傳播革命思想,培育革命新人。要興辦教育,面臨第一個難題是沒有校舍。據一些老同志的回憶,為了這件事,古校長跑東家,串西家,幾經周折,才借用了許姓上西門明經進士大屋一座,加以修繕,定為臨時校舍。平山這所小學一百多名學生雖然「狹座相容「,卻總算有個學習的地方。古校長為辦好平山鎮中心小學,而付出辛勤的勞動,辦學思想指導有如下三方面:

(1)想方設法解決女子和貧苦兒童入學。

(2)擴修校舍,充實革命教師隊伍。

(3)改革教學內容,宣傳抗日救國。

年5月,古校長奉上級,帶領教師重返東縱部隊,投身抗日前線。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平山一小迎來了教育的春天。

1965年再次更名為平山鎮第一小學,1970年把校址遷至建設路82號。1981年被縣政府、縣教育局定為惠東縣重點小學,列為縣直屬學校。1995年被評為廣東省一級學校,定名為惠東縣平山第一小學。學校現有學生2850人,共46個教學班,教職工158人。在縣委縣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局直接領導下,通過全體師生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獲得的主要榮譽有:「全國少先隊紅旗大隊」、國家體育總局審批成立「惠東縣平山一小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廣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廣東省體育特色學校」、「廣東省群眾體育先進單位」、「廣東省信息技術實驗學校」、「廣東省綠色學校」、「廣東省創美麗校園活動先進單位」、「廣東省推普先進單位」、廣東省「建設具有地方特色校本德育課程研究實驗學校[1]」、廣東省城鄉聯動先進單位、惠州市「書香校園[2]」、惠州市「德育示範」學校,惠州市田徑、足球傳統項目訓練基地。平山一小以一流的質量,在惠東教育起到窗口示範作用,同時培養了無數傑出的社會棟樑之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