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慈姥竹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慈姥竹》
唐代大詩人李白的作品

《慈姥竹》是唐代詩人李白所作的一首五律。 前兩句運用鋪敘手法,描繪出一幅慈姥竹從石縫中鑽出、茂盛竹枝葉繚繞輕煙輝映江島的景致。三四句描繪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綠、風吹竹聲帶來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繼而五六句寫慈姥竹製笛吹出的聲音,似龍鳴之聲,比笙簫奏出的"鳳曲"更好。

末兩句借蒲柳與慈姥竹對比手法,描繪出一幅蒲柳易凋謝、慈姥竹堅貞高潔的景致。此詩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側面烘托出慈姥竹高風亮節的品格,在生動描寫竹之美的基礎上,結句又通過對比手法,表面寫竹,其實是寫人,明寫讚頌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實則寫象徵了詩人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寧折不彎,決不向任何黑暗勢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抒發了詩人自身嚮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慈姥竹》[1]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全唐詩》

文學體裁;五言律詩

作者;李白

作品原文

慈姥竹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

詞句注釋

慈姥(mǔ)竹:又稱"子母竹"。做簫笛較好竹種。產於安徽當塗縣慈姥山而得名。稈圓筒形,每節分多枝,因枝杆森束如母子相依,常用以比喻母親的撫愛。 。 虛聲:空谷間的回聲。意為秋風吹翠竹,令人過早地感到了秋天的寒意。

龍吟:竹製笛吹出的聲音,指笛聲,似龍鳴之聲。南朝梁劉孝生《詠竹詩》:"誰能制長笛,當為作龍吟。"

鳳曲:指笙簫等細樂,美妙動聽的樂曲。

蒲(pú)柳:植物名,又名水楊。秋至而落葉。後用於比喻體弱或低賤。

凋:萎謝。言蒲柳質弱,不勝秋風而早凋。

白話譯文

滿山的竹枝在石縫中頑強生長,把整個江島輝映得鬱鬱蔥蔥。

翠綠的竹葉把自己的身影重重疊在碧綠的江水上,秋風吹來,寒意在竹枝的吟唱中繚繞。

我沒有聽過龍吟的聲音,但是此竹簫發出的聲音比笙簫奏出的樂音會更美妙。

做人啊,別像蒲草弱柳,一遇秋風就枯凋,要像這慈姥竹,迎風挺立,虛心貞潔,自強自尊。

名家點評

唐·李白李白詩歌全集》:《藝文類聚》:《丹陽記》曰:江寧縣南四十里有慈母山,積石臨江,生簫管竹。王褒洞簫賦》所稱,即此竹也。其竹圓致,異於眾處。自伶倫采竹嶰谷,其後惟此干見珍。故歷代常給樂府,俗呼為鼓吹山。李善《文選注》:《江圖》曰:慈母山,此山竹作簫笛,有妙聲。《太平府志》:慈姥山,在當塗縣北四十里,積石俯江,岸壁峻絕,風濤洶湧,估舟嘗依此以避。其山產竹,圓體而疏節,堪為簫管,聲中音律。[2]

作品鑑賞

"野竹攢石生,含煙映江島",運用鋪敘手法,描繪出一幅慈姥竹從石縫中鑽出、茂盛竹枝葉繚繞輕煙輝映江島的景致。與序相和,寫盡一時一地風貌、氣概。"攢石生"盡顯慈姥竹充滿生機,傳達出慈姥竹堅韌不拔的神韻、頑強不屈的生命力。

"翠色落波深,虛聲帶寒早",為全詩最精彩之筆,是詠竹詩中的絕品。錢鍾書先生命之為通感,頗不盡意。同樣李得裕《竹徑》:"日落見林靜,風行知谷虛。"同樣是好句,或可稱為體物盡性,人皆有此感只是詩人能更格物而寫出文字。詩句中描繪出一幅青翠的竹色倒映在碧波之中水更綠、風吹竹聲帶來一片早春寒意的景致,富有無可言說之美。"翠色"句寫色,"虛聲"句寫聲。竹色使波色加深,瑟瑟的風竹之聲使人似覺有春寒襲來。詩句通過人的各種感官的感受,從多角度描寫慈姥竹,用以詠竹,頗有新意。

"龍吟曾未聽,鳳曲吹應好",寫慈姥竹製笛吹出的聲音,似龍鳴之聲,比笙簫奏出的"鳳曲"更好。明寫慈姥竹製笛吹出的聲音,似龍鳴般動聽,更勝笙簫奏出的"鳳曲"。實則寫詩人的感覺,突出慈姥竹高風亮節的品格,妙趣橫生。

"不學蒲柳凋,貞心嘗自保"借蒲柳與慈姥竹對比手法,描繪出一幅蒲柳易凋謝、慈姥竹堅貞高潔的景致,側面烘托出慈姥竹的堅韌頑強,從來不畏懼來自曲折惡劣的環境的折磨,亦是詩人喻己,托物言志,托慈姥竹"攢石生"的堅韌頑強,言詩人自己剛正不阿、鐵骨錚錚的骨氣。

在這首詩里,詩人沒有按照一般人對"慈姥竹"的理解,表現母子之愛,而是從竹的本性着眼,讚頌竹之"貞心"。此詩語言簡易明快,卻又執著有力,具體生動地描述了竹子生在惡劣環境下,長在危難中,而又自由自在、堅定樂觀的性格。詩人在生動描寫竹之美的基礎上,結句又通過對比手法,表面寫竹,其實是寫人,明寫讚頌了竹永葆本色的精神,實則寫象徵了詩人面對種種艱難困苦,寧折不彎,決不向任何黑暗勢力屈服的品格,和不肯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的錚錚傲骨,抒發了詩人自身嚮往高尚人格的感情。

作者簡介

李白[3](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屈原之後最具個性特色、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有「詩仙」之美譽,與杜甫並稱「李杜」。其詩以抒情為主,表現出蔑視權貴的傲岸精神,對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於描繪自然景色,表達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詩風雄奇豪放,想象豐富,語言流轉自然,音律和諧多變,善於從民間文藝和神話傳說中吸取營養和素材,構成其特有的瑰瑋絢爛的色彩,達到盛唐詩歌藝術的巔峰。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30卷。

公元762年的十一月,李白窮困潦倒,寄居在安徽當塗縣李陽冰處,當時他已經病入膏肓,自知時日無多,將平生詩文手稿全部交給族叔李陽冰,讓他帶管並編輯成集。然後,賦《臨終歌》一首,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4]

偉大的浪漫詩人李白,經歷坎坷,一生流離,性格卻始終樂觀,詩風也雄奇豪邁。如果你翻開《李太白全集》,開卷第一篇就是年輕時寫就的《大鵬賦》。他浪漫地不想做人,想做恃才傲物的大鵬;他不想老死於家鄉,渴望像振翅的大鵬那樣去遠征;他不甘於平庸,無時無刻不夢想出人頭地……他還一無所有,在賦中就浪漫地自比為大鵬,相信自己展翅高飛,必將使「斗轉而天動,山搖而海傾」。真是少年壯志可凌雲。

視頻

古詩賞析

康震:李白一生和長江的不解之緣

參考資料

  1. 《慈姥竹》 詩詞文句網
  2. 《慈姥竹》 古詩文網
  3. 李白簡介 古詩文網
  4. 賦臨終歌而卒的李白,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將浪漫進行到底 搜狐首頁,發布時間;2018-08-28 12:05